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看小,7歲看老」:孩子能不能有出息,關鍵在6歲前的3個字

2019-07-27     藍青櫻

中國有句古話:3歲看小,7歲看老。這是民間的一句俗語,它說明了幼兒在不同階段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這句話在現代經過研究,被證明具有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專家們認為這句話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6歲前的兒童敏感期,是他們最關鍵的時期。敏感期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脾氣秉性和做事方式,進而影響他們的一生。

吃得一臉飯的小孩兒

晚上跟朋友一起去吃飯,她家寶寶剛一歲半,不吵不鬧,活潑愛笑。

朋友放到寶寶面前一小盤胡蘿蔔蒸菜,讓他自己吃。小寶寶自己興奮地用手抓著吃,一會兒又用雙手把盤子端起來,直接往嘴裡送,吃得臉上、衣服上,到處都是。

他吃的興奮,朋友溫柔地拿了紙巾接下寶寶吐出的東西,而不阻止他的行為。盤子裡的東西吃完後,小寶寶乾脆把盤子扣到頭上,又慢慢地滑到了臉上、嘴上。

服務員拿給寶寶一個氣球,他咬破後,頗為滿足地看著我們,又把氣球皮放到嘴裡感受一下,吐了出來。

朋友任由他玩著,讓他自己去探索周圍的事物,說要提供給寶寶東西,讓他自己去玩,不要阻止。

因為這是孩子的一個敏感器——口手的敏感期。

很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去大聲呵斥孩子,把東西從孩子手裡奪下或口中取出,然後告訴孩子:那是不可以吃的。他們阻止了孩子的探索。

有些家長發現,即使阻止了孩子,他後來還是想要,而如果被強力干預了幾次,孩子漸漸不做這種行為了,那孩子的這個敏感期就不算順利度過。也許在未來的某個階段,在脫離家長的控制時重新找回來。

比如有些小孩在進入小學時,仍會有啃手指、啃筆頭、啃書本的行為,甚至延續到了初中。這些多半是因為幼兒時被家長阻止了用口去探索世界,口的敏感期沒有順利度過。

什麼是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每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他們的心智水平便會上升一個層面。

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子,大都是因為童年形成的。

幼兒教育思想家蒙特梭利提出了5個敏感期概念:秩序的敏感期,口手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社會性的敏感期,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每個敏感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敏感期的發展將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如果被強力阻止,孩子的某些發展便會滯後甚至缺失。

我有一個學生,在他初三的時候我當了他的班主任,聽其他老師說這個學生很正直、不愛說話,周圍學生也說他高冷乖順,家長也向我反映他在家時很內向、不說話。

當他們班主任三個月左右時,這個學生慢慢開始活躍起來,說話逗趣、活潑好動,有時說話也會撒嬌,一改往日高冷的形象,上課時甚至因為做題興奮還會哼上幾句歌曲。

我以為是他的叛逆期到了,幾次向他了解心裡的想法。

他對我說是真的沒什麼,

「老師,我現在只是過得很輕鬆,每天都特別開心,以前老師管的太嚴,啥都不敢做,挺努力學習,就是成績上不去,現在好,我怎麼鬧您也不真的生氣,每天都開開心心的,輕輕鬆鬆就全部都學會了。」

「那你也不能打擾前後左右同學們的學習,你不能你學會了就開始唱歌,跟老師胡攪蠻纏,拉著旁邊同學說話,還有你媽媽說你在家不愛說話,說你很內向,讓我多關注你。」

學生頓了一頓,跟我解釋了一下,

「回家不知道跟他們說啥,他們也理解不了我,我說個啥幹個啥他們就開始吵我,不許我這樣,不許我那樣,慢慢的,我就不跟他們多說話了。」

這個學生就是典型的沒有順利度過敏感期的例子。也許在他小時候想向外界探索時,家長覺得煩而強力阻止了;也可能是在他上幼兒園時,到處亂跑亂說而被批評過。

童年缺乏的東西,在少年時他自己又找了回來,去度過他幼時要經歷的那個敏感期,只是這個過渡時間可能會變長,而且找回後的效果也終究沒有那個最恰當的時機發展的效果好。

所有人的敏感期,時間長度是差不多的,每一個敏感期都有要發展的東西,錯過敏感期真的是時有發生,要用更長的時間去彌補,也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耐心。

家長在兒童敏感期應該做些什麼?

兒童會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內對一個事情不斷的重複做,家長在觀察到孩子的這個表現時,應該意識到這就是孩子的敏感期。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是看見孩子、理解孩子並支持幫助孩子,提供孩子所需要的環境,供給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1.看見孩子

家長作為孩子的照看者,都應該有觀察孩子的技能,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可能在表現他處在某個敏感期。

看見孩子並不是單純的指讓孩子在自己的視野內,更多的是看到孩子行為的背後,判斷他所處的敏感期,給予他們相應的回應。

2.理解孩子

每個人都帶有原生家庭的痕跡。在以前的教育中,理解孩子是不常見到的,更多的是管制、呵斥、阻止,甚至是在孩子做一些成人認為很無聊的行為時,比如把衣櫃里的衣服翻出來又重新疊好放回去,類似這樣的行為,家長看到後更是容易因為沒有耐心而對孩子發脾氣。

這就是我所提到的,要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後,理解這是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了解孩子做這件事的意義,不苛責、不妨礙,在旁觀察,讓他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孩子興奮時適當的給予鼓勵,讓他更有興致地做下去。

3.支持幫助孩子

孩子處在幼兒時期,行為能力有限,當他們想做又做不到時,便會有挫敗感,這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影響孩子敏感期的發展,甚至是心理健康的發展。

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可能想用手把腳放嘴裡,他們做不到時便會焦慮不安,甚至發脾氣哭鬧,家長這時候可以幫孩子把腳放進去,或者是換上更輕便的衣服,方便他們做到。

在他們想要堆東西、拆東西、搬東西時,給他們買一些玩具讓他們自己動手,自己體驗。或者是當孩子對家裡的一些家具進行破壞時,比如在沙發上蹦跳,把桌子椅子推來推去,家長不要阻止,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去做。因為他們度過了這個敏感期,在某個時候這些行為自然而然就消失了。他們從中也能得到一些認識。

兒童越好的完成敏感期,兒童的人格狀態和心智狀態,也就能夠越好的形成。其未來就越容易成為一個完善的、自我實現的人。

孩子的敏感期是一個時機,人的一生也只有這個時期具備這樣的時機。孩子在這個時期被尊重、被允許、被幫助,他們的某些技能就會得到發展,也許會在某個領域凸顯出天賦。

他們的心智會不斷地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成為聰慧、博愛、情商智商雙高的人。他們有所有的潛能,會帶給家長意想不到的驚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9gSN2wB8g2yegNDyK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