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2022-05-01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自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自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日落時分,勞作一天的定邊鹽廠工人收拾工具,返回住處。(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月,攝影/李生程)

勞動是人類最偉大且具有創意的活動,無數的奇蹟印證著勞動的偉大。在不同的地域、時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都是無窮的,人們在勞動中摸索、總結著自然的規律,積累著勞動的智慧,並且不斷地傳承。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和地理君一起領略勞動人民的智慧吧!

海岸帶

漁具,討海的智慧

手繪《海漁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0月

隨著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城市化的發展,許多老漁具也漸漸被人們所淡忘。上海金山嘴漁村的楊火根老人,為了銘記曾經的漁民生活,讓更多人了解漁業、漁具,繪製了許多圖畫,還有一幅長達30米的《海漁圖》長卷,儼然一部圖像版的史志。攝影/彭輝

有俗語道:「世間三樣苦,討海、打鐵、磨豆腐。」討海占了首位。所謂的討海,是指漁民從海上討生活,一個討字,足見其中的不易。

正如農具在農業生產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樣,海濱之民在長期的勞作中,也發明了充滿智慧的漁具。那些專門用在 淺海灘涂上捕捉海產的漁具,小巧、靈活、別具特色,可以把它們統稱為海岸帶漁具。從古到今,海岸帶漁具不斷改進演化,有許多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從原理上來看,大致可以分為:耙刺類、網具類、釣具類、陷阱類以及輔助性工具(如各種舟船等)幾大類。漁具的材質,也從先民們用尖銳的樹枝進行耙刺、結藤蘿為網,逐漸演變到使用各種金屬、化工合成品等現代材料。

文蛤刨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0月

照片中漁人們所用的是 江蘇南通地區特有的漁具——文蛤刨。文蛤刨由竹柄鐵刨、竹柄三爪叉和網袋幾部分組成。

漁人們會在退潮後用繩索或皮帶將文蛤刨掛套在腰間,把2米多長的竹柄上端扛在肩上,一手握住竹柄下部,把另一端的鐵刨壓入沙中。

然後身體後傾,依靠繩索或皮帶牽引著鐵刨在沙中移動,當鐵刨遇到藏身在泥沙中的 文蛤時就會觸發輕微的振動以及聲響。這時,漁人就會用另一隻手中所持的三爪叉,撥開沙泥,把文蛤鉤起送入網袋中。(攝影/宋麗萍)

耙網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0月

耙刺類漁具也是一類歷史悠久的傳統漁具,是利用銳利的鉤耙箭叉等物直接刺捕魚類或鏟捕貝類。

在我國沿海,耙刺類漁具種類繁多,還有著各種變體,圖中一側有著密集利齒的網筐,名叫耙網,可以視為耙子和網的結合體。

使用時在灘涂上拖動耙網, 蛤蜊和泥沙一起進入網筐中,經過淘洗,泥沙濾除,蛤蜊就會留下。(攝影/范海波)

泥塗舟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0月

泥塗舟是《中國海洋漁具圖集》中給出的學名,在我國沿海各地它有著五花八門的名字:在山東叫「推子」,在浙江叫「泥馬」、「泥瞞」、「泥蜢」,在廣東叫「泥板」……雖然在各地名字不同,樣式細節也稍有區別,但總的來說都是用單塊或組合木板做成小舟形,上設手柄橫杆用於控制方向。

使用時一腿站在或跪在舟板上,另一腿後蹬提供動力,就可以在泥灘上快速滑行、捕撈水產了。上圖是拍攝於 廣東珠海的「裝泥魚」場景,當地人駕著泥塗舟把特製的「魚籠」埋在泥中,以誘捕 彈塗魚。(攝影/雷文軍)

山區

梯田,農耕智慧的結晶

廣西龍勝的龍脊梯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1月

乍一看,廣西龍勝的龍脊梯田像極了現代派的抽象畫,梯田蜿蜒的曲線行雲流水般地層疊著,從山腳一直繞到山頂。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大自然的鬼斧劈出了山,人力又用血汗在山上開出了梯田,歲月流轉,方始完成這幅傲立於天地間的巨畫。(攝影/田捷硯)

在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定里,坡度大於25度的山坡,是不適合農耕的,需要退耕還林或還草。然而,在人口密度很大的山區,不得不利用坡地種植作物……

於是,梯田就成為 把坡地變成平地的土地利用手段之一,梯田也成為了人類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摸索出的重要農耕經驗。

在中國,梯田的分布很廣泛。

我國的梯田按照形成的時間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依託 溫度高、降水較多等良好的自然環境,在勞動人民長期的努力下形成的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嶺地區,其中廣西、雲南居多,這是因為這些地方雨水比較多,又多山;另一類是在 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等惡劣的環境下,靠人力和機器在近幾十年新修的梯田。

