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以為「中」?

2024-10-28   南方Plus客戶端

美國的「霸權焦慮」已經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有美國高官宣稱中國是「史上最大挑戰」,連「冷戰都顯得相形見絀」。進攻性現實主義學者米爾斯海默最近來到中國,也說美國容忍不了競爭對手,中美發生衝突在所難免。

之所以出現如此嚴重的戰略誤判,一個深層次原因就在於美國總是以己度人,從西方爭霸歷史和地緣政治視角審視中國,狹隘地把中國的「中」解讀為「中國中心論」。有人說,中國自古就自詡「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有著統治世界的「天命」。中華民族復興就是要挑戰和取代「西方中心」和「美國霸權」,重返世界中心。

不要小看這種話語陷阱的危害性,它已經成為美西方構建中國源頭敘事、搶奪中國話語權的底層邏輯。有了「中國中心論」打底,他們就可以不斷花樣翻新,拋出「中國稱霸論」「中美衝突論」「新冷戰論」「中國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等一系列變種版本。

他們還可以把中國的和平發展說成是「戰略偽裝」,把中國在南海正當維權說成是「霸權擴張」,就連我們與周邊國家開展互利合作也可以給扣上「打造當代朝貢體系」的帽子。結果就是,中國的發展被抹黑,中國的義舉被誤讀,各種關於中國的陰謀論大行其道。

要破解「中國中心論」,先得搞清楚中國的「中」究竟意味著什麼,又蘊含著多少古老智慧。

中國之「中」,在於執兩用中、守中致和。

「中」是「執兩用中」的哲學思維

如果說西方文明習慣用「一元中心」「二元對立」來看待世界,那麼中華民族從文明伊始就形成了「一分為三」「執兩用中」的思維方法。

中國最早的典籍《尚書》就提出「允執厥中」思想,即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被後世朝代奉為「萬世法」。《周易》的「中正」概念,《中庸》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都是在講「執中」的哲思。

中國人相信,「過」與「不及」都是偏激,「中」才是正道。千百年來,「執中」思維已經刻進中華文明的基因,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文明底蘊和思想基礎。舉世聞名的北京中軸線、故宮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殿),正是「執中」概念的具象表達。

從景山上沿著北京中軸線向北眺望鼓樓(攝於2024年8月)

西方文明從源頭就與此大相逕庭,更傾向於「執其一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中」是一種理想狀態,但現實中難以實現。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構成西方邏輯三大定律,而排中律堅持認為「中」是必須排斥的混淆狀態,只能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友即敵。

從歷史軌跡看,西方思維的片面性,一方面促成了其邏輯思維的深刻,但也必然導致偏執極端,釀成無盡災殃。

「中」是系統集成的發展之道

《中庸》講,「不偏謂之中」。「中」就是不偏離中道,同時兼顧左右,集大成者。正是中國堅持包容萬象、無問西東,才把水火不容變成了水乳交融,把左支右絀變成了左右逢源,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傳統大國的現代化道路。

座落在北京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的西什庫教堂,建成於康熙四十二年。其主體結構為一座三層哥德式建築(中間),正門兩旁有兩座中國式碑亭(兩側)。

比如,經濟上,中國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讓政府更有為,市場更有效,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緊緊相握。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權利與責任,這些西方看來相互牴牾的要素和價值,經過我們的有機統籌,構成了矛盾統一體。

政治上,我們把民主與集中有機結合,既有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又有民主基礎上的集中。現代化道路上,我們協調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安全與發展等關係,開闢出人類文明新形態。

相比之下,西方一直在東奔西突,走下一條「Z」字型彎路。僅從二戰後歷史看,西方從提倡凱恩斯主義的福利國家,到推崇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再到近年來反建制、反新自由主義的民粹主義強勢崛起,其發展路線如同烙大餅般不斷翻轉,而每次「翻燒餅」都給世界特別是弱勢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災難。

在當下的美國,人們對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態度正在由崇拜變為仇視,而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泛濫的代價卻要全世界來買單。

「中」是天下大同的和合理念

中國古人認為,「中」為體,「和」為用,體用兼備、明體達用。「守中」是為了「致和」,也就是達到「和合」的理想秩序。「和合」理念蘊含著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和而不同的治理觀、以和為貴的道德觀,成為中華民族和平性的文明基礎。

