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鄰家詩話》,覺得應該再學一遍唐詩

2019-07-29     萬象小書社

01.

最近刷公眾號被安利了一檔文化綜藝節目《鄰家詩話》,立馬搜來看。粗略看過一兩期之後覺得好像還蠻有特點。

沒有專業的主持人,常駐嘉賓就一位王勁松。而且從第一期開頭,就完全沒有開場白,直接進入正題。

節目場地是一處古色古香的院落,有小橋流水,玩耍的孩童。院內一張木桌,四五把竹椅。鏡頭時而對著討論詩詞歌賦的嘉賓們,時而捕捉到應景的舞蹈。

節目組請到的嘉賓涉及文化行業各個領域,除了聊詩詞的幾位,還有不少學者、樂師、畫家、舞者。真正把琴棋書畫融合在了一個節目裡,代入感極強。

近年來,我們陸陸續續看過了不少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每一個都能喚起大眾重學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情。

《鄰家詩話》有些不一樣,無觀眾,無競技,無賣弄。

他們充分地營造了一個自然的環境,以一種簡單樸素的文人心態從日常生活聊到聊詩詞歌賦,乃至人生哲學。

比如第一期,王勁松問張晞臨名字里的「晞」是怎麼來的,張解釋說,這個字據說是父親在兒子出生的那天想了一宿,查了康熙字典得來的字。就這麼和古典的詩詞聯繫起來了。

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看一個人是真有學問還是用文化來裝點自己,就看他的談吐和禮儀。王勁松誇張晞臨的名字寓意「冉冉上升」,張晞臨謙虛回應,自己上升到一棵「勁松」旁,襯托他。這種交流是一個人在古典詩詞文化浸潤幾十年後的自然反應。

不少人說,《鄰家詩詞》在一眾優秀文化綜藝節目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更加「浸入式」,讓人在看嘉賓們閒聊,就能收穫滿滿,真正體會到詩詞的趣味。

02.

很多人小時候背的第一首詩是李白的《靜夜思》,也知道它思鄉的內涵。卻鮮少有人知道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鄰家詩話》第五期就聊了這個話題,這一期請的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主講。

據說,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是26歲。彼時,他離開蜀地出遊已經兩年,帶的錢也基本花光,時值深秋,病倒在揚州旅宿的他寫下了這首《靜夜思》。並成了暢銷千年的佳作。

想一想,26歲的我們在做什麼呢?大部分人應該都還在積累工作經驗,沒有多少大成就吧。可李白,就已經能夠名流千古了。

更讓人嫉妒的是,李白不但是文學天才,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富二代。他們家族是做外貿生意的。「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實際上就是人家日常生活的寫照,才不是什麼酒後說瘋話。

陳寅恪先生曾有過考證,李白5歲時舉家遷至今四川境內,其家族十分龐大,李白的小叔比李白小30歲左右,稍作推算,其家族人口輩分的綿延龐大便足以讓人嘆為觀止。

此後,1985年7月28日中國青年報《李白身世之謎》一文轉述了台灣學者羅香林的觀點,結果更是令人大吃一驚:李白乃李建成之後。

而這些,是我們的語文課本隻字未提的,卻也是我們了解李白最重要的幾個方面。

也有人說,自己最早背下來的古詩是《詠鵝》。這首詩就更神了,它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詩。

除了《詠鵝》之外,駱賓王好像再沒有名氣上能與《詠鵝》相提並論的詩作了。

駱賓王遭遇了啥?

《六神磊磊讀唐詩》中解答道,神童駱賓王長大後成了叛逆中年,對任何時事都盡到了一份文人的責任。

當時是武則天時期,有人從揚州造反,駱賓王也參與了,還寫了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文章,叫作《討武瞾檄》,因文采太好,反倒被武則天誇獎了一番。可惜雙方不在同一陣營,造反失敗後,駱賓王也就此失蹤。成了千古之謎。

03.

與《鄰家詩話》氣質相仿,《六神磊磊讀唐詩》是作者將所有古詩和每位詩人生平以及當時社會背景融會貫通寫就的面向青少年的詩詞解析讀物,他在書中按照時間順序解析了六十多節課,囊括了唐代幾乎所有詩人。

《六神磊磊讀唐詩》作者六神磊磊(王曉磊)是一位知名的自媒體人,因為解析金庸而出名,他早期是一位記者,負責採訪與寫稿。解讀金庸,是他的副業,也是他從中學時期就開始的興趣愛好。

除了金庸作品,他在文學方面的積累也很深。有人評價說,如果不是對唐詩了如指掌,是無法寫出這樣輕鬆淺顯,又信息量巨大的作品的。

曾有記者問他,「金庸最大的文學價值體現在哪裡?」

他回答,「最有深度的是人性。」

同樣的,他在解析唐詩的過程中,也把人性放在其中,每一首詩是詩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所寫,他本身是什麼樣的人,他的作品特點,他的人際交往如何。都體現了極大的人文關懷。

詩詞之美,美在字詞韻律之間,美在它背後的歷史價值上, 更體現在它的人文關懷以及對人品行的塑造作用上。今天,我們依舊要學習唐詩,掌握我們傳統文化中最精髓的那部分,將其中的精神氣傳承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IhQmwB8g2yegNDsb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