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雖然「背」而「小」,卻是一座城中,最能承載煙火氣的地方。城中村與棚戶區雖然居住環境不甚令人滿意,但也承載著千萬人的生活與夢想。西安市在「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中,始終將百姓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繡花工藝」整治背街小巷環境,用民本情懷推進城中村棚戶區改造。
背街小巷改造
樂游東路
打造古今融合的街巷風貌
改造中的樂游東路
樂游東路全長約710米,比鄰大雁塔北廣場,該道路建成年代久遠,基礎設施不全,綜合風貌差,與周邊區域特別是大雁塔景區反差強烈,需要結合街巷歷史文化特色和周邊街區風格進行高品質設計與改造。
結合樂游東路所處地理位置,雁塔區確定了發掘大雁塔輻射區域的歷史文化,與大雁塔的歷史文化內涵相結合,運用文化符號表達文化信息,展現區域獨特風貌特色的設計理念,通過運用現代表現方式,表現古今融合的街巷風貌。
樂游東路提升改造項目於2019年12月開工建設,改造內容包括人行道、圍牆、道路兩側臨街建築和商鋪、街景綠化及城市家具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總進度19%,整街8棟建築腳手架搭設已完成,共約15000平方米,預計2020年5月底完工交付。
「過去沿街一排店鋪牌子亂七八糟不好看,改造後可以實現環境衛生整潔,對我們做生意也有裨益。」在樂游東路上經營著一家麵館的常師傅告訴記者,樂游東路提升改造施工快一個月了,做生意沒受影響,大家都很支持這次的改造工程。
皇城西路
讓綠色「長」在欄杆「立」在牆面
4月9日,記者走進新城區皇城西路,這條背街小巷經過提升改造後,沿街牆體以藍色為主色調,仿照「超級瑪麗」遊戲關卡情節進行塗鴉,巧妙運用牆體綠化模擬遊戲關卡,「馬里奧兄弟」「活躍奔跑」在綠色之中,喚起「80後」「90後」心中的童年記憶,讓原本略顯陳舊的牆面煥然一新、異趣橫生,實現背街不背、小巷匯萃。
皇城西路南起西新街,東至西五路,全長650米,因為坐落在明代秦王府城牆的西側,所以叫作皇城西路。這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背街小巷,也見證了老西安的時代變遷。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作開展以後,新城區將皇城東路和皇城西路作為示範道路,同時將周邊8條道路一併納入改造提升範圍,形成了整體化改造推進的模式。
「我們新城區提升改造的背街小巷有136條,目前已經全部完成了方案的設計和審定。5月底之前,皇城東路和皇城西路兩條示範道路將完成改造。」新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暉告訴記者,今年年底之前,新城區將完成82條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到明年5月底之前,136條背街小巷的提升改造工作將全部完成。
楊暉介紹,在改造過程中,新城區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深入挖掘背街小巷的文化因素,提高整體韻味。「特別是皇城西路,因為它道路比較狹窄,沒有綠化的空間,所以我們就大膽創新綠化的方式,對皇城西路實施多層次的微型綠化,打造了一個空中的花園,附近群眾對此非常認可和讚賞。」
針對該路段綠化空間狹窄問題,新城區創新綠化方式,對皇城西路實施多層次微型立體綠化,將PVC-U型排水管切割組合成立體花槽,懸掛於沿街欄杆處和牆面上。花槽內搭配種植了月季、鳶尾、蔥蘭等易成活、耐觀賞的植物,讓綠色「長」在欄杆、「立」在牆面,在皇城西路打造了一座「空中花園」。
新民二巷
留住舊時光 延續老西安記憶
新民二巷老西安記憶文化牆
新民二巷位於新民街中段,古稱「寧靜里」,寓意生活安寧靜逸,巷子為東西走向,西通新民街,東至皇城西路,全長約160米。
由於沿街兩側部分居民「破牆開店」,導致這裡道路狹窄,環境不佳,無法行車。為充分保護和發掘老街舊巷的獨特文化魅力,新城區先期強力拆除了新民二巷周邊6處違法建設,封堵4處「破牆開店」現象,並大力整治「髒亂差」問題,還路於民。
此次提升改造對新民二巷進行特色打造,結合周邊建築「功能色彩、高度」特點繪製了展示老西安記憶的特色牆體彩繪,展出了代表「各年代特徵」的老物件,均由附近居民捐贈展示,深受大家歡迎,起到了「延續根脈,留住特色,積澱韻味」的作用,頗具特色。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老物件的壁掛展示外,道路兩側還繪製著以上世紀80、90年代舊時光為主題的老西安記憶文化牆。這條帶著濃濃懷舊氣息的街道,受到周邊群眾和過往遊客的喜愛,時不時能看到有人在這裡拍照留念。
