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女兒》第2季收官:用巾幗力量書寫時代氣象

2022-07-30     深度文娛

原標題:《黨的女兒》第2季收官:用巾幗力量書寫時代氣象

7月29日,由芒果TV出品,全國婦聯聯合出品製作的人物紀錄片《黨的女兒》第二季圓滿收官。10期節目,講述了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的女性優秀共產黨員的故事。

紀錄片切入真實的工作場景,以抒情浪漫而不失理性鏗鏘的語言,開展宏大時代重大主題的微觀敘事,全方位顯現她們勇敢、堅毅、鑽研、樂觀的優秀品質,描繪出一幅富有家國情懷、勇於擔當的女性黨員群像畫卷。

群像敘事:巾幗之志綻放她力量

與第一季一樣,《黨的女兒》第二季依然以女性視角切入,用溫柔而堅定的她力量,寫下了歷史叩問下的信仰答卷。

而在人物的選擇上,第二季將鏡頭對準消防、醫療、教育、稅務、救援、海油、考古等多個不同行業的新時代女黨員代表。

更具現代感、職業感的呈現,真實紀錄下她們在工作、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奮鬥精神,展現她們以青春之名,唱響新時代主旋律的颯爽英姿及新時代各行各業向上奮發的面貌。

專注深海工程研究設計領域的侯靜工程師,從2010年的渤海·渤中油田26-3起,到2022年的「深海一號」,工作的20餘年來專注深海工程研究設計領域,見證我國海洋油氣行業的成就。以巾幗不讓鬚眉之姿,一路攻堅燃燒青春,只為中國海洋油氣開發的一次次跨越。

耳邊是呼嘯的風聲,腳下是翻滾的海浪,臉上、身上是冰冷的海水。

紀錄片以貼近真實工作場景的視角,記錄下侯靜為祖國海洋事業建設矢志不渝奮鬥的剪影,也激勵著觀眾學習侯靜這種獨立自強的女性職業精神,將個人發展與時代努力同頻共振。

沒有高大上的工作場景,陝西省佳縣人民醫院退休醫生路生梅堅守「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諾言,放棄了多次調往大醫院的機會,從北京到黃土高坡,從花樣年華到耄耋之年,用一生守一諾,得到了當地居民的交口稱讚。

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背後,是路生梅永葆初心的黨員精神。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品格,是千千萬萬優秀女性黨員的縮影。

女性情感細膩,紀錄片也關注女性個人內心情感的起伏,做到以情動人。

高原「稅花」李紅菊隻身奔赴帕米爾,帶領工作人員爬雪山、翻達坂、趟冰河,深入轄區走訪宣傳,面對面為納稅人、繳費人解讀國家利好政策,用實際行動詮釋「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標準更要高」的高原稅務人精神。

李紅菊在為稅務事業貢獻力量的同時,也是一位軍嫂和兵媽媽。丈夫常年駐守邊疆,幾年前,兒子也穿上戎裝。一家三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駐守在雪域高原。多年沒有機會團聚,唯一的一張全家福還是兒子用電腦合成的,而手機里保存最多的,還是三人微信視頻的截圖。

紀錄片通過對女性黨員個人生活的細緻觀察和記錄,真實地反映她們的所思所想,她們的專業與獨立,她們的奮鬥與奉獻,她們的積極與樂觀,她們的理想與志向,以影像串聯起對整個女性黨員群體的認知,成功書寫巾幗力量。

真實鏡像:微觀視角解讀大時代

從普通人的生存空間、情感世界落筆,在真實的歷史氛圍中描寫親情、愛情與友誼,敘事風格具有強烈的抒情性。

而在感受這些女性黨員職業生涯高光時刻的同時,紀錄片也努力以個體微觀視角來管窺時代洪流,以女性黨員的「小我」來講述國家「大我」,通過對女性黨員事跡的濃縮提煉,以此來呈現時代發展社會變遷。

年輕的90後杜富佳,她是「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的妹妹,更是奔赴武漢抗疫前線的「白衣天使」、沙塘村的第一書記。疫情期間,她延續哥哥「讓我來」的精神,奔赴前線,用汗水架起生命之橋。疫情後她作為貴州遵義市湄潭縣抄樂鎮沙塘村第一書記,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工作者。她從今年3月以來,已直播帶貨70餘場,沙塘村茶葉線上線下銷售收入近100萬元。

從「馳援抗疫」到「鄉村振興」,杜富佳的身上有著一代人的縮影。近年來有無數像杜富佳一樣的青年黨員,或是下沉基層社區,或是馳援一線抗疫,或是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助農惠農,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奔赴時代前線,是青年人的使命。

通過女性黨員個體立體飽滿形象的呈現,紀錄片鮮活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凸顯了個人奮鬥與國家發展的內在聯繫,詮釋著家國情懷的青春書寫。

