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博物館一游

2019-12-27     鳳凰藝術

原標題:詳解「開羅埃及博物館」20件必看文物

今天帶大家領略世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開羅埃及博物館(Egyptian Museum Cairo)。

中國神話中的 「黃帝大戰蚩尤」發生在距今 約4600年前,同時期的古埃及,比神話更不可思議的 「胡夫大金字塔」正在如火如荼地修建。

公元前300年左右,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羋月之子)剛被扶上王座,古埃及已經步入了最後一個王朝 「托勒密王朝」。

從第一位法老「美尼斯」登基,到 「埃及豔后」自盡經歷了三千多年,輝煌的古埃及文明隨著「托勒密王朝」的覆滅而沉寂多年。

1798年,年輕的 拿破崙懷著對「亞歷山大大帝」的崇拜之情攻入埃及,由上百名藝術家、考古學家、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也隨之踏上這片古老的土地。

神秘而華麗的古埃及文明,迅速風靡歐洲。法國大文豪福樓拜在埃及獲得了寫作靈感,馬斯奈和比才都有創作了關於埃及的歌劇,威爾第受時任埃及總督邀請譜寫了不朽的《阿依達》......

伴隨著文化熱潮,埃及文物也遭受到了大規模的掠奪。經歷了一些列文物保護措施及多次搬遷,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博物館「開羅埃及博物館」在解放廣場前被建造起來,並於1902年正式開館。

隨著越來越多的文物被發掘,展品數目遠遠超出博物館的容納量,2002年, 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計劃開始建設。

新館將於2020年開放,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考古博物館,計劃展出包括圖坦卡蒙全部墓葬品在內的超過10萬件展品。

透過巨大的透明牆面可以眺望雄偉的 「吉薩三大金字塔」,博物館中庭矗立著威嚴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

下面,我將按年代順序,逐一介紹20件珍貴館藏 。

開羅埃及博物館20件不可錯過的館藏

01

彩繪雙耳陶罐

Gerzeh Culture Pottery

格爾津文化時期

| 3500.BC-3100.BC |

古埃及的前王朝時期,通常被劃分為 涅伽達文化三階段:第一階段又叫「阿姆拉特時期」,第二階段又叫 「格爾津時期」,第三階段被視為「第零王朝」。

「格爾津時期」的墓葬中,被發掘出了許多帶有 暗紅圖案的棕黃陶罐。上圖中的雙耳陶罐上繪有一艘帶有 兩個艙的大船,有桅杆和密集的豎槳,船頭有棕櫚樹裝飾。

陶罐用於盛水,圖案也與河流相關。陶罐左下側的弧形波紋指代水邊,水中有五隻並排站立的火烈鳥。五千多年前的埃及人,已經能如此生動地記錄身邊的生態環境和交通工具了。

「格爾津時期」的古埃及已經有了鮮明的階級分化, 王權和貴族意識開始成熟,雖無統一的君主,但已有類似諸侯國的地方割據勢力。

這一時期出現了象形文字。眼鏡蛇和鷹已成為了權力的象徵,冶金和陶藝等技術已經頗為成熟了,出土的陶俑、石雕和刀柄上的裝飾頗為精美。

02

納爾邁調色板

Narmer Palette

格爾津文化時期

| 3200.BC-3000.BC |

「納爾邁調色板」絕對是埃及國家博物館的 鎮館之寶,它是世上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都可以借往國外展出,但這塊調色板從未被允許外借過。

古埃及人用調色板研磨礦石,製成深色眼妝塗在眼瞼周圍,降低眩光,防治眼疾。一些雕刻精美的調色板,有宗教祭祀的功能。

這塊調色板於1898年,在前王朝時期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希拉孔波利斯」的鷹神聖殿中被發現,記錄了古埃及 國王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的情景。

調色板的主畫面描繪了,國王納爾邁頭戴 「上埃及王冠」手持梨形權杖擊殺敵人的情景 。他留著皇室鬍鬚, 身穿短裙露出牛尾巴,身後跟著提鞋僕人。七瓣花(有時是六瓣)代表著王權。

