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睿維視CEO鄧遠博:滲透率快速提升,AR-HUD的機遇與挑戰

2023-05-18     VR陀螺

文/VR陀螺 萬里

近日,上海國際車展順利落下帷幕。本屆展會上,超過150台新車輪番登台亮相,讓參會者大飽眼福。此外,裡面出現的一系列新技術、新趨勢引起了廣泛關注。

以HUD為例,它抬頭即顯的特性能更好保障駕駛安全,隨著智能座艙的更新疊代,HUD憑藉優秀的「人與車、人與環境」交互特性,有望發展成為智能汽車的核心部件。本次車展上,華為、銳思華創、睿維視等一眾廠家展示了其最新的HUD產品以及技術,成為活動的一大看點。

近日,陀螺君有幸與睿維視CEO鄧遠博博士展開對話,鄧遠博憑藉其深厚的專業背景以及多年從業經驗,為我們深入淺出講解了HUD的發展情況以及詳細技術。

應用現狀:中端車用W-HUD,高端車用AR-HUD

睿維視是一家國內領先的HUD解決方案供應商,企業成立於2021年,總部位於南京,並在英國劍橋設有研發中心,在深圳設有辦公室,河北設有生產基地。至今,睿維視已獲得紅杉、線性等投資機構數千萬元融資。

從團隊成員來看,睿維視是一家技術基因濃厚的HUD企業,如鄧遠博本人畢業於浙江大學光電專業,碩士、博士及博士後階段在劍橋大學先進光電中心進行全息、AR、3D顯示方向的研究。CTO董道明博士曾任職於Apple及知名全息顯示公司VividQ,而首席科學家初大平教授則在光電顯示領域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地位。

鄧遠博向VR陀螺表示,他求學生涯的早期,做的是VR/AR相關的研究項目,此前主要研究數字全息CGH技術,也參與過新型AR眼鏡的設計。博士後階段,也就是2017年,他把研究方向轉為了AR-HUD。

對於這一轉變,鄧遠博表示,當初研究AR眼鏡時市場處於一個相當早期的階段,哪怕從現階段來看也同樣如此。究其原因,是因為AR眼鏡還受限於體積、算力、光學、生態等多方面的問題。「相比之下,汽車近幾年開始朝著智能化以及消費屬性發展,而智能座艙也開始受到更多關注。在這其中,HUD產品形態相對固定,並且市場穩步上升,我們覺得會有一定機會。」

HUD市場正迎來高速發展期,目前很多調研機構都給出了同樣的看法。據共研網數據,2022年全球車載HUD系統市場銷量從2017年的397.7萬件增長到991.3萬件,預計2023年有望達到1270.6萬件。而根據東方證券測算,2025年中國HUD市場規模近200億元,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40%。

圖源:共研網

早在十多年前,寶馬、奧迪等部分高端車型已經開始使用W-HUD,但是當時產品體驗並不如人意,HUD投影畫面小,只能顯示簡單內容,並且在價格上,可能要花費上萬元選裝,性價比一般。

從2021年開始,市場開始由W-HUD加速向AR-HUD轉變。在技術原理上,AR-HUD與W-HUD均採用了基於自由曲面的離軸三反設計,不過,AR-HUD的FOV、VID等顯示指標要大得多。此外,它可結合AR相關技術,進一步提供輔助駕駛、巡航、行人預警等更加智能化的信息服務。

圖源:睿維視

鄧遠博指出,AR-HUD加速疊代期的出現,跟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一方面,伴隨著造車新勢力的湧入,乘用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有利於加速HUD產品的疊代。此外,自動駕駛技術由L2向L3邁進,車機的算力、傳感器性能變得更為強悍,這為AR-HUD提供了良好的底層支持。

最後在價格方面,此前HUD市場多由海外的大陸集團、電裝等供應商把控,而隨著國內廠商的入局,它的價格進一步下探。「目前W-HUD和AR-HUD價格差距並不會很大,現在W-HUD價格基本在1K以內,而AR-HUD則根據具體的配置價格在1-3K左右。」

