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3條海魚10年增值300億!工業化養殖新模式引領海水養殖轉型升級

2020-01-09     中國水產門戶網

「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2019年農業主推技術,「鮃鰈魚類愛德華氏菌活疫苗創製技術」入選2019年農業農村十項重大新技術,「雲龍石斑魚」、暗紋東方魨「中洋1號」獲得國家水產新品種證書…… 盤點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2019年度工作,可謂成果豐碩。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2019年度年終總結和考評工作會議

2019年是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全面實施產業技術研發與示範任務的第三年,也是凝練、集成「十三五」體系研發成果並系統示範,攻關產業重大問題的關鍵一年。

圍繞「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富裕漁民」的工作目標,體系各崗位和綜合試驗站紮實推進年度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植根產業一線,積極應對產業突發問題,以科技力量服務產業發展,在推動傳統養殖模式轉型升級、海水魚疫苗創製、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進展。

據統計,2019年,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共研發新規程2項,新工藝4項,新產品1個;發表論文276篇,其中SCI論文151篇;出版專著6部;授權國內外專利48項,其中國外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7項,申請國內專利及軟體著作權51件,發布國家、地方、行業、企業標準14項,獲獎成果9項、驗收成果21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人才稱號14人次;召開培訓會、現場會56場、提供技術諮詢20次,培訓技術人員、養殖大戶及漁民共計5293人次,發放培訓資料3574份。完成了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基礎資料庫和30個崗位專業資料庫的數據採集和更新工作。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研究員(左二)指導塑膠網箱改造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的前身為國家鮃鰈類產業技術體系,於2008年啟動建設,我國「大菱鮃之父」雷霽霖院士任首席科學家,舉全國鮃鰈類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之力,以工業化養殖為目標,共同打造我國鮃鰈類養殖產業的技術航母。

自「十二五」以來,體系累計為30余家水產龍頭企業設計、規劃和示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模式20餘萬平方米,養殖設備總投資2億元以上。在體系技術引領和示範帶動下,示範和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面積300多萬平方米,推動我國鮃鰈類養殖產量增長95.4%。據不完全統計,其中僅大菱鮃、半滑舌鰨和牙鮃等3條海魚,從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間,累計新增產值300多億元,成功引領我國海水養殖轉型升級。

鮃鰈類工程化養殖池塘

變危機為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雷霽霖院士率先從歐洲引進大菱鮃良種,突破了大菱鮃工廠化人工繁育和養成關鍵技術,創下了年總產量超5萬噸、年總產值逾40億元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掀起了以海水魚類為代表的中國海水養殖的第四次產業化浪潮。

2006年1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多寶魚藥殘風波」,使如火如荼的大菱鮃養殖業遭受沉重打擊,僅山東約5000萬多尾大菱鮃囤積,直接經濟損失近20億元。

雷霽霖走訪安慰漁民,寢食難安。他認為,藥殘事件是一場災難,更是產業發展的新轉機。只有建立起「優勝劣汰、大小有序、統一規範」的操作流程,推進工業化養魚,才能讓大菱鮃養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半滑舌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變危機為機遇,我們要抬起頭來,往前奔跑!」雷霽霖鼓勵科研團隊說:「把我們的工作解決得更紮實,要創出品牌。」他相繼提出了「養魚先養水」「規範養殖技術」及加快開展「藥殘」、「藥代」研究等對策,提出鮃鰈類養殖要走高端工業化養殖發展之路,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養殖空間受限、魚病頻發和產品質量安全等制約產業持續發展的問題。

工業化養殖的核心技術是「四化養殖」,即裝備工程化、技術精準化、生產集約化和管理智能化;實現工業化養殖的可持續性,無疑需要強大的技術體系支撐,包括育種與繁育、營養飼料、疾病防控、養殖模式與工藝、裝備與工程、加工與產品質量安全工程等六大板塊的系統工程建設。

瞄準國家產業需求自主創新

受農業部的重託和產學研各界的共同期盼,2008年,國家鮃鰈類產業技術體系啟動建設,瞄準國家產業需求,肩負神聖使命,鮃鰈類體系全身心地投入,實踐工業化養殖建設現代漁業強國的「中國夢」。

循環水養殖車間

為儘快重振鮃鰈類養殖產業,體系團隊成員枕戈達旦,以養殖場為家,苦心攻關;為精準測試每個技術參數,夜以繼日的堅守在養殖車間和養殖場。有好幾年,他們在養殖場和工人師傅一起過年……

苦心人,天不負,歷經數萬次的試驗和改進,他們創新突破了海水養殖微細懸浮顆粒物去除、高效生物過濾、增氧殺菌和二氧化碳調控等水質凈化關鍵技術,研製出系列低耗、高效、國產化水處理設施設備,創建了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水產養殖信息化管理模式,構建了運行穩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鮃鰈類封閉/半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實現養殖節水90%,節地50%,養殖單位產量高達52.3公斤/平方米;系統建造成本較國外產品節省50%以上,單位養殖成本較流水模式降低15%。

他們精心研製出適於鮃鰈魚類養殖的新型離岸網箱和工程化循環水池塘,配套研發了水下監視器、活魚轉運箱等10餘種設施與裝備,推動我國鮃鰈類網箱養殖形成年養殖產量近萬噸、養殖面積約50餘萬平方米的產業規模,池塘養殖單產提高5倍以上。

他們立足於源頭技術創新,瞄準鮃鰈類養殖的首要致病因子——「愛德華氏菌」,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個大菱鮃遲鈍愛德華氏菌活疫苗(EIBAV1株),並獲得了國家新獸藥一類註冊證書,為我國鮃鰈類養殖產品安全保駕護航。

循環水養殖車間外景

為人類貢獻更多海洋優質蛋白

「大風來了不怕,大雨來了不怕,寒流來了不怕,高溫酷暑也不怕。」工業化養殖新模式具有安全、高效、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等特點,受到眾多養殖企業的青睞。

體系團隊不懈努力推廣新技術,成功完成了鮃鰈類循環水養殖示範,取得產量與效益雙豐收,企業得效益,漁民鼓錢包,還新增就業崗位5萬多個,而他們收穫的則是滿滿的成就感,是知識分子的報國情懷。

目前,鮃鰈類體系創建的工業化養殖模式,被廣泛應用到半滑舌鰨、石斑魚、河魨、斑石鯛、大黃魚等其他名優海水魚類的養殖中,還輻射發展了工廠化養殖對蝦、海參、鮑魚等多個品種。

「開發一個品種,創造一套技術,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技術成果的廣泛應用,實現了水產養殖、信息化和裝備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了傳統水產養殖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構建的海水魚工業化養殖模式,被業界譽為現代水產養殖的樣板工程。

塑膠網箱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研究員表示,在海洋強國戰略的新形勢下,體系團隊將優化和完善工業化養殖模式,造就綠色生態、持續發展的鮃鰈類乃至海水魚類養殖業,助力深藍漁業發展,為人類貢獻更多海洋優質蛋白。

END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YMPim8BMH2_cNUg6-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