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社·生態關注】看看北約的「碳足跡」,就知道西方的氣候承諾有多扯

2023-11-25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透視社·生態關注】看看北約的「碳足跡」,就知道西方的氣候承諾有多扯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發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強調,要想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即在本世紀內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或者更理想的1.5攝氏度以內,全球碳排放量到2030年時必須下降28%-42%。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網截圖。圖源:央視新聞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即將召開之際,當地時間11月20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本年度重磅環境報告——《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打破紀錄——氣溫創下新高,世界未能達到減排目標》。從這份報告的名稱,就可以看出當前全球溫度控制和減排任務的進度似乎並不是很順利。

報告警告,截至10月初,今年已有86天的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攝氏度以上。9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8攝氏度。這一現象給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全球升溫幅度控制目標帶來了巨大挑戰。

此份報告主要強調了目前氣候變化問題的嚴峻情況,同時呼籲世界各國都能採取相應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COP28也將對《巴黎協定》的實施情況進行首次全球盤點,並為各國應在2025年提交的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文件提供必要信息。

呼籲多少次也打動不了西方國家

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可能性,取決於未來十年各國能否「不懈地加強」減排措施,並縮小排放差距。但現實是,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領導人依然沒有認識到氣候挑戰的嚴峻性。雖然他們在講話中承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但大多追求短期國家利益,只是輕飄飄地作出「凈零排放」的遠期承諾,卻沒有在當下採取明確行動,全球碳排放量每年都沒有減少。

報告預計,如果在減排方面沒有任何變化,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比工業化前水平上升2.5-2.9攝氏度。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網截圖。圖源:央視新聞

報告呼籲「擁有更大排放能力和減排責任」的國家採取更迅速有力的行動,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但類似的呼籲已不知發出過多少,卻迄今沒能打動「擁有更大排放能力和減排責任」的西方國家。

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期間,西方國家就曾承諾在2020年之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用於幫助「減緩」以及「適應」氣候變化。

這一數額相對於發展中國家所需的數萬億資金而言顯得微不足道,與富國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為支持本國經濟而提供的巨額財政及資金支持相比也不算什麼。可十幾年過去了,這一承諾從未被完全兌現。

自2013年以來,流向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融資每年平均僅670億美元。而且這一數字嚴重誇大了來自已開發國家政府的實際資金流量,其餘資金源自包括開發銀行在內的多邊機構和私人融資,但富國政府卻想方設法把調動這部分資金的功勞歸於自己。與區區這點錢相比,從2017年到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補貼估計每年高達5550億美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此前發布的《2023年適應差距報告》警告,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嚴重,但由於氣候援助遠未到位,各國增強氣候適應能力的進展正在全面放緩。

事實上,無論西方國家能否兌現已經做出的承諾,它們承諾的援助規模都遠遠比不上它們對氣候造成的破壞程度。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多家國際環境研究機構發布的一份報告,到2030年,各國計劃中的化石燃料生產量,與全球溫控目標所必需的生產量要求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目前的預計產量比控制全球變暖幅度在2攝氏度以內的產量限制高出69%,比控制全球變暖幅度在1.5攝氏度以內的產量限制更是高出約110%。

這份報告預測,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將在本十年達到頂峰,其中全球煤炭產量增加將持續到2030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加將至少持續到2050年。

「沒有誰可以從反氣候行動中倖免」

這其中,最大的麻煩恰恰來自對氣候危機負有更大責任的西方國家。

除了挑起烏克蘭危機後在能源政策上大開倒車,西方長期奉行的窮兵黷武政策及其豢養的「戰爭巨獸」,也狠狠嘲弄了西方自己所做的「減排承諾」。

荷蘭「跨國研究所」等歐洲智庫上月聯合發布研究報告,詳盡深入地揭示了北約的龐大「碳足跡」對全球氣候造成的可怕影響,深入分析了軍費開支對氣候的影響,以及如果把這些錢花在其他地方,可以資助多少氣候承諾。

這份題為《氣候交火:北約占國內生產總值2%的軍費開支如何加速氣候崩潰》的報告指出,「軍事碳足跡」帶來了全球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的5.5%,對氣候危機負有最大責任的西方國家不僅未能兌現援助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承諾,反而在通過不斷增加軍費開支大大增加軍事行動碳排放。

報告顯示,目前全球軍費開支已達創紀錄的2.24萬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擁有31個成員國的北約。

由於北約要求其所有成員國將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至少2%用于軍費,預計未來數年這些國家的軍費預算還將大幅增加。

報告給出的一系列數據令人觸目驚心:北約平均每年的軍事行動碳排放為2.0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高於許多國家每年的碳排放總量。如果將北約視為一個國家,它將成為世界上第40大碳污染國。

從2021年到2023年,北約的軍事行動碳排放從1.9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到2.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兩年內增加3000萬噸,相當於在道路上增加800多萬輛汽車。

從2021年到2023年,軍費達標的北約成員國從6個增加到11個,北約總體軍費開支也增加到1.26萬億美元。相比之下,如果有了這1.26萬億美元,《巴黎協定》的氣候融資承諾(每年1000億美元)就能得到12年的資金支持。這些錢能滿足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一年所需的外部氣候融資(1萬億美元)。這些錢還可以支付非洲國家四年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費用(每年約2800億美元),或中低收入國家三年適應氣候變化的費用(每年約3400億美元)。

如果所有31個北約成員國的軍費開支全部達標,到2028年北約將額外支出約2.57萬億美元軍費,這足以支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的中低收入國家7年的氣候適應成本。

對於歐洲的北約成員國來說,為實現軍費在GDP中占比2%的目標,它們需要額外支出1萬億歐元,這恰恰相當於它們自己制定的旨在到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歐盟綠色協議」所需資金。

報告特別指出,北約軍事目標的主要受益者就是軍工行業。該行業在收入、利潤和股價齊齊飆升的同時,還在不斷加大對北約以外國家的武器出口。這些武器目前流向40個最易受氣候影響國家中的39個,其中17個國家已經陷入武裝衝突,26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得分長期偏低。

報告警告,北約的所作所為在助長衝突的同時加速了氣候惡化,並引發新的軍備競賽,從而又將進一步增加碳排放,導致更多氣候行動資金被挪用,並轉移世界對「氣候崩潰」這一人類有史以來最大安全危機的注意力。

「最終,沒有誰可以從這一反氣候行動中倖免,包括西方的軍隊和軍火商。」

(透視社綜合央視新聞、參考消息、第一財經報道)

編輯:李煦、廖明娟(實習)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928c15b0ea49fdc9ca5f9e2f34cae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