右上方的畫面,是 象徵權力和復仇鷹神荷魯斯(Horus),提著繩子奴役敵人。敵人身上盛開的 「紙莎草」是下埃及的象徵。

整個畫面寓意著上埃及對下埃及的征服。納爾邁的身份尚有爭議,人們普遍認為他就是第一王朝的開創者美尼斯。

調色板上方刻有 長著牛角和牛耳的巴特女神(Bat) ,她是天空和宇宙的化身。 兩個女神像中間的區域,宮室中一隻鲶魚和一個鑿子,是國王納爾邁名字的象形符號。

下方的畫面是納爾邁頭戴 「下埃及王冠」,前面有代表他名字的鲶魚和鑿子。提鞋僕人跟隨其後,祭司和旗手在前方開路。

最右側是兩排被斬首的敵人,他們的頭顱被放在腿間,生殖器被割下放在頭上。屍體上方,一艘大船駛入敞開的門,寓意 著敵人徹底被征服。

下方刻有兩頭神話中的神獸 「蛇頸獅/豹」(Serpopard),它的形象最初源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象徵著宇宙的混沌、自然的神力。

在這塊調色板中,兩個埃及人用繩子拴住了神獸,似乎意味著征服及秩序的建立。兩個神獸交纏在一起,也呼應了上下埃及統一的主題。

石板正面最下方刻有一男一女,城牆的圖標指代敵國;反面最下方刻有公牛形象的國王(被視為天神之子)推翻城牆,擊垮敵人的情景。

兩頭神獸的形象也出現在了另一塊著名的 「雙狗調色板」上,這件文物目前收藏於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內。

03

左塞王全身像

Statue of Djoser

第三王朝 左塞時期

| 2630.BC-2611.BC |

左塞王是古代及第三王朝的開闢者,他的這座石灰岩塑像,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按照等身比例製作的雕像。

他身披長袍,下巴留著象徵王權的假鬍子,頭戴古埃及法老標誌性的 王巾 (Nemes),這也成為了後世君王墓葬中最常見的形象。

左塞王的 「階梯狀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古老、最有特點的金字塔,相傳是由大臣伊姆荷太普設計修建。這位大臣也是掏出內臟製作木乃伊這一技術的發明者。

左塞王的階梯型金字塔

Step Pyramid of Djoser

死者之城「塞加拉」墓葬群入口

Entrance to the burial complex of Saqqara

左塞王陵墓中的藍色琺琅裝飾牆

Blue Faience Wall Decoration Djoser Tomb

04

美杜姆群鵝圖

Meidum Geese

第四王朝 斯尼夫魯時期

| 2575.BC-2551.BC |

斯尼夫魯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創立者,這幅「美杜姆群鵝圖」是他長子墓中牆面上的石膏裝飾,是一幅完整壁畫中的殘片。

壁畫由工匠在牆面雕刻,再填以顏料。 畫面中兩種鵝對稱分布,據考證,它們可能來自當時的希臘和土耳其。

這幅距今近4600年的作品,展現出了古埃及人極高的繪畫水平,羽毛和植物的細節、色彩的運用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

墓中完整壁畫模擬還原圖

Painting From Nefermaat's Tomb

提到斯尼夫魯,不得不提他修建的三座非常有辨識度的金字塔。

美杜姆金字塔,是在斯尼夫魯的父親統治時期開始修建的,在七層階梯狀基礎上以石灰岩製成外殼,填充成平整的四稜錐形。但如今外層已完全坍塌,只留下了部分內核。

美杜姆金字塔 The Meidum Pyramid

折角金字塔,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平整的石灰岩坡面外殼。塔身下半截坡度大約是54度,上半截大約是43度。

