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遇上鯨魚:吞舟之魚是怎麼回事?敲鑼打鼓、祈求天妃等都不行?
古文《莊子》中說的吞舟之魚,是什麼魚?敲鑼打鼓、祈求天妃行嗎?
鯨魚雖然被稱之為「魚」,而且「鯨」字的偏旁也是「魚」、但它實際上並不屬於魚類,而是用肺呼吸、胎生的哺乳動物,鯨魚的遠祖是陸生的哺乳動物,後來進入海洋中生活、慢慢進化成現在像魚類的樣子。鯨魚的種類很多、分為鬚鯨和齒鯨兩大類,鯨魚以體型巨大者居多,所以「鯨」字從「京」、「京」不但表音,還兼具表義,「京」有「大」只意,古人就稱高大的山丘為「京」,《爾雅·釋丘》就說:「絕高為之京。」最大的藍鯨體型可達35米長,體重可達190噸。如此龐然大物,古人航海時若遇到鯨魚的話,所乘坐的木船隨時可能發生危險,葬身海底,讓乘船者不寒而慄。
古人稱雄鯨為「鯨」,雌鯨為「鯢」,又稱鯨魚為「海鰍」,因其體型巨大,可吞下古代的木船,故又稱為「吞舟之魚」。梁·昭明太子《文選·左思·吳都賦》說:「於是乎長鯨吞航(指船)」,晉潘岳《滄海賦》也說:「魚則吞舟鯨鯢。」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的《莊子》中就有「吞舟之魚」的說法了,《莊子·庚桑楚》說:「吞舟之魚,碭(被海水沖盪出來)而失水,則蟻能苦之。」這吞舟之魚當然是指鯨魚了,這是指鯨魚于海岸邊擱淺「自殺」的現象。看來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起,古人就認為海中的鯨魚有令人恐怖的吞舟之舉了,所以乾脆把鯨魚叫作「吞舟之魚」,這說明古代航海時,若不幸遇上鯨魚的話,往往會發生連人帶船葬身魚腹的慘劇。下面略述幾則古人航海遇鯨魚的記載,看看當時那恐怖的場面,體會一下乘船人絕望的心情。
據說,我國最早詳細記述航海遇鯨魚的危險情況的是唐·劉恂的《嶺表錄異》,劉恂曾為廣州刺史,這部書是一部嶺南風物誌,書中記載了唐人從廣州乘船漂洋過海到安南(在今越南)去,在海中遇到鯨魚的驚險場景:
海鰍魚(鯨魚)是海上最大的動物,小的鯨魚也有一千多尺長(此說誤差較大,唐代一尺約合今30厘米,一千多尺約合今300多米,今鯨魚最大者不過30多米長。這是由於在海上遠望鯨魚群時估計錯誤所致。)所以海鰍吞舟的說法並非荒謬之談。每年都從廣州駛出運銅船到安南貿易,北方人偶爾隨船前往,往返需時一年,頭髮都會愁得斑白了。航行中途經調黎(原註:地名,海中有山,阻住東海水,波濤險惡,水流漓急。)在海水深闊處,有時會看到十多座山,或出或沒。船工說:「這不是山島,而是鰍魚的脊背。」果然看見了海鰍的雙目閃閃發光,鰭像搖動的紅旗。正在危急沮喪的時候,天上忽然下起了小雨。船工說:「這是鰍魚在噴氣,水散布在空中,風吹來就像下雨一樣,」船駛近海鰍時,人們就敲船、喊叫、鰍魚很快就沉入水面下。從交趾(在今越南)返回的人,多下船登岸,取道雷州(唐代州名,在今廣東省雷州半島。)沿海岸徒步而歸,不辭旅途艱辛,就是為了躲避海鰍的災難。我默默地想:假使大海鰍瞪眼睛,張嘴發怒,那麼所乘的船就會像一片樹葉落入枯井之中了(意為船被鯨魚吞入腹中),叫人怎麼能不愁白了頭呢?
