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蝌蚪課
作者:六成姑娘
莫扎特曾說過:你們都看到了我的天分,但不看到我的勤懇。正如莫扎特所言,很多人小小年紀就有著出色的成就,旁人們總會為之冠上一個「有天分」的名號,但其實如果沒有那些背後的勤懇與努力,這些天分也遲早會被消耗殆盡。
就像莫扎特一樣,這個世界上有著許多讓家長稱讚、讓孩子羨慕又嫉妒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也有著不同常人的天賦及勤奮,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三個「小莫扎特」,找找這些優秀的孩子們,到底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呢?
1
Elisha(以利沙)
這個紳士又可愛,演奏時總是保持著真摯的小男孩是來自俄羅斯的Elisey Mysin(以利沙·邁辛),他在5歲時候參加了第二季全俄兒童天才「藍鳥」選秀大賽,以《升c小調夜曲》的精彩演奏征服了現場的所有人。
在場的20位大眾評審看了他的表演後紛紛驚呼:「這是上天帶來我們的禮物啊!」不僅如此,擁有鋼琴狂魔之稱的著名鋼琴家丹尼斯·馬祖耶夫,當場向以利沙發出邀請,表示願意請以利沙到他的音樂學校讀書,想親自培養這匹千里馬。
在選秀大賽後,以利沙參加了俄羅斯的新年電視節目、克里姆林宮的音樂會、羅馬舉行的俄羅斯季節音樂節開幕式等等一系列節目,充分展現了他在演奏上的天賦,不僅如此,小小年紀的以利沙還會作曲,5歲的時候就公開表演了自己作曲的兩部戲劇作品《龍捲風》和《普通話》,獲得了許多鋼琴家及觀眾的認可。
其實以利沙的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來了,據他的媽媽說,她懷以利沙的時候,每次播放鋼琴曲,都能感受到肚子裡的寶寶在跟著節奏在動。兩歲時的以利沙還沒開始學琴,只是在旁邊聽姐姐彈琴,他就能記住姐姐彈的每一首曲子,並且能在自己的小玩具鋼琴鍵盤上把它們重複出來。
以利沙對鋼琴的熱愛也是無法阻擋的,除了鋼琴他還喜歡足球、西洋棋、樂高積木,但就算玩著這些,以利沙也會經常在中途停下,然後跑到鋼琴上練琴。曾經有人在採訪中問過以利沙:如果你有一支能賦予任何事物生命的鉛筆,你會畫些什麼呢?他思考了一下,然後回答:「鋼琴。」如果我們對鋼琴有以利沙這般的熱愛,我想練琴也不再是個無聊、枯燥的事情了吧。
2
埃文(Evan)
2011年5月31日出生的埃文,是越南裔美國人。埃文鋼琴之路的開始緣於一個偶然,在他2歲半的時候,他父母給哥哥布蘭登買了一台玩具電子琴,當布蘭登打開玩具的時候,他只是按下了琴鍵,隨便彈了一番。
相反,埃文卻是有順序、有間斷地彈奏了每個琴鍵,並認真地聆聽從玩具里傳來的聲音。然後,他又重頭彈了一遍,但這一次他是一邊彈一邊問他的父親:「What do you call this(你們將這個音叫什麼)?」
埃文對於鋼琴的興趣以及熱愛,也獲得了家人的支持,父母很快給埃文買了一台電鋼琴,還認真的幫埃文找音樂學校,但因為那時候的埃文還很小,許多學校認為埃文還很難坐著認真學習鋼琴,便拒絕了他。
但埃文的父母並沒有放棄,帶著他到俄羅斯演奏家音樂學院,在看著埃文彈了僅僅兩分鐘的鋼琴之後,講師Tuong Van Nguyen 就立即接受了他。她說,從1996年開始她就在訓練孩子彈鋼琴了,但她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像埃文一樣「不可思議」的人才。
到埃文5歲時,他僅僅正規的學了幾個月時間的鋼琴,就可以彈出下面這首曲子!
3
阿爾瑪·多伊徹
今年十五歲的阿爾瑪·多伊徹從小就被稱為音樂神童,她兩歲開始彈鋼琴,三歲開始拉小提琴。四歲時,她在鋼琴上進行即興創作,並且在五歲前寫下了她最初的作品;六歲時,她的第一部鋼琴奏鳴曲誕生了;七歲完成短歌劇《掃夢人》;九歲時,她舉辦了第一場小提琴音樂會;十歲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完整歌劇《灰姑娘》並在維也納完成首演。
從小到大多伊徹一直是個充滿想像力的女孩,她喜歡跳繩,7歲生日那年,有人送給多伊徹一根帶流蘇的跳繩,她就玩起了自己的花樣,她把跳繩的一頭繞過背,勾在手臂上,然後用流暢連貫的動作,將另一頭的流蘇在空中作螺旋式的旋轉。她說:「我喜歡這樣的動作和嗖嗖的聲響,特別是在有風的戶外,伴隨著鳥兒和樹的聲音。它能夠給我創作故事和旋律的靈感。」
因為從小到大,多伊徹都是在家中接受教育,每周五,她會和其他在家受教育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泳、參加芭蕾和體操課,當她玩得非常盡興,玩夠了她會說:「現在我要自己待一會,做夢去了。」也正是這樣自由的環境,父母的支持,以及多伊徹豐富的想像力,才使得她的音樂創作不失童真的同時,還保持著邏輯的縝密。
《灰姑娘》是她10歲那年寫的一部完整歌劇,在原來童話故事的基礎上,她發揮想像力,把灰姑娘變成一位作曲家,王子變作詩人。在舞會上,灰姑娘為王子的詩譜上了曲,唱了出來,由此迷住了王子。後來,王子去找灰姑娘,也不是為了給她穿上水晶鞋,而是想再聽一遍她譜寫的旋律。
「我覺得王子到處去問,誰的腳能穿上這隻鞋,這樣不太合理。」她解釋道,「很多人都有一樣大的腳,但是只有一個人能寫出那樣的旋律。」這故事不僅有著童話的浪漫,還向我們展示了音樂的魅力,想想十歲的我們還在做些什麼就自愧不如。
看了以上三個「小莫扎特」的經歷,真是不得不感嘆,這才是「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如果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多進行音樂的啟蒙,讓孩子接觸音樂、感受音樂,培養孩子的想像力以及對音樂的喜愛,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支持,有可能我們家的孩子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當然,即使沒成為這樣的孩子,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也一定是更樂觀、開朗、向上,並且懂得音樂,熱愛生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