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河南丨「糧頭」連「食尾」,希望在田野
大象新聞·映象網記者 王姝
一粒小麥種子的高光時刻是什麼?長出麥穗兒、磨成麵粉,變成饅頭麵條和水餃?不僅如此,在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下,一顆種子可以拉動從種植、加工到餐飲產業的升級。
近日,省委書記樓陽生在駐馬店市調研時指出,要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把鏈條做長、特色做優、優勢做強。
這也向全省提出了農產品加工的方向——讓「糧頭」緊密連結「食尾」,為「豫字號」農產品打造全產業鏈條讓中原崛起「農頭工尾」產業群,推動農業與食品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作,前提在於做好「農頭」,做強「糧頭」。作為中原糧倉,河南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確保糧食安全,既是河南應該扛起的政治責任,也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信心與底氣所在。當然,河南不僅要撐穩「中國飯碗」,未來還將播種更多「河南芯」。
「中國飯碗」不僅要端牢,還要端得更好、更健康。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作,潛力在於擺活「食尾」,做強「工尾」。河南堅持從農業起跳,以工業思維抓農業,將創新開拓的觸角從第一產業升級到第二產業、從土地轉移到車間,打造一批「舌尖」上的產業集群,實現研發、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全覆蓋。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對於河南來說,強調「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正是給了我們一種更為廣闊的思維和長遠的眼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09eae360ace1951a7a4cb08521c1c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