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截稿較早,未到新加坡衛生部數據發布時間。等今晚發布最新數據之後,我們會在APP和各平台跟進。敬請留意。
本期報道包括:
一、李顯龍明天直播;新加坡近期很可能進一步鬆綁
二、哈利瑪批准2022財政年撥款法案,提取60億元資助疫情
三、新加坡昨通報6起死亡病例,總體病死率降至0.117%
四、ICU重症降至24人,普通輸氧降至141人
五、普通病例降至858人,方艙隔離增至3萬2457人
李顯龍明天做電視直播演講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今日(3月23日)下午5點在臉書發布推文表示明天早上十一點將進行直播講話,大眾可以通過電視或者facebook page觀看直播。
(圖源:李顯龍臉書)
李顯龍表示,「隨著奧密克戎波的消退,疫情在逐漸緩和。明天我將在11點的現場直播中談論目前的情況和下一步措施。」
李顯龍上一次就疫情發表電視直播演講是去年10月9日,他解釋,新加坡無法長期封鎖,代價很高,每一次封鎖,就會再一次衝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這些都加劇了心理和精神壓力。「清零策略」對新加坡來說已不再現實。所以決定放棄。
他說,放棄清零,採取新策略,首先必須調整心理,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必須儘可能正常地過生活。要儘快進行醫療增容,提高疫苗接種率,實施輕症和無症狀居家隔離、居家康復,實施自我檢測。這樣,新加坡有機會在三個月至六個月後進入新常態。
李顯龍上次直播是半年前,當天還沒有出現奧密克戎株,新加坡仍處於德爾塔波的階段,當天新增3703起,累計12萬多起。
到了今天,新加坡進入奧密克戎波已有三個月,昨天新增1萬3166起,累計103萬5721起。
截至3月22日,新加坡累計1214起死亡病例,總體病死率為0.117%,本波疫情病死率為0.051%,並不高於流感病死率。
新加坡近日可能進一步鬆綁
按《新加坡眼》推算(見下),新加坡有可能已經接近群體免疫狀態,日增病例可能在一個月內降至三位數。
所謂「群體免疫」,並非指個體永遠不會被感染,而是指人群獲得了足夠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首先是感染的速度慢了下來,畢竟「染無可染」;其次是即便再度感染,病毒形成的危害風險大大降低;因此,達到群體免疫、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之後,社會不必再實施大範圍的物理防疫措施,可以繼續正常生產、生活。
抗疫防疫是手段,不是目的;抗疫防疫的目的是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
過去大半年,新加坡不斷地一步步開放。從去年10月起,學生已恢復正常到校上學;從本周一(3月21日)起,學校已恢復大型活動包括校際運動會。
客工宿舍人員外出名額已增至平時1萬5000人、周末3萬人。
從去年11月起,恢復五人堂食等社交聚會、恢復年長者集體活動、恢復現場演唱會等大型活動,至今已近五個月。
從今年3月15日起,只要戴口罩,就不必執行「一米線」要求;從3月18日起,重新開放封鎖了近兩年的露營、戶外燒烤芭比Q,等等。
按目前形勢看,新加坡有可能近期進一步放寬抗疫防疫措施。李顯龍明天電視直播演講之後,相信政府會公布具體鬆綁措施,我們判斷不會像西方國家那種忽然全面解封,而是一步步來。我們推測,明天宣布的新措施可能包括:
一、戶外不必戴口罩
二、堂食人數放寬到八至十人
三、居家辦公限制從50%降低至25%,甚至取消限制
四、放寬宴會和大型活動限制
五、進一步開放邊境,例如跟馬來西亞的陸路互通進一步開放
還有一個我們一直很期待的,就是開放家庭式KTV。畢竟,兩年沒吼了…… 希望很快能見到KTV復工。
動態共存
由於冠病存在再度感染現象,在進一步開放之後,即便已經全民感染,肯定還會出現二度感染、三度感染。
如果新一波疫情感染增速太快,就有可能重新執行一些新的限制措施;如果新一波增速在可接受範圍之內,沒有出現超乎範圍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那麼就會繼續開放。
這就是動態共存。我們曾經在去年12月撰文介紹了「動態共存」的概念。
「動態共存」的關鍵就是在於平衡——平衡生命與生計,平衡膽戰心驚與掉以輕心——在平衡中一步步適應大環境。適者生存。
新加坡達到群體免疫了沒有?