不同類型的梯田各有千秋,凝聚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智慧。良好的梯田農業,不僅解決了可耕地面積少的問題,而且解決了水土流失的問題。

高原梯田,人力可奪天工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2月

甘肅的黃土高原區開展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工修築的梯田。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攝影/田捷硯)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6月

哈尼梯田所在的大山,是哀牢山的東南段,深切延綿的哀牢山,在紅河南岸絲毫不減氣勢。

在1000多年前, 當哈尼人來到哀牢山的時候,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上半山靠近森林水源之處挖築大溝,這條條大溝如千萬條銀鏈把大山攔腰一捆,將溪泉瀑布龍潭流出的山水悉數截入,然後在大溝下方挖出層層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把山民們的日子緊湊地貼在了大山上。(攝影/王建軍)

色曲上遊河谷中的傳統藏族梯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10月

應該很少有人知道藏族也有梯田,在西藏山南的西巴霞曲干支流河谷中,分布著多處梯田。在 色曲河谷中的雪薩鄉附近,你可以看到兩岸幾乎呈45%uB0的陡峭坡地上,竟然也有層層疊疊的梯田。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如此壯麗的梯田實在是令人驚異的景觀。據縣誌記載,這些梯田並不是現代農業的產物,而是早已有之的傳統農耕方式留存。(攝影/劉思遠)

低洼地區

圩田,「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

古老圩田中的「和局」智慧

海綿國土的「彈性」啟示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月

圖為浙江紹興諸暨市白塔湖濕地,從農耕式河網湖泊濕地修復、改造而來,湖中有田、田中有湖,吸納、存儲、下滲、凈化雨水,仿佛一片天然的綠色海綿。(攝影/郭斌)

所謂圩[w%uE9i]田,是指在 臨近江河湖海的地勢低洼地區,人工築堤擋水形成的農田,在我國特別是南方分布廣泛,如長江中下游、江淮地區和江漢地區、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地區。

在不同的地方,圩田有著眾多的「別名」,如垸田、壩田、湖田、桑基魚塘等,但其共同的特徵是不變的:低洼處築堤,內以圍田,外以圍水。

珠三角的桑基魚塘

在城鎮發展的「圍獵」下,如今已殘餘不多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月

攝影/憂子

作為我國典型的鄉土景觀,從鳥瞰角度來看,各種圩田像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棋盤——外堤是棋盤邊緣,內部縱橫的河道、內堤、道路則是棋盤經緯,池塘、村鎮則像是一枚枚棋子。

這些「棋盤」上,曾有過絕妙的棋局, 解決了低地開發、水旱調蓄等問題

一些經典的圩田體系曾光耀古今,如源於春秋時期的太湖塘浦圩田,人們憑藉雙手在難以生存的低洼沼澤湖區開創了豐饒的田園和完善的水利系統。「縱漊橫塘、位位相接」的棋盤式圩田體系具有很高的生產能力。

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月

攝影/孫華金

明代李詡《戒庵漫筆》曾記載, 太湖圩區的農業種植收入是普通農田的3倍,而圩田的副業收入又是農田種植收入的3倍,是「蘇湖熟、天下足」的重要助力。

在珠三角,河網密布,咸潮頂托,洪澇頻繁。人們便將低洼地挖深成塘,將挖出的泥土堆成塘基。以「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形成良性循環。在桑基魚塘的興盛時期,雖人均耕地很少,當地人的生活卻頗為富足。

從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中,我們可一窺圩田的功績和富足:「圩田歲歲鎮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除了農業產出,圩田體系還有蓄洪防旱、滯洪排澇,補充地下水、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功能。

歷史上

杭州的西溪是較為典型的基塘圩田濕地

是原住民長期以來農耕和漁耕的結果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月

攝影/陳暢

乾旱區

坎兒井,穿越戈壁的自來水

鳥瞰坎兒井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5月

擁有長期缺水歷史的新疆,有著荒漠地區特殊的灌溉系統——坎兒井。由於新疆地理環境特殊,地表水極易乾涸,而坎兒井利用坡度引地下水源灌溉農田,水分不會因為炎熱、狂風等大量蒸發,從而在保證水量穩定的同時實現了自流灌溉。(攝影/郝沛)

為什麼在一片片沙漠中會奇蹟般長出綠油油的瓜果蔬菜和莊稼?這一切都與坎兒井的滋潤有關。

天山降水是吐魯番水資源唯一的補給來源,居民飲用的坎兒井水,主要來自 天山雪水。坎兒井根據吐魯番盆地的地理條件及水量蒸發特點,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農田,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四個部分組成。