「以前國產車企多偏向於在其中高端車型上配備HUD,但如今的趨勢是車企會在中端車型選用W-HUD,而在高端車型上選用AR-HUD。不僅如此,我們已經能夠看到在20萬以內的部分車型上也已經裝配了AR-HUD。」

對睿維視而言,據鄧遠博透露,目前睿維視已經啟動了4個量產項目。在本次上海國際車展上,東風汽車展示了與睿維視合力打造的裸眼3D超大畫幅全屏顯示,受到了頗多關注與好評。

東風汽車智能座艙展示,圖源:東風汽車

大FOV、VID需要以體積為代價,光波導短期仍難以落地

從結構來看,車載HUD產品主要包含了光機(PGU)、放大光路以及擋風玻璃三部分,其中光機負責生成像源,放大光路用於放大圖像,並消除畸變,而擋風玻璃則用於反射畫面並解決重影等問題。

圖源:網絡

光機部分,鄧遠博表示它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是TFT,該方案具有成本優勢且技術成熟;第二代包含LCoS、DLP、LBS等,它們互有優劣(見下圖);第三代則是針對全息所做的功能性光機。

圖源:開源證券研究所

TFT方案是目前的主流,但它在量產的過程中需要解決陽光倒灌問題。目前HUD產品大多採用凹面鏡放大成像原理,在成像的同時外界的陽光會沿著HUD的光路反向匯聚到光機部分,導致內部溫度過高,甚至造成燒毀組件的風險。

「由於發光面跟陽光倒灌承接面在同一個地方,TFT面臨的陽光倒灌問題會相對比較嚴峻。而DLP與LCoS等方案則是先把畫面投射在擴散膜中,再進行二次放大,擴散膜可以承接陽光傳導過來的能量,使其無法到達光機,它們的陽光倒灌問題相對比較容易解決。」鄧遠博指出,目前解決TFT陽光倒灌問題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在防塵蓋處進行偏光處理,此外還可以在自由曲面鏡鍍冷光膜,從而過濾陽光的紅外光部分;除此之外在光機以及傳動結構上的設計也可減弱陽光倒灌的影響。

放大光路部分,自由曲面鏡是目前主要解決方案,但隨著我們對於HUD大FOV、VID等指標的追求,體積問題開始日益凸顯。鄧遠博指出,FOV、VID與HUD模組體積近似成正比關係,如W-HUD的VID在2米左右,FOV 6°x2°,它的模組體積約為3-4L;而AR-HUD的VID達到7.5米,FOV 10°x3°,它的體積隨之飆升至10L以上。

HUD中反射式的自由曲面,圖源:睿維視

「由於汽車車身空間有限,很多汽車為了上HUD需要調整車身架構以給HUD做避讓,如調整風道、空調管道、支架等。一般而言,在電車上安裝HUD會更容易,因為電車相較油車整體結構相對簡單,預留的空間也更多。」

為了降低設備體積,目前不少HUD廠商瞄準了光波導等方案。通過將自由曲面鏡替換為光波導,可讓模組體積縮小至原來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不過這套方案仍不成熟。「想要達到理想的顯示效果,HUD的光波導鏡片需要做到較大的尺寸,比如300mmX150mm大小,它的光效、色散、工藝、成本,以及與光波導配套的PGU等很多問題還亟待解決。它離應用落地依舊時間較長,可能未來3-5年內暫時無法上車。」

而擋風玻璃部分,由於是不規則的自由曲面,正常投射的影像經過擋風玻璃反射後會形成畫面畸變,這時候就需要自由曲面鏡匹配汽車擋風玻璃面型以消除靜態畸變、動態畸變、雙眼視差等問題。

此外,由於HUD光機發出的光線在擋風玻璃的第一、第二表面上會發生兩次反射,而這兩次的反射光線不會完全重合,兩者以錯開的形式到達人眼,最終會導致重影效果。對於重影問題,常見方法是從擋風玻璃入手,通過改造內部PVB膜的形狀和厚度,將其改裝為楔形PVB膜,最終使得入射光線經過兩個表面形成的虛像重合,從而減輕重影對駕駛體驗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睿維視開發了PV平行矢量無重影技術,該技術方案是從自由曲面鏡切入,通過調製光機的光路走向,從而無需楔形膜,在普通風擋上即可實現無重影,這在行業中屬於首創。

