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鬼李賀的一句千古名句,唐朝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2023-01-16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詩鬼李賀的一句千古名句,唐朝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長圓。」

無人不感嘆此句詩不僅相對工整,更有意境在深處,多少人以此句為佳作,但大多數人並不知曉上下兩句並非出自一人。

上半句天若情天亦老來自唐朝的才子李賀,下半句月如無恨月長圓出自宋朝詩人石延年。

整整200年的時光過後,兩位時代才子隔空相作,才讓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傳奇上聯有了意境,工整同樣對等的下半句。

試想李賀這半句該有多麼的精才絕艷,才能在唐朝這個才子輩出的時代,無一人能夠對出令人嘆服的下半句,一直到了宋朝,石延年給出了最佳答案。

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朝可謂是才子輩出時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誕生於這個時代,他們作品流傳千年,引無數後人拜讀。

李白將古代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以豪情壯志看「飛流直下3000尺」,現實主義文學的杜甫以露骨的文筆批判當朝權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後人領略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極致,又被「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文筆所折服。

令人感慨的是,這半句極富意境的名句卻並非出自上述二位詩人,而是來自唐朝詩鬼李賀。在李賀作出這半句詩之後,他耗盡思緒卻無法想到與之相對的下半句,只能以人間正道為滄桑匆匆結尾。

李賀作出令人嘆為觀止的半句詩時,正是他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不順之時。

李賀自視極高,他十分重視祖上曾是皇宗貴族的出身,常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多次提到皇室後嗣的身份,這就讓他從一開始便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一人。

此外,李賀自小便十分優秀,幼年便可作詩朗誦,從小便是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在鮮花和掌聲當中成長起來的李賀,更是堅信自己可以在官場上有一番作為,這番執著支撐著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當中不斷掙扎。

可蚍蜉之力如何撼動大樹?在仕途當中,他接二連三地遭受挫敗,最終望著蒼穹發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嘆。

上蒼有了感情也會變老,指出自然規律是無情的,不會因為一個人或一件事而發生任何改變。

有感而發的李賀做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絕唱詩句,既是為了他求而不得的試圖人生打抱不平,也用這句詩詞概括了自己此生的主基調。

26歲就撒手人寰的李賀沒能寫出同樣令人驚才絕艷的下半句。

他用年輕的生命和四溢的才華驚艷了唐朝這個時代,然後為後人留下一道題:到底怎樣做才能配得上「天若有情天亦老」?

石延年:時隔百年之後給出最佳答案

時隔200年之後,在同樣才子輩出的宋朝,詩詞朗誦重新成為時代的熱潮。

李賀的這半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眼重現在眾人的面前,此時已經過去百年之久,無數才子試圖做出與天若有情天亦老同樣意境同樣工整的詩句,可無一給出最佳答案。

一直到宋朝的石延年看到此句詩時,給出了「月若無情月長圓」的下半聯。

上半聯天若有情天亦老,感嘆世界自然規律無情,下半聯「月若有情月常圓」來佐證自然規律的無情。

兩半聯不管是在用詞還是在句式上都頗有高度,來回咀嚼便會感到其中的意境。

石延年所對的月若無情月長圓,不管是在意境還是在句式上都完美地與上半句聯合在一起。兩位絕代詩人橫跨200年的時空相作上下兩聯絕唱,這不禁讓人感到遺憾,試想二位若有機會見面,必然有相識恨晚的惜才之情。

這份事情倘若能夠實現,也必然會是這般情景,石延年同李賀一樣,在自己的47年人生當中,一直追逐仕途上的進取。

可是,命運卻總是愛同他開巨大的玩笑,在石延年榜上有名之時,卻有人突然上告朝廷此次考試當中有作弊現象。

因為此事,朝廷下發詔令要求重新考試,而當時已經拿到官服甚至已經宴請同僚的石延年同人在一起喝酒,眾人對趕來的官兵呆若木雞。

有人聽聞朝廷頒布的詔令之後,直接痛哭流涕,相比起旁人的痛哭流涕,石延年非常淡然,只做一詩慰藉自身。

石延年同李賀相比勝過前者的原因在於,他的才華得到了上位者的認可,宋朝的皇帝愛才更惜才,他看中石岩年的才華,甚至還多次勸阻他少飲酒。

可是這位愛酒如命的才子,絕不肯為仕途放棄自己的愛好。

李延年與李賀:受現實阻攔的「知己」

他嗜酒如命,創造出了許多花樣的喝酒方式,有時將自己深埋於稻草之中,只露出一個頭暢飲,也有時與友人上下跳鬧,稱其為鶴飲。

不管自己喝酒時的模樣在他人眼中如何的荒唐,但在自己眼中卻別有一番風味。

正是因為自己的這一癖好,在47歲的時候,石延年便離開了人世。

石延年離開人世以後,好友無不悲嘆他的離去。這樣一個才情四溢的大詩人,一生都活得十分坦蕩。

他為友人作詩,同友人喝酒,卻從不為世俗所羈絆,其中所有的豪情有幾人能與之匹敵。

即便是當朝的皇帝也為他的離去而憂傷,這世間不只是少了一個才情四溢的詩人,更少了一位能力極佳的官員。

倘若能夠選擇,石延年會為這些人的所想而選擇留下嗎?他不會,這樣一個施施然的詩人如何會在意他人的眼光。

對於石延年這位生性豪放的詩人而言,倘若能夠與李賀這位前輩見面,那必然是一件美事。二人相坐一起在籌光交錯當中,縱情於詩詞歌賦當中。

這二人必然能產生惺惺相惜之情,可惜是時間與空間將二人相隔在200年的時光前後,後人只能在體驗這兩句絕妙的詩詞中,為二人感到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55e23bbda6e4ac835756f12258c95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