坎兒井是與萬里長城、大運河齊名的我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偉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清代林則徐曾在日記中描述這一奇觀:「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弱,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1月

挖坎兒井之前,一般先請有經驗的人到上游考察 地下水的埋藏地點和埋藏深度,還要考察 地層的走向,從而確定坎兒井集水一端的大致位置,以及坎兒井的走向和走勢。

然後,從坎兒井的下游出水口開始挖,一般先挖一段地上輸水的渠道(明渠),再挖出水口(龍口),然後向上游依次打若干土井(豎井),再到井下將各井之間打通(暗渠),如此這般一直挖到上游地下水埋藏的地方。最靠上游端的豎井往往是全線豎井中最深的一個,一直插入地下水埋藏的地層(潛水層),再從這裡將前述暗渠打通,這樣地下水就會 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滲入暗渠的管道里,一直流到坎兒井的下游龍口處。

草原

與洪水猛獸講和的智慧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6月

遊牧或「季節性輪牧」最大的受益者是生態環境,在牧草生長期短的乾旱草原更是如此。內蒙古的牧民必須抓緊牧草短短的生長期,既要通過牲畜啃食牧草刺激牧草再生,又要讓牲畜充分抓膘,以安全度過嚴寒的冬季和青黃不接的春季。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選擇,就是在草類的生長期,牧民要不停遊牧。這也是千百年來牧民對草原規律和生產實踐的認識與總結。(攝影/舒泥)

「在多石的地方搭氈房,在有狼的地方放羊。」這是一句古老的諺語,如同一望無際的錫林郭勒草原一樣,難以追溯它的邊際和起源,似乎自古老洪荒,自游牧民族在這裡遊走,它便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智慧,被一代一代傳誦下來。它是草原的箴言和秘密。

在農耕文明中,「洪水猛獸」代表著巨大的災難。《孟子》中說:「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可見從遠古時代開始,農耕民族最怕的兩件事就是洪水和猛獸——有了這兩件事,天下就不太平,要堅決對抗。

可是,對於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來說,這兩樣「災難」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意義。

嚴酷而溫暖的草原之冬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月

攝影/阿音

洪水溢滿草原,冬天結成冰湖,春天就會化為汩汩清流,牧草才能豐美——對付這樣的大自然力量,他們自有一套智慧。草原上風大,土壤層瘠薄,石頭露出地面的地方一般地勢較高,洪水下來的時候也不會被衝到,這就是「氈房要搭在多石處」的深意:只要自己的家別讓水沖了就行了。

至於 「牧羊走在有狼處」就更有智慧了。牧民們雖然也恨狼、打狼,但是也尊敬狼、保護狼。狼位於草原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草原生態系統平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

洪水猛獸,在草原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對於它們,人們不是進行殊死的抵抗和爭鬥,而是講和。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月

攝影/和平

勞動最光榮

勞動最崇高

勞動最偉大

勞動最美麗

這些對勞動的形容

你可能已經見過很多次了

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勞動的意義呢

在充斥著「躺平」的網際網路上

努力、勞動,這樣的字眼顯得格格不入

可是,不勞動,怎麼收穫

勞動,能給人以完全的幸福

希望每個人都能愛上勞動

不斷努力,為夢想奮鬥

如果沒看夠

就讓中國國家地理

為你深度解讀文中提到的知識點吧

點擊封面圖查看、購買雜誌電子版

以下8期 每滿88減8

中國國家地理 雜誌電子版

限時活動截止至

5 月2日 24:00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01期

- 坎兒井 穿越戈壁的自來水

《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06期

- 梯田,不僅僅是風景

- 哀牢山紅河哈尼梯田

- 盛住了水,穩住了土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期

- 狼:守護草原的「天狗」

- 草原五畜羊為首

- 內蒙古之最榜單發布

2020年10

- 討海的智慧 海岸帶漁具

- 巨變:中國海岸帶

2020年11

- 多變的圩田 人與水千年棋盤上的新「棋局」

《博物》2016年08期

- 夏天,去趕海!

- 趕海,趁手兵器大揭秘!

《博物》2021年08期

- 趕海,簡單的快樂!

- 初窺萬寧水下世界

《中華遺產》2016年03期

- 生活工具:離不開,忘不掉

- 工具里的光陰記憶

- 特別策劃:老工具造物之美

還想看更多雜誌電子版?

點擊下圖

進入「中國國家地理暢讀」小程序

你錯過的經典這裡能看

編輯:小葇

這才是中國的春天

東北,到底有多重要?

中國的人間四月天,哪裡最美?

中國大橋,跨山越海的硬核浪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3c996a6022456e95d93e8c93d98d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