一個較為科學的推斷是,修建到一半的金字塔出現了不穩定跡象,為了防止坍塌而改變了角度。事實證明,補救後的它比美杜姆金字塔堅挺多了。

折角金字塔 The Bent Pyramid

紅金字塔,是斯尼夫魯王最終安息的陵墓。它的外殼岩石中含有鐵元素,氧化後在陽光下會呈現出略微銹紅色。

它高達105米,是古埃及第一座真正的四稜錐形金字塔,坡面與地面呈43度,與折角金字塔上半截角度相同。

紅金字塔 The Red Pyramid

05

拉胡泰普與奈費爾特雙人像

Statues of Rahotep and Nofret

第四王朝 斯尼夫魯時期

| 2575.BC-2551.BC |

拉胡泰普王子的身份尚有爭議,他可能是斯尼夫魯王的兒子或兄弟。他與妻子的這套塑像,膚色一棕一白,畫著深色眼妝,符合當時對男女外貌較為盛行的審美標準。

這兩尊人像是由石灰岩雕刻而成,並塗上了生動的色彩,椅背上的象形文字表明了他們的身份。女性塑像佩戴有精美的頭飾,和古埃及流行的 寬領項鍊(Usekh)。

雕像的眼眶由不透明的石英製成,鑲嵌有天然水晶製成的眼球,眼球中還有黑色瞳孔。

這兩雙巧奪天工的明目,讓塑像經歷了4500多年依然散發著生命力。 據說墓室被打開時,勘探者被雕像炯炯發亮的眼睛嚇得半死。

06

胡夫小型雕像

Statue of Khufu

第四王朝 胡夫時期

| 2551.BC-2528.BC |

震撼世界的 「胡夫大金字塔」讓這位相傳十分殘暴的法老,成為了古埃及史上不可忽視的人物。

這尊小型象牙雕像僅 7.5厘米高,在冥王奧西里斯(Osiris)神廟中被發現。底座上刻有胡夫的名字,這 是他目前被發現的唯一全身塑像。

在1889年艾菲爾鐵塔建成之前, 「胡夫大金字塔」已作為世界最高建築,屹立了四千四百多年。它原本高達146.5米,相當於一座四十層樓的摩天大廈,經過歲月侵蝕矮了10米左右。

這座奇蹟般的建築有著完美的比例和複雜的內部構造,它的方位和尺寸規劃都經過了精密的天文地理計算。在那個時代,採石、搬運、堆砌等每一個步驟都是難以想像的龐大工程。

屬於祖孫三代:胡夫、哈夫拉、孟卡拉

07

哈夫拉坐像

Statue of Khafre

第四王朝 哈夫拉時期

| 2520.BC-2494.BC |

哈夫拉是胡夫的兒子,他從逝世的兄長那裡接過了王位(有說法是哈夫拉謀殺了兄長),成為了金字塔時代又一位口耳相傳的暴君。

這尊閃綠岩雕塑發現於哈夫拉山谷的神廟中,面部、胸腹、四肢和指頭的比例非常嚴謹,神態威嚴,肌肉線條流暢,頭上的王巾條紋和腰間短裙的褶皺都細膩整齊。

法老後腦勺有著鷹神荷魯斯的庇佑,王座兩側扶手是戰爭女神塞赫美特的母獅形象。王座兩側刻有 代表上埃及的蓮花和代表下埃及的紙莎草,表明法老對國家的絕對掌控。

哈夫拉金字塔高度比胡夫大金字塔略矮,但修建的坡度更陡,所處的地勢更高,因此看上去似乎是吉薩三大金字塔中最高的一座。

哈夫拉金字塔前俯臥著著名的 「吉薩獅身人面像」,有人說它是依照哈夫拉本人的相貌建造的,也有人說是哈夫拉按照父親胡夫的形象修建的。

07

孟卡拉與兩位女神

Statue of Menkaure with Hathor and Cynopolis

第四王朝 孟卡拉時期

| 2490.BC-2472.BC |

孟卡拉是哈夫拉的兒子,胡夫的孫子。這座三人雕塑,中間是頭戴上埃及王冠,身穿短裙的孟卡拉王,有著陽剛且健碩的肌肉線條。

他左邊帶有牛角和太陽圓盤的是 哈托爾女神(Hathor),她的形象源自上文中提到的母牛神巴特(Bat),她是愛與美、舞蹈與音樂的女神。

他右側頭頂著胡狼的是 安普特女神(Anput),胡狼是古埃及的死神阿努比斯(Anubis)的形象,安普特是死神的妻子和女性化形象。

雕像的發掘現場

另一尊相似的三人雕像

孟卡拉與妻子的雙人像

孟卡拉的金字塔,是吉薩三大金字塔中規模最小的一座,高度還不及他父親的一半,做工也相對粗劣,底部有未完成的花崗岩。它曾遭受過大規模的人為破壞。

08

祭司木雕像

Kaaper Wooden Statue

第五王朝 烏瑟卡夫時期

| 2465.BC-2458.BC |

這尊古老的木雕,有一個親切的暱稱 「老村長」(Sheikh el-Beled),因為當時把它發掘出來的工人們都覺得他的面相太像自己的村長了。

事實上,這位叫Kaaper的男子,是古埃及一位頗具地位的祭司和書吏。雕像呈現出了他肥胖的身材和圓潤的面型,嘴角隱約有幾分慈祥的笑容。

他的眼睛由石英和水晶製成,原本覆蓋在身上的石膏和色彩已經脫落。作為一件木製品,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來已經非常難得了。

