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為什麼設立貴州省?如果沒有貴州省,古代大西南會怎樣?

2019-10-15   鄉土

貴州在明代以前,其區域分屬湖廣、四川、雲南三個行省管轄。今天我們提個假設,如果明朝初未將這片區域單獨設立一個省的建制,而是一直分屬三省,那麼這片區域將會出現什麼情況,整個大西南又將會是什麼樣?

【秦代在今貴州郡縣形勢圖】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這片區域的政治。這片區域西北地區一直處於彝族土司的管轄範圍,北部則處在播州土司的管轄,東部則是思州土司的領地,南部處於八番順元宣慰司管控。總體上來看,這一片區域都處在當地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中。如果中央政權處於強勢時期,則會在這裡設置經制州派流官來治理,少數民族政權的實際管控範圍則縮小,例如唐朝,只是西北部地區設置了少量的羈縻州,大片區域則處在當地豪族的統治之下。如果中央政權處於弱勢,則土司政權會擴大,例如宋朝,烏江北部設置了經制州,而整個烏江南部都處在土司政權的管轄之下。

【漢代在今貴州郡縣形勢圖】

而如果,大明朝未將這一片區域單獨設置為一個行省,那麼這一片區域就一直屬於鄰邊幾個省份最為邊遠艱苦的地區。朝廷則對這裡鞭長莫及,就會導致少數民族土司政權一直長期存在,「改土歸流」的時間將會被推遲,明朝就不會完成播州和思州的「改土歸流」。而水西宣慰司也不會在清初就被「改土歸流」,至少「改土歸流」的時間要推遲百年以上。

【隋代在貴州郡縣劃置圖】

其次來看看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情況。上面說到了,這一片區域一直分屬周邊省份管轄,這些省份又一直將其視為遙遠的邊疆地區,任由大小土司世襲統治。而又因為這一區域地理條件限制,山高坡陡,交通不暢,土地貧瘠,與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繫程度不高,很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沒有得到傳播運用。據 《舊唐書·南蠻傳》 載:州城無固定治所,因部落而置;農業生產刀耕火種,不知施肥,歲歲易土而耕。這就看出,除了東部地區的思州因靠近中原,生產力基本上與中原相差不大以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唐代在今貴州州縣定點圖】

而如果,大明朝沒有建立貴州省,或者說對此區域的戰略地位認識不夠,那就不會有大量「調北填南」的移民到此屯墾,也不會有幾十萬的軍隊到此「軍屯」。這樣一來,就沒有大量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被帶到此地,也不會有後期繁榮的商業貿易往來。那麼這片區域將會一直處於三省的邊遠地區,不會得到開發,鮮有商人到此,讓此區域的發展延遲幾百年。

【宋代在今貴州劃置定點圖】

而這片區域從軍事戰略地位上來講,處於西南腹地的貴州,東接湖廣,西控川滇。實際上從秦漢開始,就已經注意到貴州的軍事戰略地位,派唐蒙出使夜郎,也就是這個原因。因此,從秦漢以來,歷朝歷代都沒少注意這一片區域的軍事戰略意義。主要是,沒有這一片區域的安定,也就無法控制川滇。而這一區域又長期處在地方土司政權控制之下,中央政權無法更深入的管控此地,導致這地方長期處於土司政權之間為了爭奪地盤相互大打出手的境地。沒有這一區域的安定,也就無法讓此地成為「拱衛」川滇的根據地,就不會有美麗富饒的大雲南。

【元代在今貴州劃置定點圖】

朱元璋對此就看得比較透徹,當初為了消滅掉盤踞在雲南的元蒙餘部,在派付友德前往征討時,就意味深長的告誡傅友德說:「要奪得雲南,必須重視貴州」,「貴州每一梗阻,致使滇南中斷」,「雖有雲南,亦難守也」。所以在掃除了此地區元蒙餘部軍事威脅以後,朱元璋便將幾十萬大軍就地留守開墾,此後又將人口稠密的江南一帶老百姓調往雲貴開荒種地,讓此區域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為貴州的建省打下堅實基礎。

【明代貴州布政使司行政區劃】

實際上,貴州的建省序幕的拉開,從元初就已經有了一定的雛形。元帝國為了滅掉南宋,並不是從北往南的直接推進,而是看準了這地處三省之交的戰略要地,並以此為通道,成功地完成了對南宋王朝的迂迴包抄。元朝開國之後,又在貴州境內大量屯兵,興修驛道連接三省, 藉以控制思州、黔中及播州等地。從元朝開始,貴州的這片區域就一躍而為三省交界地的政治、軍事中心,有了成為一個行省的建制的雛形。

【清代後期貴州行政區劃圖】

而到了明朝,貴州這一軍事戰略地位更加得到凸顯,從朱元璋一朝的開發,就為朱棣建立貴州省打下了基礎。實際上朱元璋也早就想過建立貴州省,但因為時機未成熟,沒有付諸行動。到了朱棣一朝,因為思州土司內部分裂,天天為了爭奪土地和礦產戰火連天,朱棣便以此為契機,一併把思州土司給鎮壓了改土歸流,隨即將黔中、黔西、黔南一帶整合建立貴州行省,思州的改土歸流就成了貴州建省的直接性原因。

【1935年貴州行政區劃圖】

但是當初貴州的建省,並非是從經濟上考慮,更多的是從軍事戰略和政治上考慮,因此,在設立貴州行省以後,剛開始並沒有設立管理民政的機構,而是軍事機構。從經濟上,除了派大量軍隊和民墾隊開荒種地以外,每年此地欠缺的經費,均由周邊省份「接濟」,以維持貴州的軍事戰略地位。到了清初,貴州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但經費開支本地無法解決,長期靠周邊省份的「接濟」也不是辦法,因此便將特別富裕的遵義軍民府劃入貴州,讓貴州的經費開支能夠達到「自收自支」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