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前兩天下雪,飛奔著跑了西安好多古韻之地拍雪景,也去了趟文昌門裡的臥龍禪寺。之前每次逛完臥龍禪寺,我都是從順城牆一路溜達著到三學街、書院門,然後步行到南門。這次來想著剛好拍拍環城公園的雪景,於是出了文昌門走進環城公園,一路往南門方向走。
環城公園我還挺愛逛的,不過從文昌門到南門這一段,還是第一次來(原因就是每次都去逛書院門了哈哈)。
雪後天冷,行人稀少。公園裡的雪化的差不多了,只有樹木、城牆上留著一些零星殘雪,但氣韻尤在。我一個人邊走邊拍,為眼前西安這幅清冷的冬日圖畫感染著。
從文昌門進來沒幾步,就看到路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吉備真備紀念園」。當時沒看懂啥意思,繼續往前走,看到用短籬圍起來一個像小花園一樣的地方,裡面還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吉備真備紀念碑」。
這塊石頭旁邊和石頭後面還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小字,這下我明白了,這個「吉備真備」應該是個什麼名人,看名字還應該是日本人。
不過當時小花園的門鎖著,我看不清碑上的具體文字,回來一查,果然是個日本人!那麼,這位名叫吉備真備的日本人,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我們都知道,唐朝在它當年那個時代,基本就是「宇宙的中心」的角色。很多國家仰慕唐朝文化,經常會派遣使者來長安交流學習。鄰國日本更是先後派遣了13批規模宏大的「遣唐使團」,人數最多的時候曾達600人。
這些遣唐使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阿倍仲麻呂,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如今興慶公園裡還有一個阿倍仲麻呂紀念碑。這位阿倍仲麻呂和詩仙李白是好朋友,阿倍坐船回國的時候遭遇了大風暴,船隻下落不明,大家都以為他死了。好友李白為他寫了首著名的悼亡詩《哭晁卿衡》,「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來寄託哀思。沒想到晁衡大難不死,最後又回到了長安,並一直在此終老。
話題扯遠了,咱們繼續來說說這位吉備真備。吉備真備也是位日本遣唐使,他先後兩次由日本渡海來長安,在長安住了十幾年,為日中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簡單來說,吉備真備最偉大的貢獻有兩個:一是他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了「片假名」,片假名作為日本文字的一部分使用至今,可以說他是「日語之父」;二是他將在中國所學習、研究的成果在日本廣泛傳播,尤其將中國的行政制度引進日本,創立了都道府縣的行政建制等。另外,中國的圍棋也是由他帶到日本的。
1986年,由日本友人出資,在南門外東側原唐國子監遺址修建了這個吉備真備園紀念園。雖是一位日本友人的紀念園,卻也帶我們重回了那段盛唐的時光……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遊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