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河南省疾控中心12月份健康風險提示

2023-12-04     河南都市頻道

原標題:重要!河南省疾控中心12月份健康風險提示

冬春季是新冠、流感、諾如病毒腸炎等傳染病以及肺炎支原體感染等疾病高發季節,可能面臨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局面。河南省疾控中心專家在此提醒廣大居民本月重點關注流行性感冒肺炎支原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諾如病毒腸炎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重點提示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突起畏寒、高熱、頭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也可經口腔、鼻腔、眼睛等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在人群密集或通風不良的密閉環境內,也可能通過氣溶膠的形式傳播。流感大多為自限性,但嬰幼兒、老年人等抵抗力較低的人群,以及患有其他基礎疾病的人群容易加重發展成重症病例。流行性感冒傳染性強,易在學校、幼托和養老機構引起暴發疫情。

防護措施:

1.接種流感疫苗。防控流感的一個有效措施就是接種流感疫苗,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3-2024)》,優先推薦以下重點和高風險人群及時接種:醫務人員,包括臨床救治人員、公共衛生人員、衛生檢疫人員等;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罹患一種或多種慢性病人群;養老機構、長期護理機構、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場所脆弱人群及員工;孕婦;6~59月齡兒童;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托幼機構、中小學校、監管場所等重點場所人群。建議所有≥6月齡且無接種禁忌的人都應接種流感疫苗。

2.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戴口罩,勤洗手,儘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出現流感症狀後,咳嗽、打噴嚏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後洗手;儘量避免接觸眼睛、鼻或口。家庭成員出現流感患者時,要儘量避免近距離接觸,尤其是家中有老人與慢性病患者時。

3.重點場所防控。托幼機構、學校、家庭、醫院、工廠、養老院等集體單位容易出現聚集性疫情。應加強這些重點場所的日常通風、清潔、消毒工作,一旦出現疫情及時處置上報。

2、肺炎支原體感染

肺炎支原體是介於病毒和細菌之間的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病原體,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咽痛、頭痛等。支原體肺炎和流感都有發熱、咳嗽等症狀,但支原體肺炎病程進展較慢,劇烈刺激性乾咳較重。肺炎支原體感染具有自限性,成年人症狀較輕,兒童更易感染。當兒童出現咳嗽、發熱等症狀時,家長要儘快帶孩子前往醫院就診,查明病因並及時接受治療。

防護措施:

1.要培養兒童健康的作息和飲食習慣,進行適度的戶外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

2.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多通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掩住口鼻,儘量不要用手觸摸口、鼻、眼等部位。

3.換季期間氣溫變化大,需及時增添衣物,注意保暖。

4.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在人員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時要戴好口罩。

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目前全國新冠疫情形勢總體平穩,但冬季我國新冠疫情仍存在反彈的風險。老人、兒童、基礎性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要注意日常防護,做好健康監測。

防護措施:

1.積極接種疫苗。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18~59歲患有較嚴重基礎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風險人群以及已完成基礎免疫或已感染新冠病毒人群要積極接種疫苗,進一步強化自身免疫能力。

2.注意個人防護。居民日常出行,應堅持佩戴口罩,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離。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勤洗手,常通風,注意休息,注重營養,增強體質。

3.合理用藥,按需就診。居民感染後,要根據自身症狀嚴重程度採取相應治療措施,落實居家自我照護,減少與同住人接觸,按照相關指南合理使用對症治療藥物,做好健康監測,如病情加重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4、諾如病毒腸炎

諾如病毒是一種急性胃腸炎病毒,可通過污染的水、食物傳播,也可經氣溶膠吸入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牡蠣等貝類海產品和生食的蔬果類是引起暴發的常見食品。諾如病毒腸炎的發病高峰為11月至次年3月,臨床症狀以反覆腹瀉、嘔吐、腹痛為主,兒童和老人症狀嚴重時要儘快就診,謹防脫水。諾如病毒傳染性強,即使是已經痊癒的患者,也能把病毒感染給其他人,易在幼兒園、幼托機構、學校、賓館等集體場所暴發。

防護措施:

1.關注飲食衛生。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飯前便後、加工食物前;不喝生水;不吃未燒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經消毒的奶,牡蠣等貝類海產品應深度加工後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應認真清洗,不吃不幹凈的水果和蔬菜;加強室內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2.注意規範化處理。不接觸病人、病人嘔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環境。被患者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環境或物體表面,應由經過培訓的人員用含氯消毒劑或其他有效消毒劑清洗消毒。在處理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和消毒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佩戴口罩以及橡膠或一次性手套,並在清洗後認真清潔和消毒雙手。

5、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12月和1月為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高峰期,主要發生在家庭和飲食服務單位,多因煤爐、炭火使用不當和燃料取暖引起,使用小型油、汽發電機的車庫、地下室以及密閉的空調汽車內也是高危場所。

一氧化碳中毒是由於煤、木炭等燃燒不充分產生的一氧化碳聚積,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失去攜氧能力,造成人體組織嚴重缺氧,從而引發中毒,臨床症狀主要與機體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濃度有關。輕度及中度中毒後迅速脫離中毒環境並及時搶救,一般無後遺症狀;重度中毒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嚴重後遺症。

防護措施:

1.注意採暖安全。寒冷季節如有條件儘量選擇集中供暖。家中使用燃氣、煤氣灶具或小型油、汽發電機時,應保持良好的通風狀態,最好安裝一氧化碳探測器,並定期檢查維護。

2.外出就餐時避免在密封空間內吃燒炭火鍋或者燒烤。

3.採取規範化處理。一旦發生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應立即開窗通風,同時迅速將中毒者轉移至空氣新鮮且通風良好處。儘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儘早進行高壓氧艙治療;對於出現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應立即給予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

來源:河南疾控

編輯:崔一丹

主編:韓曉丹

主管:馬曉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4ed82c0b7b02201334ceb8771f4b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