重影生成示意圖,圖源:睿維視

動態變焦數字全息或為終極方案,HUD組件標準化亟待提高

鄧遠博在對話中提到,目前多數AR-HUD只能顯示單一焦平面內容。在畫面需要與現實場景融合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近大遠小」等心理暗示來呈現偽3D效果,畫面無法實現準確標定,並且無可避免會出現視覺輻輳調節衝突等問題,導致駕駛員的疲憊感。

為了提升觀看體驗,市面開始出現了雙焦面方案,即HUD會投射出兩個不同深度的焦平面,近焦面可用於顯示車速、行駛距離等信息,而遠焦面則可以補充車輛識別、導航指引等,這樣在使用場景上更為飽滿。目前市面上對於雙焦面的解決思路包含單光機雙光路、雙光機雙光路等。據悉,睿維視基於單光機單光路的多焦面產品ML(Multi-Layer) 3D AR-HUD產品也將很快推出,可定製化支持7個以及更多的焦面。

HUD顯示方案演進,圖源:睿維視

不過,無論是雙焦面還是多焦面,虛像融合全縱深現實場景的問題依舊無法得到根本性解決,未來,具備動態變焦能力的3D AR-HUD可視為完美的解決方案。睿維視團隊正在著手相關技術與產品的開發,其解決方案是數字全息技術(CGH)+LCoS相位調變技術,但鄧遠博指出,這套方案想要得到真正落地並不容易。

幾種技術方案對比,圖源:睿維視

「目前已經有demo,但距離量產還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比如全息投影在光源上需要使用雷射作為相干光,但是現在還沒有合適的能過車規的雷射。不僅如此,全息成像對於算法以及算力要求很高,並且還要匹配電路、相位調製器等一系列問題。」鄧遠博指出,該方案其實也適用於AR眼鏡,但是由於AR眼鏡屬於近眼顯示設備,體積限制會更為嚴重,它在AR眼鏡上面會面臨不同的挑戰。

在生態方面,鄧遠博認為,HUD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早期的W-HUD,只能顯示速度、限速等簡單信息,而如今的AR-HUD可以進一步實現導航等,它們主要用於輔助駕駛的增強。未來,當汽車從L3發展到L4的時候,HUD更多會起到一個彙報功能,即把汽車行駛路線、道路預警、潛在風險等信息等提前顯示出來,賦予駕駛員一種安全感。當自動駕駛真正實現時,AR-HUD可以進一步作為智能座艙的交互中樞,提供觀影、餐廳評分等基於地理位置信息的AR體驗。

圖源:睿維視

對話的最後,鄧遠博還提到了目前HUD的標準化問題,這是制約它大規模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HUD仍偏定製化產品,其組件的標準化率可能低於30%。」如果拆開來看,目前除光機、馬達等少數部件外,其他都需要專門定製,如自由曲面鏡需要考慮到擋風玻璃、體積等因素對不同車型進行單獨適配,而隨著光路的調整,HUD的結構底殼、遮光罩、上蓋、PVB膜等都需要進行相對應的調整或開模。

「任何一個東西想要得到大規模運用,標準化是一定要解決的問題。定製化器件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溝通成本、時間成本等。」鄧遠博指出,團隊希望在未來進一步把HUD產品的標準化率提升至80%以上。

結語

「在行業中,一個很普遍的模式是在國外HUD產品的基礎之上做相應的國產替代,以打造更具性價比的版本。雖然這樣也能創造價值,但最終的結果是產品創新力不足,同質化嚴重,最終陷入價格內卷。睿維視希望能從光學、算法等領域堅持底層創新,為行業帶來不一樣的產品和價值。」鄧遠博表示。

目前AR-HUD正在處於技術的「攻堅戰」當中,光波導、多焦面、全息......AR-HUD將在發展中進一步革新汽車的第三空間,並重新定義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f6d2c125433aebee997ec2910e0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