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間真情多,但常常只發生於青少年時期。真情沒有變,人也沒有錯,只是因為來晚了、來遲了,飯點都過了。
我們每個人的認知系統,和內心豐盈程度、完善程度都是有過程的。人之初、如白紙,所以愛上什麼都不為過。後來等心智成熟,理清了重要的,算清了需要的,這時候再放棄什麼也都不為錯。
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只適合小孩子,世界萬物的本質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不是除了黑就是白,除了對就是錯,除了好就是壞。
在黑白的中間還有灰,這個灰,才是常態。於是我們只能說,凡事都有兩面性。
3歲的時候吃個漢堡,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18歲時愛上一個姑娘,覺得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換句話說,漢堡可以幸福一個3歲孩子的童年,姑娘可以驚艷一個18歲男孩的青春,但如果拿40歲的認知重新經歷,都會變得平平無奇。
一句話,這些年通過經歷而豐富的認知,並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除了一個「純粹性」的因素,還有就是你當時的世界,只好像一張A4紙大小。後來見得多了,聽得多了,就連愛情也都變成了一件小事。
因為什麼?
以你這個時候,或者把你這個年齡的世界內容,隨便拎出來一樣,比如孩子的學費、父母的身體、職場的壓力、未來的迷茫、生活的開支等等,都要比愛情極具分量。你沒有資格再去追求愛情,更沒有那個閒心去追求愛情。
愛情終究不是生命的全部,也終究不能填補生活的所有需要。
當然了,還有一種「除非」。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既有錢,又有閒,偶爾還能搞點小藝術、小情調,就非常有可能碰撞出來愛情的火花。或者你對愛情的需求,會在這種環境下被無限放大。
所以啊,你的生活中沒有大事,或者你搞得定那些大事,這時候的愛情,仿佛就變成了唯一的缺憾。
你看,在這種情況下,愛情就會經由人的主觀意識而被放大。
於是你會覺得自己需要愛情,渴望愛情,但如果愛情如願發生,你一定會發現,自己並不能一無所有地去愛對方。比如放棄你的錢,放棄你的閒,這也是下面想講到的,純粹性的喪失。
02
人永遠都是環境的產物,所以成熟的過程,也註定是一個逐漸失去單純、天真的過程。對於任何一個經歷過的生活的中年人來說,動心之前,都習慣了先動腦。
簡單的意思,就是我沒有辦法一無所有地愛你。
更直接了當的說,我會把我個人的利益、保障放在愛情的前面。在我個人利益有保障的前提下,才會去愛你。這樣的愛情,除了喪失了一種純粹性,也還暴露了一種索取心,以自己有限的付出,去換取需要的回報。
比如,我享受你帶給你的激情;我感動你跟我之間的共鳴;我需要你在生活上陪伴我、照顧我。
所以這個年紀的愛情,更好像是一種價值交易。
當然了,人無論到什麼年齡,都會有情感上的需要和渴望,但是當愛情發生的時候,純粹性能有幾分,就不一定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跟生活的牽絆越來越多,對愛情的純粹性,只會減少不會增多。
這就好比什麼?
你18歲的時候找對象,哪怕一無所有,她也願意陪你共同奮鬥,因為你們還有大把的未來,包括她對你們的未來也有幻想。但你到45歲的時候找對象,依舊一無所有,再想讓她陪你起早貪黑、共同奮鬥、白手起家,腦子裡都有罵人的畫面了。
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儘管她愛你,欣賞你,也需要你,但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基礎保障,不能不考慮。
不信的話,你讓她一無所有的愛你試試。
03
什麼是中年人的愛情?列舉生活中最常見的三種。內心寂寞、空虛,渴望一簇絢麗的花火,也就是激情碰撞出來的火花;生活壓力大,對未來迷茫,又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繼而尋求一個能說體己話的人;能力有限,找幫手,也就是生活上的需要。
這三種愛情,背後意味著什麼呢?以個人的需要為首。
其實戀愛也好,夫妻也罷,這些關係的本質都是博弈關係。沒有誰能有十足的把握,付出一定可以有回報,堅持一定有白頭。
即便如此,年輕的時候,我依然敢去賭,大不了一無所有,之後從頭來過。換個角度,年輕的時候,我本來也沒有什麼,無非就是時間成本、感情成本,即使有經濟成本,也不多。畢竟人在年輕的時候,你通過自己創造出來的經濟,也不多。
但是到中年呢?
恐怕都有了一個「賭不起」的心理。就拿你的工作、生活、經濟來說,當下的穩定,很成熟的系統,都是你打拚了大半輩子經營來的,獲得來的。
有10塊錢的時候,敢花敢賭,大不了最後就是這10塊錢打水漂,再加上自己還年輕,能賺回來的不止一個10塊。等你到40歲的時候,能力接近上限,機遇接近上限,當下所有的大機率就是你以後所有的。
所以,你敢拿自己的所有去愛一個人,去賭一份感情嗎?看到這裡,還是想多提一嘴,大家不要覺得現實,也不要覺得遺憾,人世間的事情都是這樣,什麼都有一個點,來晚了就是來晚了,誰都沒有做錯什麼,只是來晚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