難怪古人要把航海視為畏途了,在海中遇到鯨魚時無計可施,只好一邊敲船,一邊喊叫了;這一方面是壯膽,一方面是希冀能嚇跑鯨魚,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有聽天由命了。
宋代的趙鼎從今廣東雷州半島乘船泛海渡過瓊州海峽,到今海南島去,于海中遇到大鯨魚,僥倖得以死裡逃生。據《淵鑒類函》卷442引《宋紀》說:
趙鼎被貶珠崖(郡名,在今海南島。)從雷州渡海南行,看見波濤之間有紅旗倒下,相繼下沉,懷疑是海盜,或是外國的船隻。叫來船夫問他,船夫搖手,讓他別說話,恐懼的神色可掬。船夫慌忙進入船艙之內,披著頭髮,手拿著刀出來,站在船篷頂上,用刀把舌頭割出血來,血滴在水中,並告誡趙鼎:閉上眼睛,端端正正地坐著。過了兩個時辰,就聽見船夫叫道:「死裡逃生!死裡逃生!剛才看到的是能吞舟的巨鰍。」即使是船夫也沒見過這麼大的教魚。
這則宋代記載中對付鯨魚的辦法與上述《嶺表錄異》中所載截然不同。《嶺表錄異》中所記為見到鯨魚之後,儘量發出震耳欲聾的噪聲,希冀嚇跑鯨魚。這是唐代時的作法,大概此法並無效驗,所以到了宋代,見到鯨魚時則不許發出一點聲音,連說話亦在禁止之列。船夫在鯨魚出現後,沒有告訴趙鼎那是鯨魚,也是唯恐趙鼎驚慌失措,大呼大叫。這不許出聲音是唯恐驚動了鯨魚,造成覆舟的慘禍。不但不許出聲,船夫還要作法禳解,由船夫披髮仗刀,割舌出血滴入水中,這似乎是一種古老的巫術。當然,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不會有效驗。
明·屠本畯在《閩中海錯疏》卷上記載了福建當地海船在航海時遇到鯨魚的情形,以及對付的辦法,他說:
海鰍噴水沫,水沫飛濺成雨。海鰍來時移動像山嶽,乍現乍沉。船夫遇上海鰍,必定敲響鑼鼓使海鰍害怕,撒米壓制海鰍,海鰍就會悠然遊走。
在明代對付鯨魚的辦法又與宋代有所不同,宋代是嚴禁發出聲音,唯恐觸怒鯨魚,大概因此法並不靈驗,所以明代又採取與唐代相同的作法,敲鑼打鼓發出震耳欲聾的噪聲,試圖嚇跑鯨魚。當然,與此同時,又上承宋代採取巫術的作法,不過已非持刀作法,而是用撒米入海的方法,這當然不會有效驗,鯨魚之所以會「悠然遊走」,純屬偶然,與敲鑼打鼓和撒米無關。
明·張瀚在《松窗夢語》中也記載了當時對付海上鯨魚的辦法,而且描述了船碰上魚身時的驚險場面:
這次與鯨魚遭遇十分危險,因為船已碰上魚身,而且喪失了航行能力(大約是擱淺在鯨魚身上了。)滿船的人均焚香叩頭求神,十分隆重,而當一隻鳥停在桅杆上時,船夫說是「天妃到了。」這「天妃」是當時的海神,「天妃」之說始於元代,《元史·祭祀志》說:「惟南海女神惠靈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明清兩代以至當代,祭天妃的傳統一直沿續了下來,今台灣所祭「媽祖」即古之「天妃」也。船夫這是把落在桅杆上的鳥當成天妃顯靈了,所以大家都「羅列跪拜」於停著鳥的桅杆前面。足見才遇到鯨魚時,所求之神即「天妃」。可知明代是把祈求天妃作為對付鯨魚的辦法的,這與以前歷代的作法是不同的,有了一個具體的偶像供人們頂禮膜拜,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除了祈求「天妃」之外,占卜也作為對付鯨魚所造成的船隻損壞的辦法,以便決定何時可以修理船隻。而過去所採取的用巫術(如作法、撒米)和敲鑼打鼓來驅趕鯨魚的辦法已不再使用了。
綜上所述,古代航海的木船遇到鯨魚時是十分危險的,若誤把鯨魚當成小島而靠近的話,很可能會葬身魚腹。古人航海遇到鯨魚時,完全無可奈何,只有採取一些所謂的辦法,如敲鑼打鼓、作法和撒米等巫術,以及祈求天妃等,試圖以此來驅趕鯨魚,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而已,並沒有實際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