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比買的貴!印度蘇-30MKI國產化工作問題出哪了?

2019-08-19   水井土城

最近,又有關於印度的新聞成了網絡上的熱搜。其主要內容是,印度自己生產的蘇-30MKI比直接進口要高出近一倍,而且本土的生產廠也因訂單生產完畢面臨著被迫關閉的危險。為什麼印度總會出現這種似是而非的問題呢?

蘇-30MKI

我們都知道,一架戰鬥機會由成千上萬個零件組裝而來,不同的零件根據標準使用的材料、工藝各不相同,也就需要不同的廠家通過不同生產流程來打造。如果直接從國外購買,賣家會綜合各種成本計算後給出一個大致的價格,這個價格就是一架飛機的成品價(彈藥、後勤、改進等另算)。但是直接購買成品的價格相當昂貴,利潤是成本價的數倍以上,而且產量和交付時間還要看人家的臉色,受制於人。

為了節省成本,恨過國家在購買大量軍火時會選擇一種折衷的辦法,國內組裝。國內組裝對於基礎工業能力不足的國家來說很有誘惑力。在國內建立組裝廠能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崗位,優先拉動國內經濟,也為研製相同類的國產武器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還可以大大降低直接購買的價格,一舉而多得。不光是印度,中國也曾從俄羅斯引進過蘇-27戰機的生產線,2000年左右中俄簽訂的協議是中國從俄羅斯進口200架飛機的散件以組裝蘇-27的國產化型號殲-11A。(後來讓自己給攪和黃了)

中國接觸國外先進的航空工業也是從組裝開始

建立組裝廠的另一個意義是利用為戰機提供標準的合格的零部件機會,逐步推動本國加工製造業及其上游產業的快速發展。由局部到整體,由簡單到困難,通過逐步地國產化讓本國的航空工業慢慢做大做強。還是當年中國的例子,在最初的200蘇-27的組裝協議中,中國不斷地推動零部件的國產化工作。直到協議中止時,俄羅斯除提供戰機上的雷達、航電和發動機等核心系統外,其他零部件中國已全部完成了國產化,實現了全面替代進口產品的目的。這樣一來,中國在國產化蘇-27的過程中不僅降低了整機成本,而且對國內航空工業的提升相當明顯,後來陸續出現的新型戰機也證明了這一點。印度引進蘇-30MKI時同樣也是這個思路,據說當時精明的印度人不僅引進了蘇-30MKI的生產線,而且還取得了其技術授權,並引進了發動機、雷達、航電等系統國內生產線,能夠為蘇-30MKI適配印度自產的各型武器,相當中國來說優勢明顯。

蘇-27戰機

不過,過於精明的印度人看到了蘇-30MKI的未來,卻看不到印度自身的缺陷。印度人最大的問題除了工業基礎過於薄弱外,還缺乏嚴謹而周密的發展計劃,自身的政治制度導致領導人只重視短期利益,高層對發展方向充滿分歧。要知道,當年的中國空軍也曾有過「造不如買」的思想,極力要求放棄殲10,結果被某位高層拍著桌子臭罵一頓,後來再也沒有半點雜念。而印度則卻正相反,好大喜功、盲目攀比的思想充斥著上層頭腦。一心想要壓過中國同行的心理比任何動機都要強烈,結果造成當中國蘇-30MKK早已成軍服役時,而蘇-30MKI還不斷在雷達、發動機等新技術上磕磕絆絆,等全都整利索了,中國的殲-20出現了。

當印度把蘇-30MKI基本整合完畢時,她出來了

最糟糕的是印度的國產化問題

印度蘇-30MKI的國產化過程同樣不順利。最初印度國防部計劃除部分關鍵性系統配件外,其他諸如螺母、螺栓、螺釘、鉚釘等非必需零配件首先實現國產化,可這時恰恰是印度空軍提出了反對計劃,其理由是懷疑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組裝的蘇-30MKI戰機存在質量隱患,認為印度國內的製造水平達不到要求,威脅印度空軍的自身安全。進過長時間的扯皮,印度國防部不得不放棄曾極力堅持的「國產化」原則,不再要求戰機的零配件都必須在印度生產,改為由俄羅斯提供配件,印度只負責組裝。這樣一來,印度依靠蘇-30MKI來提升國內航空工業水平的希望化為泡影,只能成為一個「組裝型企業」。從本質上說,這和富士康一樣,基本沒什麼高科技附加值,也無法掌握更多的先進生產技術。

從作業流程上來說,汽車組裝和飛機組裝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將成品配件/系統裝配到一起。

這樣一來,雖說蘇-30MKI完成了組裝的「國產化」工作,可實際上,大量的零配件仍從俄羅斯直接進口,而這時由俄國進口零配件的價格可就和進口整機時的價格不同了。我們都知道,汽車配件有「零整比」一說,零整比指具體車型的配件價格之和與整車銷售價格的比值(零整比越高代表零配件的價格越高)。放在飛機上也同樣成立,只進口飛機部分配件的價格肯定要高於進口整機時同樣配件的價格,而且高的還不是一星半點。再加上印度國內工廠管理混亂、組織不利和貪污腐敗,這就造成了國內組裝成本高於國外進口的現象。

印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現哪裡,在2006年5月舉行的國會會議上,印度審計署的一份報告中已經指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生產的蘇-30MKI成本比從俄羅斯進口的高了一倍。可為什麼直到現在印度仍沒有改正這個缺陷呢?這其實和印度的政體有著直接的關係。

印度高層不是沒有明白人

印度一直自詡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各地區領導人都是依靠選票上台執政。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和工業發展上很容易造成,重視短期忽視長期的問題。比如蘇-30MKI的國產化工作,飛機組裝廠可以在當地領導人的任期內迅速建成並投入生產,為自己增加「政績」。但如果是戰機分系統或零部件的國產化工作呢,其整體規模小,基礎投入大、研製周期長、而且還有失敗的風險,就是成功了也未必是自己的功勞,因此乾脆放棄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成了印度人一致的選擇。再加上印度高層缺乏強有力的控制,無法直接指揮和指導下級的工作,久而久之印度發展就逐漸走出了「特色」。於是就出現了這種造比買貴的現象。

其實,印度想降低國產化蘇-30MKI的生產價格也不是沒有辦法,可惜在目前印度國內環境下無法施展(既無高層支持,又無工業基礎)再加上優渥的國際環境可以肆意軍購,這讓印度人很難冷靜地看待自身的弱點和缺陷。現在的消息是,蘇-30MKI的訂單生產完畢後,與其相關的大小400多座工廠如果無法轉產將被迫關閉,印度目前就是否要繼續訂購蘇-30MKI展開了討論。

印度LCA同樣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那印度以後的發展如何呢? 額,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