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個太監回憶:各宮小主很聰明,宮女不漂亮,皇子常餓死

2022-04-27     李風說電影

原標題:清朝一個太監回憶:各宮小主很聰明,宮女不漂亮,皇子常餓死

導語:人們有一個

普遍的認知,那就是出生在

皇家就意味著擁有尊貴的身份,數不清的

財富和美食,一輩子都將

衣食無憂,然而事實卻並不是這樣。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知都是因為我們被從小到大看的

清宮劇給

「騙了」。因為電視劇中所呈現的畫面都是被美化過的,真實的清朝宮廷並沒有那麼

金碧輝煌,而在皇宮中,皇子公主們的生活甚至可能還不如

平民百姓家的兒女,這是為什麼呢?

一切的

答案都藏在清朝最後一個太監

信修明寫的回憶錄中,從回憶錄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滿清的後宮並沒有

三千人那麼誇張,也沒有豪華的

宮殿或者錦衣玉食,過的最好的只有皇帝和皇太后。

那麼後宮的嬪妃真的像宮斗劇中演的那樣

爾虞我詐,為了

爭寵不擇手段嘛?雖然沒有電視劇中演得那麼

誇張,但是清朝的嬪妃確實是很聰明的,要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在僧多粥少的皇宮中,她們自然都更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

恩寵,這也是為什麼後宮人少的原因了。

根據信修明的

回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還原真實的清朝後宮。首先是宮女太監對於各宮嬪妃的稱呼,電視劇中他們統一稱為「小主」,但事實上,嬪妃們的封號品級都是

嚴格制定的,如果他們隨意稱呼小主是會被

嚴懲的,並且後宮

嬪妃也沒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貌,她們大多長相平平,甚至連宮女都沒有美人。

因為這些宮女大多出自

貧苦人家,稍微有錢的人家也不忍心女兒入宮

受苦,也會用

錢買人頂替,而妃嬪們更不會挑選

容貌出色的宮女伺候自己,因為萬一被皇帝看中,自己得不償失。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宮女並不能

一輩子待在皇宮,她們通常

14歲入宮,

24歲離宮,最多也不能超過25歲,而嬤嬤是從

孀婦之中重新選拔出來的。

太監宮女更沒有

「對食」一說,在宮中,宮女的地位是大於太監的,太監見到宮女必須「禮讓三分」,並且宮女是不允許和太監走得近的,如果敢這樣做,被趕出宮事小,可怕的是會連累家人

流放,因此不會有宮女那麼傻到

知法犯法。

其次是皇子公主們的

生活也並沒有多好,他們從出生起就必須交給嬤嬤們照顧,

親生母親想見一面是很難的,並且清朝的皇子大多

早夭,可笑的是他們夭折的原因不是疾病而是

飢餓。

在清朝末年時期,滿清朝廷

搖搖欲墜,平民百姓窮得吃不上飯,皇宮中雖有御廚,後宮妃嬪也有小廚房,但是皇宮貴族們必須遵守

規定,一是不能多吃,而是不能說自己喜歡哪道菜,這樣做的

目的是為了防止有人下毒,有身份的

成年人都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那些不被

重視的皇子們了。

據說

光緒十歲的時候,因為飢餓,時常跑去

太監房間翻找吃食,被太監發現之後更是一邊跑一邊吃,等到被追上時已經基本上吃完了,可見當時的

境遇是多麼

悽慘。

最後就是滿清皇宮中孩子容易

夭折的原因,孩子出生時體質比較弱,沒有大人細心照看很容易生病,但是根據清朝的規矩,親生母親

不能近身,太監宮女沒有資格觸碰

鳳子龍孫,所以孩子只能包起來放在一旁讓他獨自休息。

當小皇子真的

生病時,太醫也總是十分

謹慎,嚴格按照藥方治病,深怕言多必失招來

禍患,殊不知不對症下藥反而害苦了孩子。一些有經驗的嬤嬤雖然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也

不敢多嘴。

因為害怕皇子真出了什麼事連累自己,連累家人,因此小皇子哪怕撐過了最脆弱的

嬰孩時期長至七八歲仍然有

夭折的風險,因為小孩子需要營養,一直在飢餓中長大體質十分不健康故而很難活到

成年。

所以說清朝的

落敗與它封建腐朽的

規矩制度有著莫大的關係,妃嬪們不得

干政,導致她們的

聰明全部用在不該用的地方,皇子因為規矩等約束很難活著長大。都說大清是馬背上打下的

江山,女人被束縛,男人沒有

堅強的體質又怎麼能讓清朝繁榮昌盛呢?

結語: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清朝末期被西方國家

欺壓是當權者的問題,但是

深層次的角度看卻是延續了幾千年的

封建思想問題,其實,正是因為當時人們順從腐朽

不合理死規矩而不能想著打破枷鎖才會導致最終的悲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edb543f5c10d84e5d280baa57569c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