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語云,望子成龍。
所謂龍,定然不普通,那是神話故事裡天上才有的生物。
所以,我們把成龍之子叫天才。
許多父母內心中有此類願望,所以以各種方式教育孩子,目的就是讓自己孩子在外人看來是一個天才的模樣。
說到天才,我們今天就說一個「天才兒童」的事情。
2020年7月13日,據媒體報道,雲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髮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引發關注。
大家注意到其中比較重要的字眼了嗎?
「六年級」、「基因研究」、「創新大獎」......
這些詞彙合在一起,還真是讓人驚嘆呢,小小年紀就能研究如此專業的課題,且能獲得一定的成就,其聰慧也算當是百年一遇了。
據相關資料顯示,陳靈石是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六年級學生,獲獎後,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官網「在線展廳」頁面同時展示有陳靈石參加實驗的照片,還有一份實驗記錄本,記載有其研究過程。
「2018.1.9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1.13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設計、PCR擴增mRNA底物和螢光基因的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進而判斷一個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和功能強大與否。」
WOW!!還真的是個天才寶寶!
這孩子通過網絡了解何為「基因」後,5天之內既可以操作 「高大上」的課題,並獲得全國大獎。
小編回過頭看看自己孩子孩子玩著變形金剛,重重的嘆了口氣。
不知道是吃不到葡萄酒覺得葡萄酸的心理所致,總感覺這個成績並不是一個小學生的表達水平和能力。
同時也有很多網友對此也表示質疑,即便在大學裡,想要進入實驗室那也是有條件的,實驗用的材料很貴,那這孩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這實驗記錄中可以看到,指導老師帶他去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他和陳老師,楊老師商量參與開展研究工作,陳老師是昆明研究所某項目負責人,湊巧的是,楊老師在2016年就申請了55萬研究經費,研究過C10orf67基因,不過當時研究的是肺癌,不是直腸癌。
不過有人表示,這個陳老師和楊老師就是這孩子的父親和母親。
如此的話,那整個事情就說的通了,就是父母親自帶著6年級的兒子在實驗室操作了一番,然後寫了一個課題研究報告,最後兒子受益。
話說這個材料和儀器都是研究所的吧,這研究經費是否也屬於這個楊老2016年申請了55萬研究經費呢?這種科研難度相當於博士研究生水平,且其父母都是科研人員,是否存在學術造假?
對此,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稱,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看到這樣的事情,是不是感覺自己的智商被碾壓?你拚命追求而不得的東西,核心期刊第一作者的論文,國家大獎,人家小學中學時就輕易得到了。
雖然這件事還沒有最終的調查結果,但是"寒門再難出貴子"聲音好像無數次驗證之後更加凝實了,那些在教育界和學術界稍微有點地位的人,為了自己的孩子,會大幅度動用自己的資源,給孩子鋪就一條寬闊人生路。
說實話,我並不擔心那些科研爹、文藝爹、體育爹、學閥爹利用自己的優勢給孩子牟取不正當的搶跑資格,現在網際網路那麼發達,有一個查一個就可以了。
小編感到疑惑的是,這樣的文章發在期刊上,誰在把關?推薦國家獎勵和評獎,誰在把關?
這些把關人,是眼瞎了,還是心瞎了,我們不得而知!
在此多說一句,中教資料庫智能主編,可以按照設計好的流程,在線完成編輯、審核、排版、校對、定版等全部工作。在線辦公、版本記憶、交互簡單、清晰可視。
話歸正傳,如此神童拿了如此了不得的獎,我們必須讓大家都「學習」一下,同時當然也希望孩子的父母分享下神童教育方法,我們作為普通人也好學習一下。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教育公平和學術公平的事情上,想給孩子走捷徑的道路似乎變得不太通暢了。
就像高考身份作假的仝卓,就像保研成績造假的陳玉鈺。
陳玉鈺,在父母的操作下,當事人看似是躺贏,但實際上,她真的成為人生贏家了嗎?
很顯然沒有,不說這次因被舉報取消保研資格,光是從人格上來講,陳玉鈺就輸了。
父母的行為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三觀,可能在今後的人生,她遇到類似的事件,也會如此操作。
雖然愛自己的孩子沒有錯,但是這樣的父母無疑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