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之一,是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關節炎並非老年人「專屬」,近年來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該注意哪些會引發關節炎的隱患?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護關節呢?
警惕骨關節炎 做到早防早診早治
人的關節早期變化在20-30歲就已開始,40-50歲症狀出現時再注意為時已晚。隨著運動健身的流行,越來越多人選擇跑步,夜跑、馬拉松成為一種時尚。然而,現代人在日常中普遍缺乏運動鍛鍊,突然高強度、過度運動會加重關節負擔。過量走路或上下坡、爬山,還會加重髕骨關節的壓力,髕骨軟骨在長時間摩擦之後容易出現問題。
以此可見,關節炎多與積勞成疾、過度使用有關,同時,目前缺乏徹底根治關節炎的方法,因此,加強對骨關節的重視和保護,發現關節問題要及早就診、儘早干預治療。
關節炎如何自檢?
怎樣判斷是否得了關節炎呢?
紅——急性感染關節炎會出現關節紅腫。
腫——關節腫脹,關節炎常見症狀。
僵——晨僵和黏著感,指早晨起床或者休息後關節發皺、黏著感,如粘住一般,活動後感覺關節鬆快,提示滑膜炎的存在。
熱——由於關節血運特別少,所以正常情況下摸起來就應該是涼的,比其他部位的體溫低。如果關節是熱的,甚至發燙,那就證明關節產生炎症,需要治療了。
痛——關節疼痛。功能障礙——關節炎發作會出現疼痛及炎症,引起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存在以上任一症狀,都說明關節發生了問題,除以上症狀外,還可能出現乏力、發熱、皮疹、體重下降等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護關節呢?
首先,要注意保暖,不要讓關節受寒。寒冷會使血液循環不暢,加重病情。在夏天空調房裡,也要護好膝蓋。
第二,注意體重。一方面,體重會增加負重下肢關節的承重壓力,引起體位、步態等的變化,從而改變了關節的生物力學;另一方面,代謝異常也會對關節造成一定的損傷。
第三,適當運動,防止受傷。外傷是年輕人被骨關節炎纏上的重要原因。在運動、出行等過程中,如果出現急性外傷,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治療,以免留下後遺症。此外,關節的慢性勞損、不正確運動方式帶來的非急性傷,也會加大骨關節炎的風險。
膝關節是人體運動最多、負重最大的關節之一,要避免膝關節發生運動損傷。首先要注意控制運動量,如果感覺膝蓋疼痛就要休息。其次平時多進行肌肉力量訓練。
【免責:本平台部分文章改編自網絡及其他公眾平台,重在分享信息,版權原作者所有】
編輯:艾方圓 責任編輯:韓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431-12320
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健康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XtFwm0BMH2_cNUgjK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