「都是當年用過的老物件,不禁讓人懷念過去,這裡承載的是我們的老西安記憶。」81歲的蔣大爺在附近居住了快60年,面對煥然一新的街道,他豎起了大拇指稱讚道:「環境越來越好了,住得也更舒心!」
信義巷
設置「口袋公園」增補街道綠化
信義巷位於碑林區柏樹林街辦,全長460米,由南北巷和東巷兩部分組成,街巷空間較為封閉且人口密度大,是西安市老城區最為典型的「背」街「小」巷。
建國路片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周邊擁有西北局機關食堂舊址、張學良公館、高桂滋公館、十世班禪故居、原統戰部辦公樓等部分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建國初期遺留建築。「這次的提升改造,我們結合片區周邊的歷史文化資源,拆舊還舊,凸顯我們當地的特色。」碑林區城管局副局長張亮說。
「目前,我們共拆除違建13處,總面積約600平方米;同時,對周邊圍牆進行整體提升,對政協大院、55號院、6號院等多處圍牆頂部進行收口和漏空處理。」張亮介紹,在改造過程中,他們選擇對部分牆面進行打磨,顯露原有的紅磚質感,為街道增加溫暖的顏色和歷史感。
公共空間的缺失是背街小巷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增補街道綠化和運動、休閒設施,碑林區利用兩處違建拆除後形成的空地,計劃在信義巷設置「口袋公園」,給周邊居民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目前,信義巷提升改造總體進度完成60%以上,此項任務將在5月底前保質保量完成。
城中村(棚戶區)改造
火車站北廣場周邊棚戶區
舊「道北」 將換新顏
火車站北廣場周邊棚戶區改造項目
自強東路北側火車站北廣場周邊棚戶區改造項目是大明宮遺址區「三改一通一落地」的重點項目,也是西安迎十四運、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的重要板塊。作為西安「道北」最大的棚戶區,項目改造涉及住戶6166戶,共20000餘人。
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原因,該棚戶區建築布局凌亂,建築物多為老舊多層住宅樓、平房和群眾自建房屋等,結構簡易,抗震防災性能低,區域內部道路狹窄彎曲,存在嚴重的消防及安全隱患。落後的環境面貌和匱乏的配套設施已不能滿足群眾的正常生活所需。
為打破這一窘狀,做好「民生」與「民心」工程,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積極採用了陽光徵收、有情徵收、政策透明、三區聯動、安置先行等亮點工作方法,為被徵收群眾提供保障。
同時,大明宮保護辦、新城區政府、蓮湖區政府攜手創新徵收方式,打造出區域內首個獨立網絡智能棚改服務體系,通過官方政策資源微平台,將項目涉及的優惠政策、安置辦法、徵收動態、諮詢解釋、福利活動等內容與網際網路有效嫁接,使徵收內容更清晰、傳遞更及時、受眾更精準,讓被徵收群眾足不出戶,盡享各類政策新資訊。
「我在這兒住久了有感情,所以選了原地安置。政府的工作人員上門服務,徵求我的意見,對安置的結果我很滿意。」附近居民趙廷舉告訴記者,原先他居住的房子是60多平方米,安置後的新房有80多平方米,同樣還是住在6樓,但新房子裡裝了電梯,對年紀大的人來說,上下樓方便多了。
滻灞生態區段家村
「陽光拆遷」讓群眾心裡有底
4月9日,記者走訪了位於世博大道旁的滻灞生態區段家村地塊,這個原本有223戶、1076人的村子已經變成了一塊平整的土地。從2019年12月5日發布征地拆遷公告,到整村全部完成徵收拆除,只用了短短兩個多月時間。
這麼短的時間完成拆除「秘籍」何在?滻灞生態區世園園區管理辦公室土地建設科副科長孫春陽總結說,兩區合力、全員無休、陽光拆遷是他們的「三大利器」。
段家村地處滻灞生態區,但行政區劃又屬於灞橋區,所以拆遷工作由灞橋區、滻灞生態區共同推進。公告發布後,拆遷指揮部工作人員全體放棄節假日和周末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天不論多晚都要召開例會,對當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彙集討論,並協商方案安排下一步工作。
「拆除能這麼順利這麼快,最主要的還是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推動陽光拆遷。」孫春陽介紹,為了保障村裡群眾的知情權、讓他們全面詳細了解拆遷政策,拆遷指揮部工作人員「見縫插針」進行宣傳讓村民充分吃透政策,對拆遷心裡有底。「讓老百姓明白,咱的拆遷不存在啥貓膩,這讓拆遷工作贏得了老百姓的極大信任和支持,推進非常快。」
