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第十七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年會成功舉辦

2024-06-11     健康報

作為常見的致殘和致死疾病,神經內科疾病覆蓋病種繁多,疾病負擔重,給社會及患者家庭都帶來巨大壓力和痛苦。5月31日至6月2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主辦,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年會(CNA)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本屆年會共設置24個分會場、246場專題報告,覆蓋神經內科各領域的新進展和熱點問題。

中西醫結合在神經內科相關疾病臨床診療中應用實踐、價值體現和未來發展,成為本次會議的關注熱點,在情感障礙、腦血管病變、阿爾茨海默病、睡眠障礙等神經內科熱點領域不斷被提及和熱議。

【現場直擊】

高質量循證醫學研究亮相CNA

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鬱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社會心理功能及生活質量,其主要症狀包括情感症狀、軀體症狀和認知症狀等3類,我國抑鬱症患者軀體不適症狀發生率較高。

在臨床診療中,對於存在軀體症狀的抑鬱症患者,抗抑鬱化藥治療能有效改善症狀,而中醫藥則體現出了優勢。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功能性腦疾病診治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名譽會長謝鵬教授牽頭,在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心理與情感障礙專委會專家共同努力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石家莊市人民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等9家國內大型三甲醫院,共同開展了「舒肝解郁膠囊治療以軀體症狀為主的抑鬱症的隨機、雙盲、陽性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該研究納入200例以軀體症狀為主的抑鬱症患者,評估中成藥舒肝解郁膠囊和聖約翰草製劑對於此類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謝鵬教授解讀《治療伴軀體症狀抑鬱症患者的隨機、雙盲雙模擬、陽性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1. 情緒症狀的評估,治療4周和8周後,舒肝解郁膠囊組和聖約翰草組17項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DRS-17)評分和焦慮量表(HAMA)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01),兩組組間無顯著性差異。2.軀體症狀的評估,兩組治療4周和8周後,舒肝解郁膠囊組和聖約翰草組15項患者健康問卷(PHQ-15)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3.睡眠質量以及生活質量評估,兩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PSQI)評分和生活質量(Q-LES-Q-SF)評分。4.分層分析顯示,與聖約翰草相比,舒肝解郁膠囊在男性患者中HDRS-17降低更顯著;對於軀體症狀較為嚴重(PHQ-15≥15)的患者,舒肝解郁膠囊組在第8周時的睡眠潛伏期評分低於聖約翰草組。5.安全性分析,研究期間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舒肝解郁膠囊組和聖約翰草組之間的不良事件未觀察到顯著差異。

「研究證實舒肝解郁膠囊在療效上與聖約翰草提取物片相當,同時也發現男性患者和軀體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可能從舒肝解郁膠囊中獲益更多。」謝鵬表示。

【專家訪談】

共話神經內科中西醫結合診療

謝鵬:及時診斷和干預神經疾病合併情感障礙

大量研究表明,抑鬱會增加卒中復發次數,使卒中病死率增加一倍,同時增加軀體致殘的風險。

「無論是合併頭痛、頭暈、失眠的軀體化症狀患者,還是以腦血管病為代表的神經疾病合併情感障礙患者,都能及時恰當地使用抗抑鬱藥物進行干預,這是神經內科醫生在此方面的診療目標。」謝鵬介紹,情感障礙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以卒中為例,這類患者往往比較信任中醫藥,在全國調查中,75%卒中患者都服用過中藥或中成藥。卒中患者中以老年人群居多,這類人群往往存在基礎疾病,需要服用大量的藥物,常由於服藥會導致出現很多胃腸道不適。中藥相對安全性較高,對於這類患者更容易接受,服藥依從性更好。

謝鵬表示,為了推廣在神經內科臨床中及時處理各類神經疾病伴發情感障礙的理念,其所在團隊於2023年在SVN英文版發表了卒中伴抑鬱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努力為卒中伴抑鬱建立規範化的評定量表。

陳曉春:推動認知障礙篩查進社區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會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曉春教授表示,目前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主動就診率和有效治療率都較低,大多數患者在醫院看病時已有精神行為異常,甚至已是中重度的晚期患者。晚期可選擇的治療藥物只能控制或改善症狀,不能帶來疾病的根本治療,無法延緩疾病的進展。因此,AD早期篩查和診斷迫在眉睫。