古埃及的藝術品並不僅僅是用以歌頌君王和神明,也會用來表現普通官員的形象和勞動人民的生活,包括祭司、書吏、搬運工、啤酒女工等。

09

孟圖霍特普二世雕像

Statue of Mentuhotep II

第十一王朝 孟圖霍特普二世時期

| 2065.BC-2014.BC |

孟圖霍特普二世被人們視為半人半神的英雄君主,他在位統治時間長達半個世紀,結束了埃及四分五裂的第一中間時期,開啟了輝煌的 中王朝時代。

這尊彩繪砂岩雕塑並不那麼注重寫實性,手腳和身體的比例都沒有嚴格按照人體來雕刻。和前文中的幾位法老形象不同的是,他雙手交叉在胸口,更加強調了財富和權力的統一。

相傳他不僅是一位重視君權的法老,而且 極力將自己神化,賦予自己天神般的威嚴。

孟圖霍特普二世陵墓遺址與還原圖

神廟壁畫上的孟圖霍特普二世

10

埃及士兵與努比亞弓箭手

Wooden Models of Soldiers in Mesehti's Tomb

第十一王朝

| 2135.BC-1994.BC |

古埃及領土由四十多個 「諾姆」組成,就是類似省或州的地方單位。梅塞蒂(Mesehti)是第十一王朝時期,上埃及的一位地方執掌者,也是一位頗有權威的祭司。

十九世紀末,他保存較為完好的陵墓重見天日,其中的兩套士兵木雕備受矚目。棕色皮膚,穿著白色短裙,手持長矛和盾牌的是古埃及士兵。

黑色皮膚的是努比亞弓箭手。努比亞曾位於埃及南部亞斯文地區。公元前15世紀被古埃及征服,公元前11世紀脫離統治。公元前7世紀,努比亞人占領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

木雕做工非常精緻,士兵的神態、髮型、身姿體態、衣著和盾牌上的紋路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 ,使得隊列整齊有序卻一點兒也不讓人感到單調。

11

清點家畜模型

Wooden Models in Meketre's Tomb

第十二王朝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時期

| 2065.BC-2014.BC |

古埃及宮廷大主管 梅凱特(Meketre)是一位三朝元老,侍奉了三代帝王。他所生活的年代,中國才剛剛進入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他的墓室遭受過多次洗劫,財寶洗劫一空,墓中的彩色壁畫也被摧毀。所幸的是,墓中一處隱蔽的房間於1919年被發現,25件精緻的木雕塵封四千年後重見天日。

清點家畜模型被發現時

這些木雕高度寫實地還原了當時勞動人民的生產場景,包括麵包製作、肉類加工、啤酒釀造、畜牧飼養、紡織編制、遠航捕魚等。

那些原本只能在壁畫中才能看到的生產生活場景,被心靈手巧的匠人鮮活呈現出來。比起帝王和神靈的塑像,這些充滿淳樸生活氣息的玩物更令人心生觸動。

12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雙身像

Double Statue of Amenemhat III

第十二王朝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時期

| 1842.BC-1794.BC |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統治下,埃及國力強盛,境內的叛亂基本被消除。他興修水利工程用於農牧業發展,重視藝術、航海、採礦等產業發展。

這件花崗岩雙身像,之所以做成對稱的模樣,很可能是為了傳達上下埃及在國王的統一治理下繁榮富強。

雕像中國王身材健碩優美,手托盛滿鵝、魚和蓮花的盤子,這些水產品如瀑布般順著托盤邊緣滑落。

他將自己的形象與尼羅河神哈比(Hapy)的形象融為一體,傳達出這樣的寓意:是尼羅河神和國王賜予了埃及人民食物與富足。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修建有兩座金字塔。 黑金字塔修建得較早,留有國王、王后和子女的墓室,內部空間非常複雜,因此承重能力較弱。國王真正的安息之地,是位於哈瓦拉的另一座金字塔。

