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學生跟尖子生的4點區別,細節習慣決定成敗

2020-03-04     名校家長



文:惜朝

教育上最讓人困惑的問題是:為什麼孩子之間會拉開差距?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有的名列前茅,從小就是尖子生,有的成績平平,還有的總不及格。

按理說,6-12歲的孩子智力相差不大,不應該拉開太大差距。

有些孩子可能比尖子生更努力,學習時間更長,做題數量更多,卻沒有明顯進步。

他們來源於不同的家庭,自小接受不同的家庭教育,也因此成為迥異的人。

由此可見,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力,不是努力,而是隱藏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習慣細節。

1、時間管理更高效

同樣一份語文作業,難度適中,不同學生的完成速度是不一樣的。

有學生只用了5分鐘,有學生用了半小時,有學生用了一個多小時。

從做作業的時間上,就能看出學生的水平。

只用5分鐘的,是完全不用心的差生。

用了半小時的,是成績優秀的尖子生。

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是成績平平的普通生。

這種判斷並不武斷,時間管理能力,就是一種學習能力。

以前教過一個學習效率很低的學生,每天晚上都要熬夜寫作業,到十一二點才上床睡覺。

即使這樣,她的作業質量也不高,平時考試排到三十多名。

我花了一段時間觀察這個學生,發現她精神狀態很差,學習時經常打瞌睡,寫字也很慢,很依賴課本和橡皮擦。

對別人來說20分鐘就能做好的作業,她要花半天的時間。


很多普通生就是這樣,頭腦不夠靈活,不懂得利用時間學習,經常反覆學已經掌握的知識,或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這就導致了單位時間內,他們學到的比其他同學要少得多。

真正會學習的學生,學習時間反而不會太長,因為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很高。

學會的知識先放一邊,省下時間學習更難的知識。

做過的題目都嘗試舉一反三、變式運用,以後遇到類似的題型就能直接套用。

做時間的主人,分配好、利用好學習時間,是尖子生的第一種好習慣。

2、學習知識更系統

課本上的知識,既是系統的,也是零碎的。

教師將每本書、每個單元的知識揉碎了講,是方便學生理解,也是教學上的安排。

而學生能否把這些零碎的知識整合起來,決定了他們能否學好。

我們發現,尖子生的筆記本一般都很「好看」。



不只是字跡優美、筆記整齊,更因為他們善於整理筆記,歸納知識。

畫出《西遊記》的人物形象,明確幾個主角如何推到情節發展,在小說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列出本單元學習的幾大定理,寫清楚各自的概念、公式、變形等等,找出其區別與聯繫。

畫出歷史時間軸,根據先後順序或課文順序標明各時間點發生的重要事情,寫上要記憶的知識點。

尖子生的筆記本之所以寫得多,用得快,就是用來做『知識地圖』了。

簡單的一個知識點,普通生只注意到這個點,尖子生卻看到了整個面,並通過這個點建立起與其他知識點的聯繫。

知識結構,比知識本身重要得多。

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就能夠接納更多的知識,不斷整合進自己的知識系統中。

尖子生之所以學得快,做卷快,正確率高,都是因為心中有完整的『知識地圖』。

其實每堂課上,教師的板書也是小型的『知識地圖』,囊括了本課的知識點。

上課時簡單抄板書,下課後再補充完整,作為複習的重要知識素材。

把知識框架化,系統化,你會發現所有知識都是有關聯的,學習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3、自覺學習有條理

中國有句老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用到學習上,也適用。

不少家長都很困惑,孩子做事情太沒條理了,用過的東西隨便放,零食的包裝紙也隨便扔。

特別是他的書桌,課本、作業本、文具、鉛筆盒擺得亂七八糟,就算想幫他收拾也無從下手。

沒有條理性不是小毛病,會嚴重耽誤學習。

一位教師發現了這樣的規律。

上課講試卷的時候,最快拿出試卷的一定是排名前十的學生,而且他們的試卷乾淨整潔。

不光是試卷,平時要使用學習資料時,也是他們最快拿出來。

而普通學生往往翻箱倒櫃地找,有人忘帶了,有人即使拿出來了也是皺巴巴的。

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端正,看他的學習資料就知道了。

有條理的學生,不僅能收拾好書包和書桌,整理好學習資料,還能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自覺主動地學習。

先讓孩子建立起學習秩序感,面對一大堆學習資料,他才不會心慌,學習新知識時,他才不會茫然。

當我們發現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常常埋冤孩子不用功、學習方法不好、老師沒教好等等原因,但經常忽略了一件事情:

孩子對自己學習的安排是否有條理?

新學期開始,他能否定好計劃,依照計劃來查漏補缺、鞏固提高?

每單元結束後,他能否及時反思總結,找出學習問題,及時改正?

期末考試前,他能否提前準備好複習資料,每天複習一點點,考前再將重點知識過兩遍?

有次序、有條理地安排學習,孩子一定能學得更從容,更自信。



4、堅持學習有恆心

說得再多,如果孩子不能堅持下來,也會功虧一簣。

一天天堅持下來,所有細碎的知識匯聚成汪洋大海,讓孩子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一年年堅持一下來,所有良好的行為都會成為刻骨的習慣,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律、勤學、好問、獨立、自信的人。

做任何事,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效果!

孩子最缺乏自覺性,所以要從小培養其耐心,讓他學會堅持。

要堅持做好一件事情。

堅持上好一堂課,堅持完成當日的作業,堅持做好一份試卷。

短期的堅持,需要專注的能力。

尖子生都有固定的學習時間,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往往一做幾個小時不受外界影響。

不管做什麼事情,專注都是成功的基礎。

從一份作業開始培養專注度,不走神,不開小差,專心致志,直到完成。

要堅持實現一個目標。

學習不能盲目,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也要明確學到怎樣的效果。

提前定好一個目標,給自己適當的壓力與動力,促使自己進步。

長期的堅持,需要用目標來支撐。

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有許多挑戰要突破,有許多困難要克服,有許多險峰要跨越。

一定要咬牙堅持下去,直到到達終點的那一刻,就會明白堅持的意義。

要堅持把學習變成一輩子的追求。

學習可能很難,畢竟要學那麼多科目,接觸那麼多新知識。

但通過學習,我們得到了啟蒙,提高了認知,獲得了學歷。

每個人都是通過學習安身立命,實現人身價值。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要堅持下去,一切努力都有意義。

走得穩一些,學得紮實一些,堅持得長久一些,時間會證明,一切堅持都有意義。

法布爾說:「學習這件事不在於有沒有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

人生中,學習這件事也不需要理由,學習,應該是深入骨髓的習慣和精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gQzu3AB3uTiws8KEk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