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養娃,都是療愈自己的機會

2020-03-01     羊爸爸育兒
生娃養娃,都是療愈自己的機會

作者 | 徐令瑤

每個媽媽都是超人媽媽

自從當了媽媽,你會發現自己的潛力可以被全方位、多層次地挖掘出來:輔食做得色香味俱佳,中式點心、西式烘焙信手拈來,娃的餐具里擺盤精緻誘人,營養搭配科學合理,哪怕婚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當了媽媽你也可以把繪本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堪比有聲節目裡的講故事姐姐,哪怕平時在人前沉默寡言;陪寫作業時知識儲備都會呈幾何級增長,語數外自然科學乃至手工藝體披掛上陣,哪怕學生時代不愛上課,但是卻可以將蒙特梭利與皮亞傑、正面管教與父母效能,各流派育兒理論爛熟於心,儼然一枚育兒專家。

而且你發現,娃還是個動不動就生病的物種,稍一折騰就感冒發燒腹瀉便秘,一個月跑好幾次醫院,按下個葫蘆起來個瓢,簡直百思不得其解。然後你就開始學習中醫,老師們告訴你,小兒生病多因積食和受寒,你遵循這個方向,憑藉自己現學的、有限的中醫知識處理了一兩次,居然效果還不錯,於是你邁開徵程,踏上了中醫育兒的學習之路。

但育兒故事裡總要有那麼些曲折

可是事情很可能不盡如人意:親手作的輔食,娃吃了一口就緊閉嘴唇怎麼也喂不進去了;繪本正講到動情處,娃不是天馬行空問問題打岔就是被啥別的新鮮事物吸引了注意力,根本不聽;明明很簡單的題目講了n遍,娃還是一臉呆萌地看著你,該不明白就不明白,你恨不得把自己的大腦移植給ta;常常提醒自己要非暴力溝通,可是娃淘氣了闖禍了嚎啕大哭了,那一刻所有的育兒理論對你來說統統無效……

還有那個神奇的中醫育兒,學了那麼多那麼久,怎麼娃還是該發燒發燒,該咳嗽咳嗽,小身板瘦瘦弱弱,長不高長不胖呢?看看人家沒努力學習媽媽,娃卻白白胖胖……

我曾經是天天盯著娃飲食和大便,吃多一點,我就害怕積食,大便干一點,就趕緊吃素小麵湯伺候。長輩看到娃的蠟黃小臉兒心疼不已,偷偷喂肉,被我眼尖發現了,又是一場家庭戰爭;要是哪一日娃感冒發燒了,家人要送醫院,我執意要自己處理,矛盾就再升一級……

無需贅述,這一定是學了中醫育兒的媽媽家裡,常常發生的場景。

被掩藏的心傷在育兒路上被展露出來

那時候,我經常會寫下流水帳來梳理我的心情,有一次當我拿出以前的日誌回看的時候,我看到我寫的最多的詞語和短語是:我不被理解,我搞不懂,我做了那麼多,我那麼努力,我哭了很多次,而這些句子都是「我」字開頭,我甚至都沒有在日記裡面記下對孩子客觀的分析和描述。我好像看到了一個被困在井下不斷叫喊的自己。

我忽然明白,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來自於我希望得到認可和理解,而不是為了孩子。

後來聽大家分享學習中醫育兒的歷程,我發現他們在描述孩子狀況的時候,說著說著就會說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自己如何如何難,在那樣的時候,我其實又生氣又同情,生氣的是我自己也曾或一直如此,同情的是,我們所有人都只是為了療愈自己。

是的,我們怕麻煩,怕受罪,不想擔驚受怕。對娃來說,只要有一丟丟精力,即使生病時也會無憂無慮地快樂玩耍,可是我這個媽媽卻會被各種負面情緒淹沒。

有一次,娃吃了路邊攤的煎餅拉肚子,病因其實很清楚,那時候是我第一次鎮定的,沒有情緒,不著急的和外婆說:拉完就會好,今天太晚,如果要化驗,等娃明天的大便吧。娃的食積當天就排乾淨了,第二天大便恢復正常。自那以後,娃爸爸和外公外婆逐漸認可了在家護理的方式,看到娃打噴嚏流鼻涕,還會主動問我,需不需要煮蔥豉湯,需不需要吃素。

媽媽治好了自己就治好了一個家

當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娃好起來了,自己的生活正在隨之改變,我現在很少抓狂和吶喊了。最後,最大的獲益者,竟然主要是自己。

一個媽媽的生活質量,情緒感受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體驗,一個對生活感到滿足而愉悅的媽媽,孩子也會自然而然的身心健康。

所以我想學習中醫育兒,其實也一定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的孩子和家庭,因為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有了好的循環和發展。家庭和孩子健康的時候,又會返回來滋養到媽媽自己的生命。

中醫的整體觀,不但把人體視作一個整體,也把人與天地自然、他人萬物看作一個整體。自己與環境、自己與他人,組成怎樣的小宇宙,其實都在於自己的內心。中醫育兒教會我的,不只是孩子生病時用什麼方法去處理更有效,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個心態平和的媽媽:不論孩子生病還是健康,不論孩子開懷大笑還是情緒崩潰,都能嘗試著不焦慮、有方法地去應對;理順與家人的關係,每天放鬆心情享受生活,媽媽輕鬆的心態、家庭和諧的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最最受用的養分。

既然如此,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中醫育兒滋養自己吧?

比如,我們可以一起每天自覺地做一些有益身心的練習:打坐、站樁、太極,讓心平和一點、再平和一點,以便用一顆平常心去應對各種生活中的不如意狀況。

比如孩子不願意吃精美的輔食,正好留給自己或者隊友享用;孩子不願意一本正經地讀繪本聽故事,就陪他一起天馬行空或者大笑大鬧;等將來孩子上了學,一道題目怎麼也講不會,希望自己也能耐心擱置,接受孩子的認知還未開竅的現實;

比如我們可以選擇反饋式喂養,而不是按照通常的攝入標準來給孩子吃肉吃蛋吃水果吃鈣鐵鋅硒;選擇了孩子生病時在家辨證護理好,不用跑醫院遭罪。

其實一切的經典育兒理論,都構建於「育兒先育己」這個核心理念之上,通過認真、用心地對待育兒這件事,自己成長了、內心充盈了,才能惠及孩子的成長,最大的獲益者也是自己。

學習中醫育兒,平衡自己的身心,理順自己與外界的關係,感謝孩子的誕生給了我這樣一次機會。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轉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5FgA3EBiuFnsJQVmz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