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需截肢!這種病25至60均是易感人群!別不當回事!

2020-04-07   好藥師健康資訊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樹老根先衰,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人感到腿腳不靈活,稍微多走點路,就像腿上灌滿鉛,發酸發脹,特別是因為工作需要長期站著的人,到了中年可能只要站的時間一長,就會覺得腰酸腿痛。這個時候你該看看你的小腿是否健康了。


「蚯蚓腿」讓他走進鬼門關

患者李大爺有靜脈曲張7-8年了,近日,受不住腿上的筋痛,前來醫院就診,醫生讓李大爺躺下,小心翼翼地脫掉褲子。從小腿內側內側到大腿根部,有一大片區域是紅的,醫生再問了一下,最近李大爺活動很少,疫情防控期間也就家裡待待,5天前也就感覺到小腿一團靜脈曲張的地方有點紅,有點硬。自己弄點熱毛巾敷敷。結果越來越厲害,這紅的區域跟會跑一樣,都跑到大腿根了。現在走路都走不了,很痛。


醫生給予了超聲檢查發現,李大爺的整個大隱靜脈主幹裡面血都不流動了,凝固的血跟下水道堵住一樣,越堵越多,都堵到了股靜脈口子上了。緊急給李大爺安排了床位住進去。醫生跟李大爺的兒子說,李大爺的情況還是有點嚴重的,一方面前靜脈血栓沒有及時處理,引起了炎症,血液里有各種營養成分很適合細菌生長。另一方面。血栓在快速的蔓延,李大爺的大隱靜脈里都是血栓,甚至已經蔓延到深靜脈。深靜脈的血流有可能把軟綿綿的血栓衝到肺動脈里。


醫生給李大爺做了手術,將靜脈曲張徹底治療的同時也將裡面血栓完整的取出來。其實,李大爺年輕的時候就有靜脈曲張,俗稱「蚯蚓腿」,已經30多年了,不痛不癢,沒上心,沒想到這次到了鬼門關走了一遭,那到底靜脈曲張到底是個什麼病,怎麼發生的,又是怎麼會發展到這麼嚴重,怎麼治療呢?

靜脈曲張是什麼病

下肢靜脈曲張是指下肢淺表靜脈發生擴張、延長、彎曲成團狀,晚期可並發慢性潰瘍的病變。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腿上的靜脈「蚯蚓」一樣的改變。據統計,在我國成年人發病率高達20%,患病人群超過1億,一般25~36歲開始出現症狀, 40歲以上高發,60歲以上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80%,有的患者是因為疼痛就診,有的因為瘙癢難忍,更有甚者是因為皮膚變黑潰爛。下肢靜脈曲張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如交通民警、教師、醫生、車工和強體力勞動者,以及孕婦和體形高大粗壯人。

一旦確診,儘快治療

靜脈曲張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靜脈系統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有20%,它雖然不是遺傳性疾病,但有遺傳傾向,靜脈曲張家族發病率為60%。它的發病原因很多,主要是因為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較薄弱或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很少改變而導致的。生活中,絕大多數患者不積極治療,覺得靜脈曲張早期除了外觀上的青筋凸出外,一般沒有症狀,所以就很容易忽視病情的發展。但是靜脈曲張除了影響美觀,如果長期不進行干預,病情會逐漸發展,發生皮膚改變,出現皮炎、「老爛腿」、破裂出血、血栓、肺栓塞等,從不疼不癢到致死,病變會在短時間內出現一個加速期。


快來自查一下,你已經到哪個階段了——


一期:毛細血管擴張,網狀靜脈擴張,(可以看到腿上有很多散在的小血管)。嚴格來說它們都不是真正的靜脈曲張,僅影響美觀,可以不用治療。


二期:在站立位時腿部可見彎曲增粗的表淺靜脈血管,高出皮膚,在腿部抬高或平臥後可消失,(就如同平時我們抽血時綁了壓脈帶血管就鼓起來了,摘下壓脈帶就扁平了)。常有小腿酸脹、易疲勞等不適感覺,此期是治療最佳時期。建議穿戴彈力襪。


三期:小腿開始出現水腫,以站立過久或勞累後較明顯,晨起時水腫可消退。患肢常比對側腿增粗,(這類病人不敢長時間坐汽車或者火車)。


四期:血管內血液瘀積過多,腿上會出現色素沉著而變黑,部分人會局部皮膚會出現瘙癢、皮疹等。


五期:發黑變硬的皮膚在外力作用下發生破潰,很難自愈,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


六期:未經正確治療的靜脈性潰瘍反覆發作,常見於踝關節附近及小腿下段(足靴區),俗稱「老爛腿」。此階段如果傷口較大較深、難以癒合,就可能有截肢風險。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個惡性循環,當靜脈其中一個瓣膜關閉不全,失去輸送血液回心臟的功能,血液積在靜脈,靜脈受壓擴張,牽連到下一個瓣膜,瓣膜沒法覆蓋過度擴張的靜脈,也失去活塞功能,接著影響第三、第四個瓣膜。因此一旦發現靜脈曲張病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做科學的檢查治療。


如果不治療,靜脈曲張會進一步發展,有的反覆潰瘍,發展到骨髓炎,無法用藥,只有截肢才能解除痛苦。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傳統療法可以稱為剝皮抽筋法,即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及大隱靜剝脫術,需要在腹股溝作切口,在小腿可能作多個切口,患者住院時間長,恢復較慢,同時在下肢留下多個手術切口疤痕,影響下肢的美容。如今多採用微創手術,創傷小,痛苦少。

靜脈曲張如何預防

下肢靜脈曲張症狀輕的時候不痛不癢,沒什麼感覺,逐漸發展就會感覺下肢沉、脹、乏力、小腿的淺靜脈漸現隆起,抬高腿休息以後會好轉,活動一天下來就會加重。下肢靜脈曲張在30~40歲的成年人中非常多見,因為本身先天性瓣膜發育薄弱,隨著後天經常站立,或者久坐,或者是腹內壓增高的因素,比如:前列腺肥大、便秘、妊娠、肥胖等使得腹內壓增高,造成下肢的靜脈壓力增高,就會形成靜脈曲張。


平時要避免久站、久坐,還要去除腹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前列腺肥大、便秘患者要用藥,妊娠患者生產後腹內壓就會降低。


肥胖人群首先應該減肥,過重的分量壓在腿上可能會造成腿部靜脈回流不暢,使靜脈擴張加重;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和長期站立工作的群體,最好穿彈力襪,使淺靜脈處於被壓迫狀態。妊娠三個月至產後半年內最好穿醫用彈力襪等,要多休息,經常按摩腿部,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曲張。


那麼,生活中人們應該怎樣預防靜脈曲張的發生,靜脈曲張患者又要怎樣延緩病情發展呢?


  1. 避免長時間站立,工作需要時應每隔幾分鐘交換一下支撐腿,常做抬腿和勾腳運動,促進血液的循環。
  2. 靜坐時雙腿平行,不要將雙腿交叉,每隔40分鐘就起立活動一會。
  3. 經常鍛鍊多去散步,增強腿部力量,養成一日數次躺下將腿抬高,高過心臟的姿勢,可促進腿部靜脈血液循環。
  4. 保持好正常的體重,過重會使腿部靜脈負擔增加。
  5. 平時不要提重物過久,不要束腰過緊。
  6.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和水果,防止便秘。


下肢靜脈曲張發病率非常高,早期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往往不予重視,但一旦出現併發症,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大家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