沙漠中的「黑玫瑰」——治沙員帕提古麗·亞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護林治沙十七載,鋪滴灌帶、巡護苗木、種植經濟作物。現在的且末縣,周圍拉起了一道長度達到23公里、寬度1到7公里不等的綠色長城,十餘萬畝的綠植,保衛著綠洲的生態,昔日的黃沙正在被綠色裝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治理和鄉村振興始終緊密相連。

節目用彰顯時代進步的變化作為人物敘述的故事行動線,在歷史與現實的回顧中,觀眾深切地感受到無數如帕提古麗·亞森一般的治沙人投入到時代主題中,不計條件艱苦,不計個人名利的無私奉獻著。

這些女性黨員只是中國大地上萬千優秀黨員中的一員,她們平凡而偉大,將青春匯入時代奔涌發展的新浪潮中。

紀錄片以細膩、感性、含蓄的鏡頭語言,以點帶面的敘事方式,將優秀女性黨員真抓實幹、敢於擔當的故事娓娓道來,以女性黨員敬業工作所帶來的職業氣象改變為牽引,令觀眾生動感受到中國各行各業近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光輝歷程,看到祖國這片沃土上所蘊涵的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價值引領:青春榜樣指明新航向

紀錄片是時代的鏡像,把握時代之魂、關注時代之需、聚焦時代之變、引領時代之風始終是優質紀錄片的歷史使命。芒果TV《黨的女兒》系列作品則為女性黨員群像立傳,為青年樹立了青春榜樣。

紀錄片通過對女性黨員光輝事跡的描摹刻畫,在令觀眾深受感動鼓舞的同時,也把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理想信念、行動力量和先鋒形象傳遞給螢屏前的觀眾,給予觀眾正向的激勵和指引。

一個黨員在人民群眾中,就是群眾中的「一面旗幟」。

千百萬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彰顯,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員最光輝的形象。

她們,就是更多優秀青年想要成為的人。

觀眾能夠直觀感受到,時代呼籲更多女性擁有獨立自主,勇於探索,勇於突破的職業精神。

無論是永做歷史碎片「拼圖人」的女子考古隊,還是如范徽麗這樣「跨海送教」的追夢人,抑或是逆行險境的「鏗鏘玫瑰」喻梅,還是單手撐起公益夢的「折翼天使」張超凡,不同領域、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都在用奮鬥向時代作答。

紀錄片傳達著一種感染人的價值觀念:國家正在給予女性從業者更好的職業環境和施展才能的發展空間,賦予女性更多逐夢的力量和權利。只要女性堅定自己的理想,任何困難和挫折都不會阻擋女性前往成功的腳步。

而對於更廣闊範圍的青年而言,他們也在被這些生動的故事吸引、感化和啟發。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始終是近年來黨和國家所提倡的青年奮鬥航向。

紀錄片在這一價值引領上頗具巧思,多次運用空鏡頭來闡述黨員的工作背景、激勵人物的自然能量、營造熱烈的奮鬥氣氛。

一望無際的開闊大海,「深海一號」大氣田海油工程基建項目矗立其中,不懼艱苦朝夕奮鬥的工程師,日新月異的粵港灣建設地區,沒有過多語言的描述,卻已於無聲處激發了青年砥礪學習、愛黨報國的雄偉志向。

在翻滾著熱浪的泥土中,如火如荼地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還要與不斷上漲的江水搶時間;每年長達數月深入濕熱叢林,飽受蚊蟲的叮咬;一片片清洗拓片文物遺蹟只是開端,還要做好每一個出土文物的記錄,撰寫發掘報告。

揭開考古人的神秘面紗,考古人的日常充滿著日復一日的勞作。是詮釋中華文明,揭示文明脈絡的願景,激勵著這支女子考古隊行走山野解碼巴渝文化。

紀錄片沒有運用過多的旁白解說,只是將考古工作隊的日常展現出來,卻令青年觀眾無比深刻地認同:有意義的工作就是讓個人事業發展與國家需要同頻共振。

攀岩、潛水、破拆、醫療急救,這就是「藍天救援隊」工作的日常。

「水草隊長」陳素珍用做生意攢下的錢籌備廈門藍天救援隊,以純粹之心行救援之舉,面對艱難困苦不輕言放棄,為受助者撥雲見日、帶來晴天,也為更多觀眾埋下一顆公益的種子。

《黨的女兒》第二季以「微視角」管窺「大時代」,用女性黨員「小我」講述國家「大我」故事,把「科技強國」「鄉村振興」「文化潤疆」等宏大歷史主題匯入一幅幅中國故事的精彩畫頁,成功雕刻出女性黨員奮鬥群像,書寫出影像禮讚英雄的詩篇,也把與時代同行的共產黨員精神,鐫刻在青年一代心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f4d8acf8f2ae8d267e12b9d66e4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