國際港務區騫村杏園村
讓村民搬上樓穩得住 享受城市發展成果
西安國際港務區杏園村項目
為保障十四運會主場館和相關配套用地,國際港務區承擔著23個村的拆除安置任務。騫村和杏園村是其中兩個,涉及全運村、媒體村、奧體中心廣場等核心配套建設,共有1436戶、5700多人,目前已全部完成拆遷安置工作。
9日下午的騫村、杏園村安置小區建設現場,機器轟鳴不絕於耳,800多名工人忙碌期間。負責該項目建設的陸港產業公司總經理肖偉介紹,新築新城二期2019年年初開始動工建設,占地300畝,總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共有住房3400餘套。目前東區主體已經封頂,西區土方開挖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樁基施工,預計年底可以實現主體封頂。杏園村包括建築垃圾清運等收尾工作已全面完成,目前正在籌劃旁邊330千伏高壓線的落地工作;騫村已平整好土地,正在安排臨時綠化工作。
在進行騫村、杏園村土地徵收、住戶搬遷的同時,國際港務區在奧體中心核心區選擇優秀開發商同步代建安置小區,做到了安置房容積率不超過2.5,樓高不超過17層,並讓村民以後可以拿上「五證」。國際港務區征遷辦副主任梁均平告訴記者,為了讓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他們還利用港務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眾多的優勢,對村民進行培訓後和企業牽線讓他們就業,以穩定的收入來源讓他們搬上樓、穩得住,真正過上城市生活。
國際港務區管委會副主任韓利敏說:「港務區堅持將最好的規劃設計、最好的建築質量、最好的配套設施、最好的地段用於安置房建設,拆遷安置同步進行,在項目徵收補償的同時選定集中安置房建設用地,採取知名地產商代建等形式先行或同步建設集中安置小區,讓村民住上高品質商品房,享受城市發展成果。」
全市進度
6月底前完成所有街巷
提升改造方案設計並開工建設
背街小巷提升改造,關乎城市功能、關乎城市形象,也是改善人居環境、方便市民出行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隨著一條條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的陸續開工,市民群眾對這項工作的期盼和關注度越來越高。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迎接第十四屆全運會的總體安排部署,市政府去年11月21日研究印發了《西安市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作實施方案》,計劃在2021年6月底前,完成主城區599條背街小巷提升改造任務。
主要內容包括違法建設治理、機動車及非機動車管控、市政設施提升改造、街景綠化建設、城市家具提升改造、建築物外立面提升整治、牌匾標識提升改造、架空線纜落地和歸順整理、市容環境整治、豐富街巷文化內涵等10個方面。
任務下達以後,市級相關部門和承擔任務的區、開發區以令而動,紮實推進工作開展。截至目前,599條背街小巷已完成方案設計273條,開工建設185條。其中,24條由區級黨、政主要領導包抓的示範街巷均已制定任務清單,正按時間節點有序推進,預計今年5月底前完成提升改造。按照全市統一要求,各單位要在6月底前完成所有街巷提升改造方案設計並開工建設。
全市進度
今年重點城中村(棚戶區)項目的
拆除提升工作全部啟動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改一通一落地」整體安排部署,根據《全市城中村(棚戶區)改造提升工作方案》,十四運會召開前應完成主要區域和城市主要節點上42個重點城中村(棚戶區)項目的拆除提升工作,包括37個項目(涉及2.77萬戶、9萬人)的拆除和5個項目(涉及0.25萬戶、0.94萬人)的整治提升。
據了解,2019年西安已基本完成6個項目拆除(包括國際港務區駿馬村、新寺村、騫村、杏園村、上雙寨村5個城中村,以及西安特種油品廠1個棚戶區)。按照市政府要求,剩餘36個項目於2020年全部啟動,年底前完成14個項目的拆除及5個項目的提升工作。
今年以來,已完成滻灞生態區段家村1個村拆除工作;已啟動20個項目的拆除和1個項目的提升工作,其中拆遷補償協議進度達到80%以上的有8個、占比42%;還有10個項目的徵收及4個項目的提升工作暫未啟動,所涉及的區、開發區正在同步開展前期各項準備工作,計劃2020年年底前全部啟動。(本組 文/記者 康喬娜 圖/記者 竇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