黑金字塔 Black Pyramid

哈瓦拉金字塔 Hawara Pyramid

塔尖石 Pyramidion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時期逝世的幾位公主的陪葬品中,發掘出了不少巧奪天工的飾品,展現了古埃及工匠高超的寶石切割、鑲嵌技藝。

13

河馬

Hippopotamus

第二中間時期

| 1781.BC-1550.BC |

在第二中間時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發掘出湖藍色琺琅質地的河馬雕像,接近水的顏色和河馬身上繪製的蓮花、水鳥的圖案表明其生活環境。

河馬一度被古埃及人奉為神明,雄性河馬有著強大的破壞性,相傳古埃及歷史上第一位法老就是被河馬殺死的。

雌性河馬為保護子女表現出的勇氣更令人敬畏,因此生育女神 Taweret的形象就是河馬。河馬雕塑也被古埃及人視為驅散惡靈,幫助死者重生的靈物,它身上畫的蓮花圖案也有重生的寓意。

大都會博物館的另一隻 Hippopotamus

14

國王荷爾塑像

Statue of King Hor

第十三王朝

| 1777.BC-1775.BC |

荷爾王統治時間極短,在古埃及歷史上是一位沒什麼存在感的法老。直到1894年,考古學家在黑金字塔附近發現了他的墓,才證實了他的存在。

陪葬的財寶大多被洗劫或摧毀,但這尊按照法老真實比例製作的木雕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他的體態像女人一樣修長柔和,左腳往前邁的態勢很少見。

法老那栩栩如生的瞳孔配上嘴角隱約的笑意,使得雕像看上去有幾分詭異。他頭上一雙朝向天空的手臂,也是極其罕見的。

被挖去珠寶的面具和殘餘裝飾品

15

哈特謝普蘇特頭像

Hatshepsut Head Statue

第十八王朝 哈特謝普蘇特時期

| 1479.BC-1458.BC |

剛剛介紹了一位體態陰柔的男法老,現在要介紹的是一位常以男性形象示人的女法老,也是掌權時間最長的女法老—— 哈特謝普蘇特。

相傳這位女法老從年輕時就顯露出了政治野心,掌權後常身著男性裝束、戴著假鬍鬚,多將自己的形象與冥王歐西里斯(Osiris)混淆。

這尊巨大的頭像儘管已經破損不堪,但仍能看到她臉上的皮膚塗料採用了古埃及男性塑像常用的棕色,而且下巴上留有象徵權力的長鬍子。

哈特謝普蘇特神廟

Mortuary Temple of Hatshepsut

哈特謝普蘇特的丈夫圖特摩斯二世。是她同父異母的兄長。丈夫在位期間她便開始執掌朝政,丈夫去世後她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法老。

她逝世後,她的繼子,有著 「古埃及的拿破崙」綽號的圖特摩斯三世掌權後,蓄意毀壞了大量她生前治國的痕跡。

古埃及歷史上出現過多位女性法老:

第一王朝的攝政女王莫尼斯(Merneith)

第六王朝的最後一任法老尼托克里斯(Nitocris)

第十二王朝的最後一任法老(Sobekneferu)

第十八王朝的納芙蒂蒂(Nefertiti)

第十九王朝的末代法老塔沃斯塔(Twosret)

托勒密王朝的埃及豔后(Cleopatra VII)

16

阿蒙霍特普三世雕像

Statue of Amenhotep III

第十八王朝 阿蒙霍特普三世時期

| 1391.BC-1353.BC |

在開羅埃及國家博物館大廳中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阿蒙霍特普三世和 泰雅王后(Tiya)的巨大雕塑,腳下有他們所生的三個女兒的雕塑。

