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題彙編:2023年廣東卷(高清版) 2024高考 一輪 第20課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2023-09-04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高考題彙編:2023年廣東卷(高清版) 2024高考 一輪 第20課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2023年廣東卷

地理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進入21世紀,長江下游跨江橋隧建設發展迅速。有研究統計,2000年長江下游公路跨江橋隧通道僅4條,2008年為9條,2016年增至17條。圖示意這三個年份長江下游兩岸部分市縣距江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的車輛,到達對岸所需平均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1-2題。

1.與2000—2008年相比,2008—2016年期間長江下游兩岸不同直線距離區間車輛平均跨江耗時的縮減量均表現為

A.大幅增加

B.保持不變

C.略有增加

D.有所減少

2.由圖中信息可判斷,長江下游南岸市縣比北岸市縣

A.公路網更完善

B.車流量更大

C.人口更為稠密

D.河網更密集

露點溫度是指氣壓不變、水汽無增減情況下,未飽和空氣因冷卻而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圖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氣象站記錄的一次較強降水過程相關信息。據此完成3,4題。

3.此次降水過程呈現的天氣變化依次是

A.風雨交加、凍雨夾雪、雪花紛飛

B.疾風驟雨、雪花紛飛、凍雨夾雪

C.雪花紛飛、風雨交加、凍雨夾雪

D.風和日麗、凍雨夾雪、和風細雨

4.此次天氣過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對流旺盛

B.逆溫增強

C.暖鋒經過

D.冷鋒過境

珠江三角洲地區某僑鄉村,現存大量古建築和水上碉樓。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隨著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快速推進,該村人口持續外流,村落逐漸空心化。近10年來,該村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回流人口明顯增多,成為鄉村振興的成功範例。據此完成5,6題。

5.導致該村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人口持續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A.前往海外尋親訪友

B.被城市就業機會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

6.近10年來,該村發展迅速的特色產業最可能是

A.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

B.公共衛生和文化教育

C.旅遊服務和文化創意

D.先進位造和科技研發

浙江省溫嶺市製鞋業發達,Z鎮是該市最大製鞋基地,其製鞋業始於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隨著電商的發展,該鎮製鞋業趨於更加靈活化。圖示意Z鎮製鞋業發展歷程。據此完成7-8題。

7.電商的發展對該鎮製鞋業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

A.製鞋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提高

B.生產要素流動加快、市場擴大

C.生產更加集中、營銷渠道穩定

D.製鞋工藝更加標準化、統一化

8.進入智造型階段,該鎮製鞋業最顯著的變化是

A.原料匯聚及供應渠道增多

B.加工生產及供貨周期變短

C.研發設計及服務水平提高

D.成品庫存及集散能力增強

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團隊利用往返式探空氣球,在長沙觀測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個不同時刻釋放的氣球所記錄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信息(圖a)。圖b為其中某一時刻對應的太陽光照示意圖(陰影部分代表黑夜)。據此完成9,10題。

9.在圖a中,符合圖4b示意時刻所釋放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的曲線是

A. B.

C. D.

10.這次探測結果顯示,白晝期間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為隨高度增加

A.CO2量減少

B.空氣溫度降低

C.大氣越稀薄

D.人類干擾越小

某中學學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龍峽景區研學活動中發現,這裡是典型高山峽谷地貌,兩岸岩壁直立,軟硬岩層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積,崩塌物主要來自硬岩層。圖是同學們繪製的岩體崩塌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1,12題。

11.崩塌物主要來自硬岩層,是因為

A.軟岩受風化剝蝕更快

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軟岩抗侵蝕能力更強

D.硬岩水土流失更嚴重

12.同學們提出的以下預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完成的是

A.岩土變形預警

B.危險岩體清除

C.氣象水文預報

D.遊客行為監管

草氈層是由土壤物質與植物根系交纏而成的氈狀表土層,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極地地區。青藏高原上的草氈層,雖然厚度不大,但堅韌且富有彈性,是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與基岩風化物為成土母質的土壤不同,這裡草氈層中的細土物質以風力搬運輸入的外源粉塵為主。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氈層景觀。據此完成13,14題。

13.青藏高原上草氈層中風力搬運輸入的粉塵物質增加將

A.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積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風化破碎

D.有助於耕作土壤形成

14.如果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會導致當地

草地初級生產力降低

凍土融化速率減緩

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地表侵蝕強度增加

A. B.

C. D.

圖示意長江三角洲地區某特大城市近幾十年來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三個階段。據此完成15、16題。

15.由階段I發展到階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推動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長、社區改造