新加坡究竟感染了多少人?何時能達到群體免疫?《新加坡眼》二月底曾做過一些假設和演算。四個星期時間過去了,我們來看看最新數據:
客工宿舍採取的是閉環管理,我們主要探討本地社區疫情。
新加坡去年12月開始出現奧密克戎病例,我們姑且以今年1月6日為奧密克戎波的開始。
按這個劃分可得出:在原始病毒波和德爾塔波,新加坡本地社區確診19萬2563人;從出現奧密克戎波至今,確診73萬1124人;奧密克戎波雖已緩解,尚未結束。
我們接下來的分析和推算,會用到兩組數據。
一、未上報的ART陽性數據
我們先考慮一下ART抗原檢測陽性但未上報的數據。
不晚於今年1月21日,新加坡衛生部開始把ART檢測陽性計入確診病例。
與此同時,衛生部指出,不少人是通過自檢確診,無須上報,只有在專業檢測站檢測的ART陽性才上報。因此,每日病例數據並不反映疫情全貌,實際感染人員肯定比數據高,有專家判斷高兩三倍,也有專家判斷為五倍。
新加坡現在是奧密克戎波,已感染了近38萬人,我們接下來就用兩倍、三倍、五倍來推算。
目前官方數據是本波確診73萬人,加上本波之前的19萬人,一共是92萬人,占社區人口之17.2%。
如果按73萬人的兩倍推算,新加坡本波實際感染146萬人,加上本波之前的19萬人,一共是165萬人,占社區人口之30.8%。
如果按三倍推算,新加坡本波實際感染的是219萬人,加上本波之前的19萬人,一共是239萬人,占社區人口之44.3%。
如果按五倍推算,新加坡本波實際感染的是366萬人,加上本波之前的19萬人,一共是385萬人,占社區人口之71.5%。
二、疫苗接種帶來的免疫力
截至3月22日,新加坡已接種至少一劑疫苗的人口比例為93%,完成兩劑疫苗全程接種比例為92%,已接種加強針人口比例為71%。
假設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之後,防感染只有50%有效,那麼,兩劑疫苗形成的保護力能覆蓋46%人口。
推算
要形成群體免疫,必須有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力,加上疫苗保護形成的免疫力。我們來大膽推算一下新加坡本地社區目前的免疫覆蓋。
按本波疫情官方確診人數推算,新加坡社區人口至今感染17%,加上疫苗免疫覆蓋46%,一共覆蓋63%。
按本波疫情兩倍確診人數推算,新加坡社區人口至今感染31%,加上疫苗免疫覆蓋46%,一共覆蓋77%。
按本波疫情三倍確診人數推算,新加坡社區人口至今感染44%,加上疫苗免疫覆蓋46%,一共覆蓋90%。
按本波疫情五倍確診人數推算,新加坡社區人口至今感染72%,加上疫苗免疫覆蓋46%,一共覆蓋118%,顯然不現實。因此,我們不再考慮這一假設。
再過一個月或降至三位數
由於現在是奧密克戎波,我們把標準定高一些,假設免疫覆蓋必須達到95%以上才能形成群體免疫,那麼,根據以上三種情景,我們可以推算出:
假設官方數據每天新增7000起的速度,如果不存在「未上報」的數據,那麼,離95%覆蓋率還有32個百分點;按每天實際新增7000起,需要246天才能達到群體免疫。
假設實際數據為兩倍(1.4萬起),那麼,離95%覆蓋率還有18個百分點,按每天實際新增1.4萬起,需要69天才能達到群體免疫。
假設實際數據為三倍(2.1萬起),那麼,離95%覆蓋率還有5個百分點,按每天實際新增2.1萬起,需要13天才能達到群體免疫。
這是我們「野生疫情觀察員」的非專業推演,只是給大家介紹個簡易概念,歡迎討論和指正,不喜勿噴。
我們認為,按兩倍、三倍的中庸路線估算,新加坡有可能在13天至69天獲得95%自然感染加疫苗保護,或許能達到群體免疫。
哈利瑪批准2022財政年撥款法案
提取60億新元資助疫情
今日(3月23日)哈莉瑪總統簽字准許2022財政年的撥款法案,其包括為公共衛生支出從國家儲備金中提取60億新元。
(圖源:哈莉瑪總統臉書)
哈莉瑪總統今日在臉書發文表示,雖說新加坡已經開始向疫情前的生活過渡,但依舊不能懈怠冠病檢測,臨床管理,疫苗接種和治療等醫療措施。因此,她認為:「這些撥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必須集合必要資源來保護新加坡人和扶持我國經濟。」
哈莉瑪總統在臉書發文中也引用了財政部長黃循財2月18日的國會發言。黃循財當時說,政府在2020年至2022年間只用了429億新元,低於預計的520億新元。
對此哈莉瑪總統感到欣慰。「政府有規劃,謹慎的使用國庫的款項,民眾又如此地配合,新加坡一定能度過難關」,她補充道。
新加坡3月22日疫情回顧
新加坡衛生部通報,截至3月22日中午1200時,新增確診病例1萬3166起,含本土1萬2925起、境外輸入241起,累計103萬5721起,破103萬起。