在中國人眼裡,「和」的核心精神是相互尊重,「和」的前提基礎是求同存異,「和」的實現途徑是對話協商,「和」的理想狀態是美美與共。只有理解了「和」文化,才能真正懂得中國是什麼樣的文明、什麼樣的國家。

在與別國打交道時,中國始終堅持與人為善、先義後利,一直是世界上和平紀錄最好的大國。最近前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接受瑞典記者採訪,口口聲聲說中國對北約「構成威脅」,結果被主持人當場懟得啞口無言,因為他舉不出一個過去40年中國對別國進行軍事干預的例子。

挪威記者犀利質問時任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中國究竟怎麼威脅北約了?

視頻:2024年9月,挪威記者犀利質問時任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中國究竟怎麼威脅北約了?

在熱點問題上,中國始終站在和平一邊,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面對烏克蘭危機和巴以衝突,中國堅持客觀公正、標本兼治,積極居中斡旋、勸和促談,團結一切國家為和平奔走盡力。

反觀美西方,哪裡有火星就往哪裡扔柴,在危機中源源不斷拱火遞刀。根據美國國務院自己的統計,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超640億美元軍援,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金主」。美國布朗大學統計顯示,2023年10月以來,美國至少向以色列提供了179億美元軍事支持。最近美國還被曝在以色列部署「薩德」系統,真是唯恐天下不亂,生怕衝突降溫。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在記者會上遭記者怒懟

視頻:2024年10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在記者會上遭記者怒懟。

美國信奉「實力地位」,沉迷窮兵黷武,試圖用一個極端消滅另一個極端,最終只能墮入冤冤相報的死循環。就拿反恐來說,美國數十年來只知以暴制暴,卻不觸及發展、治理、民生這樣的深層次問題,導致「越反越恐」。調解國際矛盾也是同樣道理,一味拉偏架、謀私利,裂痕只會越撕越大。

「中」是大國安身的治理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從更廣維度看,「中」既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治理之道,也是大國興衰成敗的智慧密碼。中國的統一性、包容性、影響力、感召力,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中和」思想。

美國之所以長期領先世界,也曾經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中」。比如,美國調和有產和無產的矛盾,造就了龐大的中產階級。美國大選期間,儘管兩黨針鋒相對,但一旦當選,還是會向「中」回歸。美國也曾一度推動建立相對包容的現代國際體系,較為廣泛地參與全球治理。

然而,看看今天美國大選的戾氣和撕裂,再看看美國國內族群對立、中產萎縮,國際上退群孤立、四面樹敵的亂象,就知道這個國家正在遠離「中道」,在歧途上狂奔。

2023年4月,支持和反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民眾在紐約曼哈頓刑事法院外的抗議活動中對峙。

道路決定命運,大國若失其中道,遲早要走火入魔。超級大國,沒有他殺,只有自殺。根本沒人要取代美國,只是美國自己一步步把路走偏。美國若不幡然悔悟,國際信譽只會更快流失,國際地位也將更快滑落。

由此可見,中國之所以為「中」,指的是以「中和」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文明,而非地緣政治意義上的「中國中心論」。正如2023年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講到的,中華民族有著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以這種「中和」思想檢視,一超獨霸本身就是一種「國霸必衰」的極端思維。

中國崛起不同於歷史上的大國爭霸,不是地緣政治事件,而是一種文明現象。可喜的是,國際上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看中國的眼睛正在亮起來,「中」的文明含義正在被更多人讀懂。

即便是曾經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國學者艾利森,這些年也逐漸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興趣,了解到春秋時期從爭霸到融合的「吳越同舟」,認為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沒有不可避免的衝突,開始探尋中美和平共存之道。

2024年3月,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在一場發布會上表示,中美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可以借鑑「吳越同舟」故事中蘊藏的智慧。

「中和」是中國先賢的智慧,卻在今天越發閃耀穿越時空的真理光芒。我們這個星球,正在從你爭我奪、你輸我贏的二維零和世界,演進為多極共存、多元共生的多維立體世界,而這個「體」,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執中和合之國,就是人類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