鄧康延:血脈里,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盧新寧: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

2023-10-0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鄧康延:血脈里,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盧新寧: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血脈里,每一個人都是祖國

作者|鄧康延

祖國是人民的集合,正如大海是水滴的故鄉。

我們共有一個複姓:中國。我們的國家地理,是長江黃河的血脈、泰山珠峰的骨骼;我們的文化性格,是金木水火土的根系、仁義禮智信的傳統。

我們有著全世界人口中足夠多的榮耀和苦難,一次次戰爭、革命、運動,又一次次變法、解放、復興。這就是祖國,一方水土上所有的生命和精神在不斷集結、裂變,又在每一個個體的骨子裡烙印著東方的激盪。

推翻帝制的1911年編纂的小學課文,向孩子們這樣講述「愛國」:「國以民立,民以國存。無民則國何由成?無國則民何所庇?故國民必愛國。舟行大海中,卒遇風濤,則舉舟之人不問種族,不問職業,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為眾人所託命,生死共之也。國者,載民之舟也,國之利害,即民之休戚。若人人各顧其私,不以國事為重,或且從而破壞之,其國鮮有能倖存者。西諺曰,『叛祖國猶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同時代梁啟超的話可作注釋:「……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那時,數千年的帝制一朝坍塌,被山呼萬歲的皇帝也未過百歲,才剪掉辮子的少年民國,格局開闊,元氣充沛。民間教育家破除八股,始編新小學課本,愛國強己的教育,如新春新雨,自自然,欣欣然。

編撰者張元濟、蔡元培、王雲五等大家,憂思於國,刻苦於身,影響了書,影響了少年民國,影響了我們至今不墮的青雲之志。當我在近百年後,手捧這些線裝、泛黃的老課本,仿佛覺得那堂課才下。古樹大鐘的餘音里,一群孩子呼嘯奔出,奔入中國悲欣交集的近代史;輩輩人持續著「舟行海上、生死共托」的民族顛沛向前的國運。

眼中有淚,心中才有彩虹。一個人不論漂流何方,只要心儀故土,他就是一個人的祖國。1932年代表中國參加第10屆奧運會的唯一選手劉長春,百米中奔跑著東方的身影;東京審判庭上,中國首席法官梅汝璈力挽狂瀾,給日本戰犯定罪,兩年半的818次開庭迴蕩著中國的聲音。他們都是漂浮在外的中國。而當僑民或國民被他國欺侮,祖國又是他的後盾,是他名字的複數。

母語、山河、食物、風俗,一本書、一首歌、一棵樹、一種相思,是祖國鮮活的元素,是人民匯聚的共和。我們的遺傳密碼嵌在山頂洞上、大槐樹下;我們仰望星空的座位在東方;我們馱著絲綢茶葉跳著民族舞反彈琵琶去中東去西方;我們盛滿糧食和智慧的瓷碗被異族稱作China。從甲骨文到最新的電腦字型檔,我們用一撇一捺書寫「人」字,信守「天地人和」的氣場,融入全球一體的脈動。

我們只是一代過客,祖國是我們生命的客棧、心靈的故鄉。當一個國家在命運的不斷提醒下,騰躍而能自省,多難而能興邦,那就是祖國萬歲的原因;當每一個人守護著國家的榮譽和理想,明曉公民的權利和責任,那就是祖國萬歲的理由。

當今,人民不再僅僅是團體操或大遊行的背景,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時代元素。以下我所提煉的抽象又具象的人物,就在我們身邊流動,又漸漸融入我們新的民族氣質:一位海歸科學家以火箭的方式溝通了東西方共有的大氣層;一位打工妹用辛苦加班拉近了城鄉的心理距離;一位志願者以公民的名義尊重每一位受援者;一位運動員在轉身之間破了過去東方人不敢想的紀錄;一位旗手遵國家之令為地震死難平民降下半旗;一位網友以熱愛抨擊著怎麼藏也藏不住的醜惡;一位商人在公平交易中流通財富的最大價值;一位記者寫下了他的前輩不曾寫過的採訪和評論;一位外國作家發現華人地區多了相通的名詞和動詞、憂傷和欣喜……

時代敬重與時共進的國家,國家敬重為國爭光、為國分憂的人們。血脈里,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現實中,祖國就是十幾億的個人。那麼,世界上沒有比此更大的命運共同體了。所以,關注一個人的自尊,就是建樹一個國家的自尊;一個大國的崛起,也必然是全體公民綜合指標的崛起。因為萬歲的人民,所以萬歲的祖國。

來源|學習強國、守望新教育、讀者

艾青:我愛這土地;路遙:祖國到底是什麼?

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

——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

作者|盧新寧

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會黑暗。——盧新寧

本文為盧新寧201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全文如下:

敬愛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上午好!