「我們的基本思路就是走向基層、走向社區,開展醫防融合的痴呆防控模式。」陳曉春介紹,目前正在推廣AD早期篩查適宜技術,與技術部門聯合開發數字化網絡快篩量表。目前,已完成數字化快篩量表編制,針對有中等教育水準人群,8分鐘就可以完成快篩任務,目前數千人的驗證結果,證實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能達到85%。

陳曉春表示:「痴呆在中醫理論中主要被認為是肝腎虧虛、痰濁蒙竅,臨床上可以看到許多臨床表型與此有關。尤其對於早期認知損害的患者,採用中醫藥方式或中醫技術手段干預有其特色和優勢。此外,在社區人群中,這種方式的接受程度非常高,已成為認知障礙防治的重要手段。」

對於篩選出的有輕度認知功能問題的人群,通常敦促其更好地管理慢病,降低認知障礙風險,並在社區開展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作業療法、書法繪畫、跳廣場舞等,將有效維持和改善其認知功能狀況。

彭英:中西醫結合防治卒中有獨特優勢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第三-五屆常委兼腦與脊髓損害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彭英教授介紹,全國各大醫院卒中中心建設及各地區卒中救治地圖的繪製為提升我國腦卒中救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儘管我國的診斷技術、治療藥物、救治水平都取得了顯著進步,腦血管病發病率卻沒有降低。因此,預防卒中是重點。彭英表示,中醫藥在預防卒中和卒中康復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在預防上,中醫有活血化瘀的藥物,以及對高血壓、高血脂有降壓、調脂作用的中成藥,如松齡血脈康。有些患者對抗血小板藥非常敏感,服用後牙齦出血、胃出血等,對於他們可以有更多中成藥的選擇。

在卒中的康復治療方面,如卒中後抑鬱、肢體功能恢復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中藥和中醫治療手段等改善預後,降低復發風險。因此,越來越多指南共識推薦中西醫結合應用防治卒中。

彭英表示,未來期待在中西醫結合防治卒中方面有更多循證探索,更好地指導基層應用,造福更多患者。

王玉平:加強睡眠障礙診療規範化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王玉平教授表示,患者關於解決睡眠問題的需求在逐年增長,醫療服務提供能力也在增加,但仍配套不足,主要表現在專業門診不夠,分散在不同科室。醫師培訓尚未達到睡眠專業規範,學術組織多集中在學術交流層面,專科醫師缺少培訓。人才成長的渠道參差不齊,缺乏規範的培養標準和固定渠道。此外,診療措施繁多,理論上症狀學診斷足矣,但在一些專業診斷上缺少客觀手段。

失眠障礙的治療措施繁多,主要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物反饋、輔助治療,如改變生活規律、生活習慣、體育鍛鍊、飲食等。王玉平認為,心理治療是必要的,失眠並非單純的失眠,而常伴隨著焦慮和抑鬱,主要表現為焦慮、警覺性過高、煩躁等,調整好應激狀態,去除焦慮誘因,失眠就會明顯緩解。

「失眠病症與偏癱、癲癇等不同,腦損傷程度較低,中醫藥對其具有一定調節作用。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如中醫認為煩躁、焦慮伴失眠等問題是肝鬱火旺盛,用舒肝解郁膠囊有一定的效果;對於氣血虧虛導致的失眠,則採用補益氣血的中藥調理。」王玉平認為,中西醫結合對於治療失眠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期待更多高質量循證證據支持,尤其是在西醫應用中成藥、推進中醫傳統理論與現代醫學的具體病症的對應研究等方面,便於中西醫臨床用藥。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醫藥一直為國人健康保駕護航。腦健康相關疾病的防治是中醫藥的優勢和重要領域,如何將傳統中醫藥與現代醫學融合,進一步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更好地為腦健康相關疾病防治工作服務,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隨著中西醫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相信未來中醫藥在腦健康領域將有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轉化,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個人體能和社會醫療效率,為全人類的腦健康提供中國方案。

文:裘佳

編輯:張曌

審核:劉志勇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95d0d4d60f9eeff1c24394cba3cb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