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這些藥,可引起咳嗽不止

2023-11-24     PSM藥盾公益

原標題:警惕這些藥,可引起咳嗽不止

引起咳嗽的原因非常多,最多見的是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其實,還有一種容易被忽視,甚至是隱藏著的一種咳嗽,那就是藥源性咳嗽。那麼,哪些藥物容易引起咳嗽?如何應對?

易引起咳嗽的常見藥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貝那普利、福辛普利、賴諾普利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部分病人服用後可出現刺激性乾咳,陣發性,或伴少許白痰的咳嗽,可伴有咽干、咽癢、胸悶,夜間及平臥後加重。據報道,此類藥物引起刺激性咳嗽,多與體質有關,發生率可達20%,特別是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發生率更高。

胺碘酮:

為抗心律失常藥,它可直接損傷肺實質細胞並引起肺纖維化和炎性細胞浸潤(胺碘酮肺炎),發生率約1%-17%,常在用藥後3-12月出現,早期表現為劇烈乾咳,隨病情進展可出現發熱、乏力、體重減輕、胸痛、呼吸困難等。建議患者在服用胺碘酮後的3-6 個月內進行一次肺功能監測,需要時注意調整用藥劑量。

氫氯噻嗪:

為利尿劑,可致間質性肺炎急性發作、非心源性肺水腫,表現為用藥後數小時出現哮喘、咳嗽(以乾咳最為常見)、哮鳴音和低熱。

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紅黴素類、四環素類、磺胺類等抗菌藥物:也可引起肺損傷,發生機制多與過敏有關,表現為咳嗽、發熱、氣短、胸痛、胸腔積液、胸膜肥厚和肺間質纖維化、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多等,嚴重者可引起過敏性肺損傷或紅斑狼瘡樣肺炎。停藥後症狀多可緩解,也可肌注抗過敏藥或靜脈使用糖皮質激素改善症狀。

色甘酸鈉:

為抗過敏藥,可在服藥後數分鐘內出現一過性超敏性黏膜刺激,一般停藥或減量後症狀會有所好轉。表現為鼻塞、咳嗽、哮鳴音、支氣管痙攣、加重已有的哮喘、肺水腫、肺嗜酸性粒細胞滲出、過敏反應,嚴重者可致死。

其他藥物:

如,呋喃妥因多在服藥1個月內出現急性肺炎損傷,以乾咳為主;抗結核藥對氨基水楊酸可在用藥後3周出現刺激性咳嗽症狀;抗腫瘤藥博來黴素較易引發肺損傷,發生率約2%-4%,以乾咳為多見;阿司匹林常在服藥後30分鐘內出現白三烯類物質並刺激氣道粘膜而誘發咳嗽。

值得注意的是,可引起咳嗽的藥物有很多,並不僅限於以上所列舉的部分藥物。就算是以上提及的致咳嗽藥物,也可因個體差異,給藥劑量,合併用藥,疾病狀態等因素,可出現或不出現咳嗽問題。

如何應對藥物引起的咳嗽

如果把藥物引起的咳嗽當做普通咳嗽處理,只是單純地使用止咳藥,而不對病因進行具體分析或甄別,治療不但沒有效果,甚至會使病情加重。那麼,用藥者如何正確應對藥物引起的咳嗽呢?

1.用藥前,仔細閱讀所用藥物的藥品說明書(特別是最近剛開始使用的藥物),注意查看在不良反應項目中是否有咳嗽相關的描述。

2.用藥後,出現了咳嗽,若懷疑是藥物引起的,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師,由醫生或藥師評估和指導下是否需要停藥或換藥;如果停藥後咳嗽減輕或消失,可提示咳嗽可能與藥物相關。

3.一些藥源性咳嗽在停藥後症狀會逐漸緩解,隨後可恢復正常,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若發生嚴重或頑固性咳嗽,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緩解症狀。

1.發生藥源性咳嗽後,在下次就診或更換用藥方案時,應主動告知醫生相應的不良反應史,避免再次誤用可疑藥物。

藥物引發的咳嗽雖不是大病,但卻不可忽視。只有認識到藥物也會引起咳嗽這一事實,並在用藥過程中注意識別,才能更好地避免或減輕這一問題帶來的健康損害。

審稿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主任藥師 李中東

作者: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主管藥師 戚錆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c603b1aed24ea82a3f8b16bcd5400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