昨天通報6起新增死亡病例
1起為40至59歲中年人
衛生部昨晚通報6起新增死亡病例,累計1214起。
在6起死亡病例當中,3人為七旬或以上年長者,2人病逝於3月22日,1人於15日;另有1人為六旬年長者,病逝於15日;1人為40歲至59歲中年人,病逝於21日。
過去21天死亡病例人數、年齡段如下:
3月22日按七天移動平均,新加坡每10萬人口當中,已完成疫苗接種的,0.1人死亡;未接種疫苗的,0.26人死亡;後者為前者的2.6倍。
總體病死率降至0.117%
本波病死率維持在0.051%
從2020年1月23日出現首起確診病例,至2022年3月22日,新加坡一共出現103萬5721起確診病例,其中1214起死亡,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118%降至0.117%。
按病毒株的種類劃分,新加坡經歷了原始病毒波,去年進入德爾塔波,現在是奧密克戎波。《新加坡眼》以1月6日為奧密克戎波的開始,分析此三波的病死率如下:
以上是《新加坡眼》按每一波疫情出現的時間粗略劃分出三個時期。本波疫情病死率維持在0.051%,與前一天同。
增長率升至0.74
本土病例的移動七天確診人數增長比例,自前一天的0.72升至0.74,意即前一階段每出現100起,現階段則出現74起。
病例增長比例連續21天維持在1.0以下。
在昨天的新增確診病例當中,PCR核酸檢測陽性1629人(12%),ART抗原檢測陽性1萬1537人(88%)。
新加坡把ART抗原檢測陽性計入確診統計,香港特區也是;中國大陸不把抗原檢測陽性列為確診,但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核酸檢測依然是確診依據。不同地方對「確診」的定義和方式不一。
新加坡衛生部多次指出,只有到指定檢測中心做的ART抗原檢測陽性才計入統計;大量自測陽性病例未計入確診,感染人數實際上肯定更多,因此,確診數據並不能反映疫情全面。當局制定政策的依據主要是重症和死亡,以及醫療資源是否有擠兌風險。
昨天各級病例和疫苗接種情況如下:
ICU重症降至24人
ICU重症病房有24人,比前一天少1人。
按年齡分,七旬以上11人(+2),六旬7人(-3),40歲至59歲5人(=),20歲至39歲1人(=);括號內數字為今昨日比較。
按病情分,病危插管有18人(-1),輸氧觀察有6人(=)。
3月22日按七天移動平均,新加坡每10萬人口當中,已完成疫苗接種的,0.44人為重症;未接種疫苗的,1.19人為重症;後者為前者的2.70倍。
普通輸氧病例降至141人
新增0-11歲兒童病患一人
普通輸氧病人有141人,比前一天少4人。
按年齡分,七旬以上104人(-1),六旬22人(=),40歲至59歲12人(-2),20歲至39歲2人(-2),新增0至11歲兒童病患1人(+1);括號內數字為今昨日比較。
普通輸氧病人使用的是普通隔離病房和面罩式呼吸機,無創,無須建立人工氣道,不插管。
德爾塔感染病人0.8%需要輸氧,奧密克戎感染病人需要輸氧的比例少於0.3%。
普通住院病患降至858人
隔離病房的普通病例892人,比前一天少11人。
按年齡分,七旬以上534人(-32),六旬150人(-4),40歲至59歲86人(-3),20歲至39歲33人(-1),12歲至19歲青少年3人(+1),0歲至11歲兒童52人(+5)。括號內數字為今昨日比較。
昨增客工宿舍病例22起
本地社區病例1萬2903起
在昨天的新增本土病例當中,客工宿舍病例22起,本地社區病例1萬2903起。
昨天新增本土病例年齡分布如下:
在昨天的新增本土病例當中,不足12歲的兒童占13%。
境外輸入病例241起
境外輸入病例昨增241起。
新加坡目前已開通32個國家和地區的「接種旅客通道VTL」,可入境免隔離;陸續還會開放。
如果沒有出現傳播力更快的變異病毒,相信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境外輸入病例會在每天小几百起的範圍上下波動。
社區護理中心(方艙醫院)
在治病患增至3萬2457人
昨天,中症以上病患從醫院出院80人,累計2萬4223人;死亡病例新增6起,累計1214起。
至於輕症和無症狀病患,在社區護理中心(類似方艙醫院)接受治療的,昨有3萬2457起,比前一天增3483人;在社區護理中心隔離之後病癒9636人,累計97萬6804人。
活躍病例3萬3480人,比前一天增3444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f856c7ab8f6be9d41c46665e3618d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