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是否真的能對美海軍造成威脅,難道是徒有其表嗎?

2024-10-26     科學知識點秀

隨著中國海軍的快速擴張,尤其是新型航母的接連下水,全球對中國海上力量的關注與討論日益加劇。

面對這一事實問題,美論壇則發表自己的看法:中國航母是否真的能對美國海軍造成威脅?還是說徒有其表?

中國航母項目始於20世紀90年代,最初是以從烏克蘭購入的「瓦良格」號為基礎進行改造,隨後通過自主研發建造了002型(山東艦)、003型(福建艦)航母,儘管中國在短短几十年內從無到有建立起自己的航母艦隊,但在關鍵技術領域,尤其是與美國海軍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

第一方面:動力系統與航母作戰續航力

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均採用常規動力系統,而美國海軍的主力航母,如「尼米茲」級和「福特」級,使用的是核動力系統。

核動力系統使美國航母在全球作戰中具備無限續航能力,可長時間駐留在戰區,維持持久的作戰部署,而中國的常規動力航母雖具備較強的區域作戰能力,但在全球部署和長期作戰中顯然不如美國航母靈活。

福建艦作為中國首艘電磁彈射航母,雖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但仍未配備核動力系統,這意味著中國航母在遠洋作戰中的機動性和持續作戰能力依然有限。

第二方面:電磁彈射與艦載機運作效率

福建艦配備先進的電磁彈射系統,這是中國航母技術上的一大亮點,也是與美軍現役最新的福特級航母相同的技術。

電磁彈射系統相較傳統蒸汽彈射,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彈射各種類型的飛機,包括無人機和重型戰鬥機,提高航母的艦載機起飛效率和作戰能力。相比之下,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依然使用傳統蒸汽彈射,雖穩定性和可靠性較好,但起飛效率低於電磁彈射。

儘管,中國在彈射技術上取得進展,其艦載機的數量、類型和運作效率仍遠不及美國。

中國航母目前主要搭載殲-15戰鬥機,這是一種基於蘇聯時期設計的艦載機,相對美國的F/A-18E/F「超級大黃蜂」和F-35C隱形戰機,性能上有所不及。尤其是F-35C的隱形能力和信息化作戰能力,使美軍在空戰中的優勢更加明顯。

雖然中國已開始研發更先進的艦載機(如FC-31隱形戰機的艦載版),但在短期內,這些新型飛機的數量和作戰效能仍難以趕超美軍。

除了技術因素外,中國航母在實際作戰能力上與美國海軍存在顯著差異。雖然,中國航母項目迅速發展,但其在實戰經驗、配套體系和全球部署能力等方面與美軍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擁有數十年的實戰經驗,從越戰、海灣戰爭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參與了幾乎所有的重大軍事行動。

美軍的航母不僅是一個單獨的作戰平台,它依託於完整的航母戰鬥群系統,包括護航的驅逐艦、巡洋艦、潛艇和後勤支援艦艇。這一體系能夠為航母提供多層次的防空、反潛、電子戰和後勤保障,確保其在敵對環境中的安全和作戰效能。

相比之下中國的航母項目起步較晚,至今為止還沒有參加過真正的大規模實戰。

中國海軍雖通過一系列演習逐步積累了經驗,但實戰中的複雜性和不可預見性遠非演習能夠完全模擬。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航母戰鬥群體系尚不完善,雖然也有驅逐艦和護衛艦等護航艦艇,但在反潛作戰、電子戰和後勤補給等關鍵領域,仍無法與美軍相提並論。

此外中國航母的作戰指揮和協同作戰能力也尚待進一步磨鍊,這在大規模海戰中將成為一個潛在的弱點。

另外美國海軍以其全球航母部署能力而聞名,每一艘核動力航母都可長時間部署在遠離本土的全球海域,隨時應對任何突發的軍事衝突。美國通過其全球化的軍事基地網絡,能夠為航母提供快速的支援和補給。

因此,美國航母具備在全球範圍內投射力量的能力,無論是大西洋、太平洋,還是印度洋,都可在最短時間內抵達衝突區域。

反觀中國的航母,其主要的作戰區域仍局限於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近海。

雖然近年來中國海軍逐步加強在南海、東海和印度洋等區域的存在,但其遠洋投送能力仍受到諸多限制。中國目前的海外軍事基地數量有限,且大多距離作戰區域較遠。

儘管中國已在吉布地建立首個海外軍事基地,但相比美國全球遍布的軍事網絡,中國的航母在遠離本土時很難獲得足夠的後勤支持,此外考慮到目前中國的航母數量較少,面對美軍多艘航母同時部署的情況下,中國航母的威懾力依然有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35d3632139cd8f02fd6ae72f29ef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