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每平方公里野豬超4頭,「衝撞高鐵」事故如何避免?

2024-10-29     澎湃新聞

澎湃特約評論員 周威

據@鐵路南京站通報,10月27日,一頭野豬闖入南京南站至紫金山東站間高鐵聯絡線,與D5515次列車相撞,引發設備故障停車。隨車機械師下車排查處置故障時,被鄰線列車碰撞,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記者注意到,南京市的野豬已經泛濫成災。南京市林業站站長孫立峰接受媒體採訪稱,南京8個行政區均有野豬分布,且種群密度呈總體上升趨勢,從2021年的每平方公里3.24頭增加到2023年的4.43頭。而此次高鐵事故發生地附近的紫金山區域,就是野豬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

從2017年開始,就多次出現過野豬闖入市區事件,南京市還曾編制過偶遇野豬指南,畫出野豬出沒的重點區域,提醒人們注意防範。就在本月,也出現過野豬闖入酒店大堂、被困馬路圍欄事件。

澎湃評論:

城市發展與野生動物保護的博弈

這名機械師的不幸讓人痛心。很多人在看到這條新聞時,也會產生一些疑問,比如悲劇到底是個意外,還是因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更具體點說,當列車遭遇野生動物碰撞等突髮狀況時,是否有足夠規範的處置流程?特別是在臨近線路仍有列車通過的情況下,現場工作人員的安全如何保障?這還有待相關部門的進一步調查和信息披露。

與此同時,事故確因野豬撞上高鐵而起,此事也再次將野豬與人類的「領地之爭」話題,推到了公眾視野。

野豬泛濫,已是個老話題。據報道,我國目前有26個省份857個縣區存在野豬致害的情況,野豬「下山進城」主要是為了獲得食物,也可能與想要開闢新領地有關。對於不同地區來說,野豬致害的影響也不一樣,在農村主要是破壞農作物、種植的藥材林果等,在城鄉接合部主要是對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以及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構成威脅。

野豬泛濫,其實是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副產品」。在這方面,南京可謂典型。作為長江下游生態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南京獨特的地形地貌——江河湖泊與山地丘陵的交織,為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很多國家一、二級珍稀野生動物(如長江江豚、黑鳶等)都有較大規模的種群存在,就是生態環境向好的力證。但是,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又使得城市不斷向山區拓展,人類活動空間與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邊界日漸模糊。

生態的改善帶來了新的挑戰:野豬等野生動物因缺乏天敵制約,數量快速增長,加之其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覓食範圍的擴大,與人類活動的交集愈發頻繁。特別是每年進入秋季,野豬迎來繁殖高峰,其活動範圍因為求偶、覓食等行為的影響會進一步擴大,這一時間段也成了野豬「肇事」的高發期。

面對橫衝直闖、性情兇猛的野豬,怎麼辦?

野豬已經被移出「三有」動物名錄,通過科學組織捕獵來控制其數量、減少其致害性,是一個比較直接的辦法。不過,我國的很多野豬棲息地都在自然保護區內,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和《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這些區域都是禁止狩獵的。此外也有專家指出,一旦開了狩獵的口子,狩獵槍枝管理、捕獵裝置的販賣和使用管理如果不當,很可能殃及其他野生動物,讓經過巨大努力取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恢復成果功虧一簣。

所以,需要建立起一個多層次的防範和補償體系,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又要維護好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農村地區,野豬對農作物的破壞一直是困擾農民的一大難題,由此帶來的賠償問題也由來已久。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農業保險制度,但野生動物致害往往游離於保險範圍之外。一些地方雖然設立了野生動物致害補償基金,但補償標準不一、申報程序煩瑣,導致農民積極性不高。現實表明,需要省級等更高層面建立統一的野生動物致害補償機制,讓受害群眾能夠及時得到合理賠償,減少損失。

對於高鐵、公路等重要交通設施,需要加強防護措施。比如,南京作為長三角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境內高鐵線路密布,一旦發生野生動物入侵,後果往往嚴重。因此,在野豬活動頻繁的路段加裝防護設施、安裝智能監測預警系統,都是必要的投入。同時,也要考慮修建生態通道,為野生動物活動留出安全道路,這也是減少人獸衝突的有效辦法。

從長遠來看,野豬致害問題的治理需要多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強對野豬種群的科學監測和管理,在確保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適度控制其數量;另一方面也要在城市規劃中預留足夠的生態空間,避免人類活動過度擠占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一些生態資源豐富的城市,在推進城市化的同時,更要注意保護好生態廊道,維護生物多樣性。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類似的野生動物「肇事」事件或許還會時有發生。只有建立起科學的防範機制和合理的補償制度,才能更好地應對城市化過程中的各類生態挑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本期編輯 鄒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7dab177257600b71736ba6f9346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