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中融基金重債輕股境遇尷尬,「棄車保帥」中植系欲再造旗艦公募?

2022-06-15     全球財說

原標題:千億中融基金重債輕股境遇尷尬,「棄車保帥」中植系欲再造旗艦公募?

作者:尹柏

出品:全球財說

千億公募基金公司的過半股權即將公開掛牌轉讓,讓市場震驚。

千億中融基金或將易主 公募牌照拱手送人?

6月13日晚間,A股上市公司經緯紡機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中融信託擬以不低於15.04億元的評估價格公開掛牌轉讓所持中融基金全部51%的股權。

儘管目前尚不確定交易對方,但若是此次股權成功轉讓,中融信託將不再持有中融基金任何股權。

截至2021年底,中融基金總資產11.8億元,凈資產約11億元,全部股權評估值為29.48億元。中融基金經審計的合併口徑51%股權帳面凈資產價值為5.61億元,評估價值為15.04億元。

自2013年成立以來,中融信託作為創始大股東,一直持有其51%股權,也是中植系金融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溯2021年9月27日,中融信託通過質押中融基金51%股權獲取中國信託業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流動性支持資金6億元,將於2022年9月16日到期。

在本次股權轉讓之前,中融信託將償還以上拆入資金以解除股權質押。

值得注意的是,中融基金的另一個大股東為上海融晟投資有限公司,其主要發起人是持股比例達到83.33%的中植集團。

圖片來源:企查查

那是否存在左手倒右手,中植系仍為中融基金實控人的可能?

公告顯示,中融基金其他股東上海融晟將放棄優先受讓權。也就是說,一旦交易成功,中融基金大機率將會「易主」。

中植企業集團成立於1995年,前期主要以房地產開發、基建等業務為主;2001年參與哈爾濱國際信託重組,將中融信託收入麾下,也開啟了資本運作版圖擴張的歷程。

目前,中植企業集團仍持有中融信託32.99%股權。

此後,2008年中植企業集團進行基礎產業收縮,以金融投資為核心,開始著力發展資本市場業務。

至2013年形成了金融、併購、財富管理、新金融等四大業務板塊。

官網資料顯示,金融板塊方面,目前集團戰略控股或參股6家持牌金融機構,包括中融信託、中融基金、橫琴人壽、恆邦財險、中融匯信期貨和天科佳豪典當行;控股或參股5家資產管理公司,包括中海晟融、中植國際、中新融創、中植資本、首拓融盛;控股或參股4家財富管理公司,分別為恆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

簡而言之,通過經年努力,中植系已經手握信託、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期貨等牌照,在「牌照優勢」的光環下管理資產總規模一度超過萬億。

不過,中融信託始終是「中植系」最核心的資本運作平台。2021年,中融信託實現營業收58.58億元,同比增長6.51%;實現凈利潤14.87億元,同比增長7.79%。

經緯紡機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融信託存續信託計劃1187個,受託管理資產6387億元,規模同比有所下降。

但是,中融信託的境況實則很難,不斷踩雷壞帳纏身。

經緯紡機表示,因融資環境整體緊張導致流動性問題頻發,中融信託部分相關項目也被迫出現延期情況,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呈現階段性放大的情況,業務經營與投資者關係進一步承壓。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2021年報告期末,中融信託仍有超過14%的資產分布在風險較高的房地產業,金額接近900億元。

圖片來源:經緯紡機2021年年報

重債輕股境遇尷尬 中植系欲再造旗艦公募?

說回公募基金中融基金。如此難得的公募牌照,並且經營多年,為何「中植系」將其拱手讓人?

Wind數據顯示,中融基金最新規模為1142.10億元,位列第45名;非貨幣規模為771.47億元,位列第47名。

值得注意的是,非貨幣規模中主動權益基金占比少之又少。其中,債券型基金資產凈值合計612.5億元,混合型基金資產凈值合計137.42億元,股票型基金資產凈值合計18.08億元。

圖片來源:Wind

重債輕股的局面,讓中融基金近年始終保持在40-50位排名之間,即便在公募基金大跨步發展的情況下,也未有突破。

2020年一季度,中融基金規模為1063.96億元,至2002年一季度的兩年時間中,其規模增長不足百億。同期,以「公募一哥」易方達基金為例,其規模增長超過7000億元。

目前,中融基金的基金經理為25名,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主要以甘傳琦等人為主。

甘傳奇所管基金在2021年年末至2022年前5個月經歷了大幅回撤,但近一個多月的時間中反彈明顯。

作為中融基金相對「明星」的基金經理,甘傳琦雖然捕捉到了市場及行業契機,近兩年、近三年業績較為出色,但規模仍不見起色。

最新資料顯示,甘傳琦在管產品數量高達8隻,其中2020年發行4隻新基金、2021年發行2隻新基金、2022年至今發行2隻新基金。

雖然發行十分頻繁,即便在市場低迷期仍保持新基發行,但是規模始終不見起色。其管理規模最高的產品中融高質量成長A/C的規模也僅為7.45億元,甘傳琦的合計管理規模不足28億元。

對於中融基金而言,頻頻發行新基不如全力打造一隻真正的明星產品。但也或是受困於規模限制,基金經理可操作性空間較小。

同時,由馮琪、柯海東所管理的多隻消費類、醫藥類主題產品,近一年業績較為難看,也讓投資者對於中融基金的權益能力產生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中融基金的經營業績也不容樂觀。

2019年-2021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01億元、3.96億元、4.69億元,分別實現利潤總額4347.55萬元、6707.90萬元、9644.62萬元,但是至2022年一季度末,卻出現了800.23萬元的虧損。

圖片來源:經緯紡織公告

是否正是中融基金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讓中植系產生了「棄車保帥」的想法?

畢竟,2022年年初時中植系旗下基金銷售公司實現了「四合一」,將旗下4家獨立基金銷售公司將整合為北京中植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即中植基金。

並稱,未來將統一對外銷售公募基金類、私募證券類等標準化產品,相關產品轉移過渡期間客戶可以正常申贖產品,後續服務也統一由中植基金提供。

「捨棄」一個千億公募,再去打造另一個公募?未來前景如何,還需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6f15c1a91ed383c8bbb90b5e88691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