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三個燒腦哲學悖論背後的道理

2019-10-13   用戶108155098481

【1】自知無知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

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悖論,展現了自我參照的表述(self-referential statement)的複雜性。而這也是西方哲學先賢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你得問你以為你知道的一切。越是問東問西問長問短打破砂鍋問到底,越會發現身邊正有一大波悖論呼嘯而過。

解讀一:以「一」概全,「一即一切」的道理。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萬物(一切)的初始,從自然數值角度「一」是最小值。「一」生萬物,「一」創造了一切即代表一切,從數理淵源角度「一」是最大數。

「一」代表一切。「我只知道一件事」說明我無所不知;

「一」是最小值。「我一無所知」說明我什麼都不知道。

當你認為自己無所不知時,其實你一無所知;當你明白了一件事時,其實你就知道了一切。

解讀二:「極大即小」物極必反的道理。

假如我真的「一無所知」,那麼我就看不清自己;假如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那麼我就不是真的「一無所知」。

如果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就會謙虛學習,別人看上去我真的「一無所知」;如果我真的「一無所知」卻看不清自己,覺得自己很博學多知不去學習,別人看上去我並非「一無所知」。

所以,真的「一無所知」的人反而顯得很「博學」,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卻顯得更「一無所知」。

因此,當事物發展到極限時就會表現出相反的象。

【2】飛矢不動

概述:一根箭是不可能移動的。飛行過程中的任何瞬間,它都有一個暫時的位置,由此可知一枝動的箭是所有不動的集合。

芝諾又一著名悖論,他認為時間的單位是瞬間。事實上,運動不會發生在任何特定時刻,並不意味著運動不會發生。戰國時期的詭辯學代表人物惠施也曾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飛矢不動」實際上暗示了量子力學的觀點。以狹義相對論為背景,物體在靜止與運動時是不同的。根據相對論,對於以不同速度移動的物體,觀察者會產生不同感受,對周圍的世界也會持有不同看法。

解讀一:時間與空間的相對運動性原理。

若以「時間」為參考,箭在「飛行」過程中任何瞬間都是靜止的。飛行過程是時間的流動。

若以「空間」為參考,箭在空間中的位置隨飛行過程時刻發生變化,飛行過程是箭在空間中的移動。

因此,運動現象既可以用時間流動描述,也可以用空間移動描述,這兩種描述結果完全等同。

所以,宇宙中物體運動和力的本質可能只是時間流動的錯覺。或者,時間流動才是宇宙原動力。

【3】托里拆利小號


概述:體積有限的物體,表面積卻可以無限。

17世紀的幾何悖論。義大利數學家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將y=1/x中x≥1的部分繞著x軸旋轉了一圈,得到了上面的小號狀圖形(註:上圖只顯示了一部分圖形)。然後他得出:這個小號的表面積無窮大,可體積卻是 π。

解讀一:無限不等於無窮大。

比如,在y=1/x中,當x值取3,y值等於1/3(0.3333333......)。0.333333......是無限循環小數,但它的值並非無窮大。

如果一個有限體積的物體,它的表面積大小是一個無限循環數值。在數值描述上它的表面積看似無窮大,而實際上它的表面積是一個有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