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章子怡二胎生子,經過老大同意了嗎?

2020-01-06     Momself

作者:微微

圖片:Weibo

最近「二胎」的話題很火。

今天一早,章子怡二胎產子的消息上了熱搜。

章子怡曬出的照片中,一家四口看起來特別幸福,網友也紛紛送上祝福。

但這之中最引起我注意的,卻不是章子怡,也不是汪峰,而是他們的女兒醒醒。



4歲的醒醒在旁邊看著弟弟,一臉寵溺。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章子怡夫婦平時肯定沒少疼她——怎麼說?

因為,當一個孩子手裡有一百顆糖的時候,她不會介意分享。章子怡跟汪峰一定給夠了她足夠的糖:滿滿的愛與安全感。

這個比喻來自傅首爾。

就在章子怡公布消息的前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奇怪的熱搜——「傅首爾 媽媽是不是我不夠好」。

點進去才知道,原來是她談生二胎問題,針針見血,特別戳人。

在最新一期的《奇葩說》中,有個辯題叫「生二胎該不該經過老大同意」。

很多人看到這個話題就懵了。很正常,因為會認為我一個大人生不生二胎,為什麼還要經過小孩的同意?

就連蔡康永的第一反應都是,「怎麼會有人覺得,這還需要徵求老大同意?」

傅首爾卻強勢站隊:

當然需要了!


傅首爾的段子特逗,但就像她說的,只有懂的人才知道一個孩子的不安。

孩子其實想表達的是,「媽媽,是不是我在你心裡不夠好?」

傅首爾對著我們,發起靈魂拷問:

你想過沒有?如果老大堅決不同意,說明你根本不配生二胎。

這堅決的背後,是因為父母給的愛不夠。

這話一出,引發了巨大爭議。

很多網友回懟:要我說,現在的孩子就是慣的,我們父母一代這麼多胎,怎麼就沒這麼多事?

他們認為這種小孩是「自私」、「矯情」、「利己主義」。

其實,只有我們稍微關心一下這兩年的新聞,就會發現這種判斷,未免太簡單粗暴了。

去年有位媽媽,發現6歲女兒視力下降到了0.1,走路都會受影響。

但帶去驗光卻發現:她的視力沒有任何毛病。


原來,她是因為媽媽生完弟弟後,備感冷落,出現了「癔症性眼盲」——潛意識裡,她在用這種的方式,引起媽媽注意。

我看過一個幼兒園小朋友的畫,畫上是爸爸媽媽牽著弟弟,幸福地站在一顆愛心裡。

角落一旁,是她孤零零的一個人,和一顆破碎的心。

有研究者就2-10歲的大寶,做過不完全統計。結果發現超過一半的大寶,都對二寶持不接納態度。

最極端的要數一個報道過的組織,叫「反二胎聯盟」

他們以自殺威脅父母放棄生二寶、試圖用大吵大鬧的方式讓媽媽氣到流產、揚言一旦二寶出生就抱著他一起跳樓……


現在很多人想到生不生二胎的問題,第一考慮的往往是經濟、年齡、工作,卻忽略了一個更值得中國父母思考的問題:

你真的知道如何去愛兩個小孩嗎?

有些媽媽之所以要生二胎,是因為自己從小憧憬,比如章子怡。

早在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里,章子怡就自曝過,她很想生兩個孩子,一手一個。

還有些則是為了老大好。我們一些讀者就說:

「我小時候,深受獨生之苦,打架都是一個人……我生二胎,就是為了以後女兒嫁人,受了委屈,還有個弟弟可以撐腰。」

「等我老了,只有大寶一個孩子,那他給我養老得壓力多大啊。多一個人,也能多分擔。」

這些處於生育年齡的父母,多數是在獨生子女政策下長大的80後、90後。

有人針對他們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近67%的受訪者希望,或曾希望家裡有兄弟姐妹能與自己做伴;46%的受訪者表示想生兩個孩子。

但一個殘酷的真相是,這些都是父母們的一廂情願。

他們抱著「補償心理」,把自己的失落投射到了下一代身上,幻想老大會和大寶互相陪伴,其樂融融。

結果卻發現,二寶的誕生,帶來的也可能是大寶的種種不適。

為什麼?


根據心理學家約翰·鮑比的說法,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生命,從搖籃到墳墓,都圍繞著各種親密的依戀展開。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很疼愛我們,能給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在他們心裡永遠是第一位的。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個依戀叫做「依附需求」

我們這屆獨一代的父母,從小獨占家裡的愛。所以並不知道對於家庭關係來說:「公平的愛」意味著什麼,公平到底有多難。

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更多的是孔融讓梨這樣的故事。


就說我表哥表嫂,在生二胎之前,因為工作忙,他們會讓父母幫忙一起照顧我侄子。


四個老人、一對父母,關注的焦點全都在一個小孩身上。可是妹妹的出生,幾乎奪走了全家人的視線:

妹妹有任何表現好的地方,都能輕易得到爸媽的誇獎,「哎呦寶貝真乖」。

有時候,我侄子會在旁邊小聲嘀咕,「我也很乖呢。」

你說這種心理落差,要如何平衡?


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情況是:萬一兩個小孩鬧矛盾了,你知道怎麼處理嗎?

去年過年我去他們家做客,兩兄妹就吵架了。

我嫂子一聽侄女哭得撕心裂肺的,當著大家的面,就把老大訓了一頓:「你一個做哥哥的,怎麼還這麼不懂事!就知道欺負妹妹!」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侄子急眼,他衝上去就要打妹妹,「剛才你怎麼不哭?爸爸媽媽來了你就哭!我就打你!」……


在家長的眼裡,只有長幼,沒有「邊界」:大寶就該比二寶更懂事,要更快長大,承擔一個大寶的責任。

可是大寶跟二寶都是單獨的個體。大寶跟媽媽、二寶跟媽媽,是兩個單向關係。

對老大來說,都是第一次做人,都只有一個媽媽,我憑什麼要讓?


任何一個孩子的問題,都不能歸咎於另一個孩子。



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傅首爾反覆強調一個概念,叫「一碗水端平」

這當然很重要。

但問題是,一碗水怎麼端得平?愛又要如何量化呢?

與其追求給予大寶和二寶「絕對的公平」,不如坦然承認他們的不同:


弟弟還小,所以我會在吃喝拉撒上多關注他;

哥哥長大了,所以可以玩樂高。等你長大了,我也可以花時間陪你一起玩樂高。

不是一昧地大的讓著小的,或者一刀切,而是讓他們認識到——彼此只是不同,沒有區別,或許才是最好的公平。



去愛,去更好地表達愛吧。

那些在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多糖果的小孩,也會更樂於將自己的糖果,分享給更多的人。


-End-

作者:微微

圖片:Weibo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GhDfG8BMH2_cNUg8z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