B.社區改造、政府引導

C.企業參與、人口增長

D.政府引導、企業參與

16.與階段1相比,階段1郊區演變的最顯著特徵是

A.產業分布均衡

B.產城融合加強

C.空間結構單一

D.居住功能弱化

二、非選擇題:共52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

17.(22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龍膽草(圖1)是我國傳統中藥材,喜濕、怕澇,適宜在氣候溫涼、土壤微酸性的環境生長。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位於長白山余脈,素有「八山—水—分田」之稱(圖2為該縣三維地形圖),大部分地區土壤pH介於5.5~6.8之間。該縣是我國優質龍膽草種源地和最大的栽培基地,種植歷史較長。2008年,「清原龍膽」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之前,該縣龍膽草生產以散戶為主,多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加工企業少,產品售價低。近年來,該縣通過「龍頭企業十農戶+基地」這種新型組織模式(圖3),提高了龍膽草產業效益。

圖1 圖2 圖3

(1)分析該縣適宜龍膽草大規模種植的自然地理條件。(8分)

(2)簡述農戶參與圖10所示的新型組織模式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益處。(6分)

(3)該縣如何利用「清原龍膽」品牌優勢進一步打造優質龍膽草產業基地?(8分)

18.(2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於盛行西風的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區。巴音河在宗務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積的沖洪積扇;2015年12月,當地對該區域巴音河出山口長約4km的河道進行了硬化。圖a示意巴音河沖洪積扇及周邊地區地理環境特徵;圖b示意圖a中P1,P2兩點之間的水文地質剖面。

(1)分析圖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區域發育較大面積沙丘的主要成因。(6分)

(2)如圖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區域地下水含水層明顯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現地下水溢出。請從地質構造角度,分析形成這兩種現象的原因。(8分)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對其下游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並說明理由。(6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19.(1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亞歐大陸,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城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統對日本海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具有重要影響。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約21—18千年),日本海幾乎與外海分隔。在隨後氣候轉暖過程中,於距今約17—15千年期間再次變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顯著降低。距今約8千年以來,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城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才呈現同步增強特徵。圖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現代洋流分布狀況。

(1)分析在距今約17—15千年期間,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顯著降低的原因。(6分)

(2)有人認為現代對馬暖流形成於距今約8千年,但也有人並不認同。基於所給材料,請表明你支持的觀點,並說明理由。(4分)

參考答案:1-5 DAADB 6-10 CBCAC 11-16 ABDCDB

17.(22分)

(1)地處東北地區,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涼;(2分)季風疊加地形影響,降水較充足;(2分)山地丘陵地形,利於排水;(2分)坡地面積廣,大部分土壤呈弱酸性,適宜大規模種植。(2分)

(2)農戶通過土地租賃、投資及付出勞動獲得經濟收入;(2分)農戶能從基地和企業獲得資金、技術和培訓等支持;(2分)種植或初加工的產品由企業收購,產品銷售有保障。(2分)

(3)加大品牌宣傳和營銷力度,加強交易集散中心建設,擴大市場影響;(2分)進一步選育優良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夯實良種繁育及供應基地;(2分)建設深加工基地,吸引知名企業及人才、技術和資金等進入,生產龍膽系列優質產品;(2分)利用品牌優勢,建設康養、科普、研學和文創等產業基地。(2分)

18.(20分)

(1)布赫特山以西地區細粒碎屑物質豐富;(2分)受盛行西風搬運,形成風沙流;(2分)受西北-東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脈阻擋,疊加沙丘北側局地地形影響,有利於沙丘發育和存續。(2分)

(2)區域屬於向斜構造,利於沖洪積物堆積;(2分)斷層加劇凹陷,進一步增加沖洪積物的厚度,導致含水層明顯增厚。(2分)德南隆起,背斜構造,阻擋地下水水平運動,抬升地下水位;(2分)地下水通過河道兩側斷層處的通道,溢出地表。(2分)

(3)影響:造成下游地下水位上升。(2分)理由:該段硬化河道,減少了出山口區河水下滲,加大了向下游的徑流量;(2分)下遊河段下滲量增大。(2分)

19.(10分)

(1)氣候變冷,夏季風勢力減弱,海水擾動減小;(2分)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海冰範圍擴大且歷時長,不利於上、下層海水交換;(2分)海平面下降,日本海與外海交換減弱,洋流影響減弱。(2分)

(2)認同:現代對馬暖流影響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2分)距今約8千年,這些海域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開始同步增強,反映對馬暖流自此開始全面影響這些海域,表明現代對馬暖流基本形成。(2分)

不認同:距今約8千年,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才開始同步增強,僅暗示此時對馬暖流勢力增強;(2分)由於影響洋流的因素複雜,因此這一現象不足以支持現代對馬暖流即形成於此時。(2分)

一、人口分布

二、人口的自然增長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2de006e3b9794ef544ba9157e65a6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