謝謝你們叫我回家。讓我有幸再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分享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的特殊喜悅。一進家門,光陰倒轉,剛才那些美好的視頻,同學的發言,老師的講話,都讓我覺得所有年輕的故事都不曾走遠。

可是,站在你們面前,親愛的同學們,我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畢業的時候,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沒有出生。那個時候你們的朗朗部長還是眾女生仰慕的帥師兄,你們的渭毅老師正與我的同屋女孩愛得地老天荒。而他們的孩子都該考大學了。

就像剛才那首歌唱的,「記憶中最美的春天,難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將理想「變現」的歷程,我們只是一疊面額有限的現鈔,而你們是即將上市的股票。從一張白紙起步的書寫,前程無遠弗屆,一切皆有可能。面對你們,我甚至缺少一分抒發「過來人」心得的勇氣。

但我先生力勸我來,我的朋友也勸我來,他們都是84級的中文系學長。今天,他們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貧淡泊;有的已經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發了財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離了婚、生活並不如意,但在網上交流時,聽說有今天這樣一個機會,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讓我一定要來,代表他們,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說點什麼。

是的,跟你們一樣,我們曾在中文系就讀,甚至讀過同一門課程,青澀的背影都曾被燕園的陽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纏滿的綠牆上。但那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我們之間橫亘著20多年的時光。

那個時候我們稱為理想的,今天或許你們笑稱其為空想;那時的我們流行書生論政,今天的你們要面對誡勉談話;那時的我們熟悉的熱詞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們記住的是「拼爹」、「躲貓貓」、「打醬油」;那個時候的我們喜歡在三角地遊蕩,而今天的你們習慣隱形於偉大的網際網路。

我們那時的中國依然貧窮卻豪情萬丈,而今天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在苦苦尋找迷失的幸福,無數和你們一樣的青年喜歡用「囧」形容自己的處境。

20多年時光,中國到底走了多遠?存放我們青春記憶的「三角地」早已蕩然無存,見證你們少年心緒的「一塔湖圖」正在創造新的歷史。你們這一代人,有著遠比我們當年更優越的條件,更廣博的見識,更成熟的內心,站在更高的起點。

我們想說的是,站在這樣高的起點,由北大中文系出發,你們不缺前輩大師的庇蔭,更不少歷史文化的薰染。《詩經》《楚辭》的世界,老莊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詞章,構成了你們生命中最為激盪的青春時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們,未來將如何以具體瑣碎消磨這份浪漫與絢爛;也不需要提醒你們,人生將以怎樣的平庸世故,消解你們的萬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們,走入社會,要如何變得務實與現實,因為你們終將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

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

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也許有同學會笑話,大師姐寫報社論寫多了吧,這麼高的調子。可如果我告訴各位,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學,那些不管今天處於怎樣的職位,遭遇過怎樣的人生的同學共同的想法,你們是否會稍微有些重視?是否會多想一下為什麼二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如此?

我知道,與我們這一代相比,你們這一代人的社會化遠在你們踏上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國家的盛世集中在你們的大學時代,但社會的問題也凸顯在你們的青春歲月。你們有我們不曾擁有的機遇,但也有我們不曾經歷的挑戰。

文學理論無法識別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獻擋不住地溝油的泛濫。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變成錢理群先生所言「精緻利己主義」,世故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會不會像那個日本年輕人所說的,「有的是人才,卻並不培養精英」?

我有一位清華畢業的同事,從大學開始,就自稱是「北大的跟屁蟲」。對北大人甚是敬重。談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傳言,他特認真地對我說:「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適應,而是北大人的堅守。」

這讓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時,陳平原先生的一席話。他提到西南聯大時的老照片給自己的感動:一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這應當就是國人眼裡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將來的你們身處何處,不管將來的你們從事什麼職業,是否都能常常自問,作為北大人,我們是否還存有那種浩然之氣?那種精神的魅力,充實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聖絕學」,是否還能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

馬克思曾慨嘆,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氣的人。今天的中國,同樣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

也正因此,中文系給我們的教育,才格外珍貴。從母校的教誨出發,20多年社會生活給的我最大啟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於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倖免的人,不僅因為堅強,更因為信仰。

不用害怕圓滑的人說你不夠成熟,不用在意聰明的人說你不夠明智,不要照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寫過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很喜歡這個書名,它以樸素的設問提出了人生的大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事在人為,未來中國的分量和質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後,我想將一位學者的話送給親愛的學弟學妹——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會黑暗。

謝謝大家!

人民日報:全國304家最新5A景區全名單,得空帶孩子走一走!

行萬里路:中國55項世界遺產

世界上最美的教室,叫大自然

一定要帶孩子見的三種世面——見天地,見眾生,終歸是要見自己

......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9eca12287d24aaafb4d98836cd613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