阿蒙霍特普三世執政期間,古埃及進入到了一個全盛時期,他迎娶了多位外國公主,內政外交都非常穩定,他還修建了大量宏偉壯麗的建築。

他保存下來了大量自己的塑像(已發現超過250尊),在大英博物館埃及館最顯眼的位置,可以看到多尊他的塑像。

儘管這位法老非常貪戀女色,迎娶過多位外國公主,但他最親近的女人還是他第一位妻子泰雅。

相傳,剛繼位的法老不顧傳統門戶觀念,迎娶了泰雅這位來自民間的商人之女。她聰明賢惠,盡心盡力地輔佐丈夫和兒子,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影響力,被幾代法老奉為女神。

1898年,她的木乃伊在皇家陵墓中被發現,直到一百多年後經過DNA的權威鑑定,才正式確定了木乃伊的身份正是這位傳奇王后。

泰雅王后的頭像 Bust of Tiye

17

阿肯那吞祭拜阿吞神

Akhenaten Worshiping the Aten

第十八王朝 阿蒙霍特普四世時期

| 1350.BC-1333.BC |

阿蒙霍特普四世,更常被稱為 「阿肯那吞」,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和泰雅的兒子。他一登基就發起了古埃及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宗教改革。

他將原本處於不是很顯赫地位的 太陽神阿吞(Aten)提升為唯一應該被信奉的主神,並採取了改名、遷都、廢舊神等措施推行,想藉此削弱原本宣揚阿蒙神的祭司勢力。

但他這一系列舉措在當時過於激進,以失敗告終。這塊浮雕出土於國王墓室,畫面中他手持蓮蓬,帶著妻子 納芙蒂蒂(Nefertiti)及孩子們祭拜太陽神阿吞。

阿肯那吞塑像 Statue of Akhenaten

王后納芙蒂蒂 Statue of Nefertiti

阿肯那吞與納芙蒂蒂

18

圖坦卡蒙黃金面具

Tutankhamun Gold Mask

第十八王朝 圖坦卡蒙時期

| 1333.BC-1323.BC |

1922年,圖坦卡蒙的墓穴被發掘,引起轟動。這位早夭的少年國王的墓穴,是整個帝王谷至今發現的唯一沒被盜竊的國王陵墓。

這一方面,因為圖坦卡蒙在歷史上是個幾乎被遺忘的短命國王,另一方面,河流和雨水造成的沙石滑坡正巧掩蓋了墓穴的入口。這位最不起眼的國王,如今成為了最為人熟知的一位!

由於他很可能是被謀殺後草草下葬的,從墓室的規模和壁畫的精美程度來看,遠遠不及帝王谷那些被洗劫一空的墓穴,但出土的珍寶足以震驚世界。

圖坦卡蒙墓穴的外觀和內部結構

這位少年國王,是阿肯那吞和納芙蒂蒂的兒子, 原名叫「圖坦卡吞」後改成「圖坦卡蒙」,可見當時信奉阿吞神的宗教改革並未成功,對阿蒙神的崇拜仍然是古埃及信仰的主流。

他的木乃伊被層層鑲套地保存。石棺外部有四層貼金的橡木棺 槨和一層麻布,最外層的棺槨尺寸幾乎填滿了整個空間。石棺內部有三層金棺,最後一層里有套著黃金面具的木乃伊。

另外兩間墓室中的珍寶,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包括阿努比斯祭壇、黃金戰車和王座、雪花石膏內臟瓶和香水瓶、黃金塑像和寶石胸甲等。

滑動查看更多珍寶

19

拉美西斯二世幼年雕塑

Ramesses II as a child

第十九王朝 拉美西斯二世時期

| 1279.BC-1212.BC |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歷史上又一位著名的法老,《聖經》中 摩西出埃及的故事大約就是發生在這位法老的統治時期,他執政時期是埃及最後的輝煌時代。

拉美西斯二世從年幼起便參與政治和軍事事務,在位時間非常長,活到了九十多歲。他留下了多尊宏偉氣派的巨型石像,相比之下,這尊兒童形象的雕塑顯得非常與眾不同。

這尊雕像的主體是用花崗岩雕成,鷹神的臉部用的是石灰岩。年幼的法老在鷹神的庇佑下,右手食指托腮,左手握著蘆葦,頭頂著太陽圓盤。這幾件事物共同構成了他名字的象形文字。

拉美西斯二世巨像 Ramesses II in Memphis

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修建了許多大型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神秘壯觀的 阿布辛貝神廟和坐落於底比斯的 陵廟拉美西姆。

