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同步啟動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修訂工作。8月27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材已於近期完成全部編審程序,將於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使用,三年內覆蓋所有年級。
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介紹,教材修訂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為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撐。
教材修訂加強整體設計,系統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要求,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習內容,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相關重大主題的學習,選材更加豐富,編排更加科學,育人導向更加鮮明。
此次教材修訂在主編負責制基礎上,分科組建教材編委會,加強對修訂工作的統籌協調和把關。在編委會統籌下,各學段各冊次修訂組具體負責教材修訂工作。三科統編教材編委會和修訂組成員共200餘人,包括來自高校、研究機構、教研部門、中小學校的思政專家、學科專家、課程專家、教研員和教師等。
教材修訂過程中,教育部組織18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550多所學校、2000多名教師、10萬多名學生開展試教試用,組織500名中小學骨幹教師和教研員進行精細審讀,全面檢驗教材的適宜性。
國家教材委員會相關專家委員會對修訂後的教材進行嚴格的初審、複審和多輪覆核,通過後報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核,全面把好政治關、科學關和適宜關。
為做好教材使用工作,教育部近期已開展骨幹教研員國家級示範培訓,各地8月底前完成授課教師全員培訓。同時,將持續開展教材使用監測,及時了解教材使用情況,充分聽取社會意見,不斷提高教材質量。
新教材有哪些變化?一起來看——
記者從教育部獲悉,這次教材修訂,首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系統有機融入,使之成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教材修訂堅持一體化設計,結合各學科特點,細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的總體思路和具體安排,增強系統性、針對性和生動性。
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修訂,在保持教材總體容量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優化,進一步精選典型文本和學習素材,突出中華文化立場,彰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發揚革命傳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是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內容。道德與法治教材新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單元,講述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同時通過思想闡釋、名言警句、經典故事等形式有機融入相關學習內容。語文教材有序安排古代漢語知識和文化常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選文題材多樣、體裁豐富,從《詩經》、諸子散文、漢魏古詩,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均有涉及,另外也有反映傳統文化的現代文,全套教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文共353篇。歷史教材注重反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充實我國古代思想文化成就和科技成果內容,彰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二是進一步發揮革命傳統育人作用。道德與法治教材專設黨史學習內容和「英雄模範好榜樣」單元,並結合相關主題,豐富講述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語文教材增加了紅色經典篇目,在現有《為人民服務》、《八角樓上》、《難忘的潑水節》、《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董存瑞捨身炸暗堡》、《誰是最可愛的人》、《黃繼光》、《我的戰友邱少雲》、《王二小》等革命文化選文基礎上,新選入《雷鋒日記二則》、《井岡翠竹》、《山地回憶》、《我是青年》等課文,全套教材反映革命文化的選文達到91篇。歷史教材系統講述黨史和新中國史,進一步突出反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並新設「學史崇德」欄目介紹革命英雄事跡。
三是增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習內容。道德與法治教材突出新時代教育主題,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的學習,激勵廣大學生牢記使命、學以報國。語文教材增選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篇目,組織作家實地採風創作反映黃文秀事跡的《青春之光》,用新時代「青春之歌」激勵廣大學生。選入反映新時代航天員、戍邊英雄、科學家、教育家、一線勞動者事跡和精神的篇目,如《航天員寫給孩子的信》、《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蛟龍」探海》、《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天上有顆「南仁東星」》、《中國有能力解決好吃飯問題》、《絢麗的「彩虹」》等,全套教材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選文共計54篇。歷史教材加強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呈現新時代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激勵學生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此外,本次修訂加強整體設計,採取系統融入、重點強化等方式,進一步推進國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相關重大主題教育內容進教材。教材還通過增選篇目、設置專題等方式,加強勞動教育、國防教育、科學家精神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等。
記者了解到,三科統編教材在修訂中也積極回應了社會關注的問題。
例如,語文教材修訂過程中,注重加強幼小銜接,調整一年級上冊教材內容設計,降低了教材難度。具體表現為:
精減教材整體容量。一年級上冊的課文從14篇減少到10篇,識字課從10課縮減至8課,識字量從300字調整至280字。
延長拼音學習時間。將一個「閱讀單元」調整為「拼音單元」,「拼音單元」數量由原來的2個增加到3個;將難度較大的拼音課「i u ü y w」拆分為「i u ü」和「y w」2課。通過調整,拼音教學時間比原來增加1—2周,減緩起始階段的學習坡度,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拼音學習內容。
優化識字寫字編排。科學安排識字寫字序列,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原則,優先學習字形簡單、構詞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漢字,例如,先教授字形簡單的獨體字「口、十」,再教授相對複雜的合體字「葉」,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漢字基礎知識,提升識字能力。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 林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