他主持擴建了盧克索神廟,並在門口矗立起兩座刻滿象形文字的方尖碑。其中的一座方尖碑,於1831年被當時的埃及總督獻給了法國,立在了巴黎協和廣場。

阿布辛貝神廟 Abu Simbel

拉美西姆 Ramesseum

盧克索神廟與巴黎協和廣場的方尖碑

關於拉美西斯二世,還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件。他原本埋葬在帝王谷,但由於墓地遭到洗劫,祭司便將他的木乃伊幾經轉折藏在了另一座墓室內,這才完整保存至今。

1974年,由於保存不當,他的木乃伊滋生了細菌和寄生蟲,需要送往法國「醫治」。但當時的航空公司,對運輸木乃伊等行為控制得非常嚴格。

為了送法老出國,政府特地為他辦了護照,並以盛大的軍禮送至機場。飛機降落在法國機場後,木乃伊再次接受了國家元首級的盛情歡迎。

拉美西斯二世的護照

20

舍順克二世臂環

Bracelet of Shoshenq II

第二十二王朝 舍順克二世世時期

| 945.BC-924.BC |

舍順克二世是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的統治者,他的身世和墓葬也一直是考古界頗有爭議的謎團。

1939年,他的棺材被發現,他的遺骸上戴著黃金面具,精美的胸飾以及一對由金子、寶石、肉紅玉髓、白色琺琅和天青石製作的臂環。

臂環上有著 「荷魯斯之眼」。相傳鷹神荷魯斯的左眼代表月亮,右眼代表太陽。荷魯斯之眼作為陪葬飾物,有驅邪和保佑重生的寓意。他的銀質棺材也是鷹神荷魯斯的形象。

最後補充一件非常重要,但一直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文物——

21

羅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

托勒密五世世世時期

| 196.BC |

晚王國時期的埃及,接連遭受努比亞人、亞述人、波斯帝國的入侵和統治。公元前332年,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蕩平波斯帝國,被埃及人擁戴為法老。

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他的手下開創了古埃及最後一個王朝,托勒密王朝。 「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是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統治者。

托勒密王朝的官員大多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這座 「羅塞塔石碑」上,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書和希臘語三種字體,刻著托勒密五世的詔書。

1799年,隨拿破崙攻入埃及的一名上尉,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發現了這塊石碑。後來在英法戰爭期間輾轉到了英國,1802年收入大英博物館,它是破譯失傳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鑰。

石碑模擬還原圖

古埃及的王冠和權杖——最常見的幾種王冠和權杖

伊莉莎白·泰勒飾演的埃及豔后

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統治者,分別佩戴白冠(Hedjet)和紅冠(Deshret),只有統治全埃及的法老,才能佩戴 雙冠(Pschent)。

兩側有羽毛,頂部有太陽圓盤的阿泰夫(Atef)通常在宗教儀式中佩戴。另外還有一種有犄角和太陽圓盤的雙羽冠(Swty)。

帶有眼鏡蛇的藍色王冠(Khepresh)是戰爭期間國王佩戴的王冠,有一種跟它形狀接近的帽冠(Cap Crown)。金鷹王冠(Vulture)是王后、女大祭司或女法老的王冠。

王巾(Nemes)是法老的石像和棺材上最常見到的一種頭巾,額前有鷹頭和眼鏡蛇頭,一般是非常隆重的場合佩戴。還有一種頭巾(Afnet )與她相似。

前面介紹了有雙羽的阿泰夫冠,下圖右側的是這種冠的複雜版,也被稱作三重阿泰夫冠(hemhem),它更加強調了法老的威嚴。

一手握著牧羊鉤(Crook),一手握著類似鞭子的刑具(Flail),雙手交叉疊放在胸前,是古埃及法老的塑像和棺材上常見的姿勢。兩根權杖象徵著法老對國家的統治力。

下面三種權杖都是古埃及文物中常見的,從上至下名稱分別是:源自紙莎草形象,具有護身符作用的Wadj;象徵著權力和神性的Was;常刻有姓名和符文的Sekhem-Scepter。

(圖片來源於橄欖古典音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xsFUG8BMH2_cNUgBj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