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讀書筆記法,提升你的思考力

2019-07-10     小築文心

提到錢鍾書,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國著名作家和文學研究家。他學貫中西,在中國古典詩詞,西方語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樹。

我們一定會認為,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讀書人,肯定擁有極強的記憶力。但是楊絳先生曾在《錢鍾書手稿集》序言中寫道:

「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可見錢鍾書的讀書之道就是做讀書筆記

想把一本書讀出價值,為我所用,就得做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如果不記筆記,大腦會把聽到和看到的信息放進記憶區域。但是,它無法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重要的。

如果記了筆記,大腦在記筆記的時候,就會把聽到和看到的信息進行過濾和組織,這個重組的過程就會幫助我們進行記憶。

如今電子化時代,記筆記有多樣化的方式。手機拍照或截屏,用筆記本電腦記錄,還可以通過錄音筆記錄,這些都比手寫筆記快很多。

你不禁會問:那手寫讀書筆記還有必要麼

我的回答是:有必要

為什麼要手寫讀書筆記

1.加深記憶,促進理解

2014年,帕姆·穆勒(Pam Mueller)和丹尼·奧本海默(Danny Oppenheimer)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

在一個實驗中,他們把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觀看一場TED講座,邊看邊做記錄,一組手寫記錄,另一組使用筆記本電腦記錄。

之後,針對講座的內容,他們對學生進行了測試,測試內容包括事實性問題和概念性問題兩個方面。

在事實性問題方面,兩組學生的表現沒有明顯差別。

但在概念性問題上,手寫組的學生得分要遠遠超過電腦組。

實驗人員對照了學生們的記錄與講座的原稿,結果發現學生用電腦做記錄時,大多是直接複製講座的內容,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而手寫組學生在手寫記錄時,會同時對所記內容進行思考,從而導致了在概念性問題的理解上,兩組學生出現了巨大差別。

手寫筆記過程雖然費時耗力,但是在下筆前需要考慮清楚,並非只是簡單機械地記錄,對所記錄的內容進行思考,才是具有真正的價值。

在讀書過程中,我們親手寫下摘要和讀後感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流水帳操作。

書寫的同時,這些文字看在眼中,落在筆端,印在腦中,記在心間,這些文字中有著對讀書內容的思考。

這些寶貴的內容,正是將來能夠用得到的知識儲備,也是我們與書對話交流過的證據

在摘抄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作者經過反覆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機鋒,這是一種幫助我們有效學習和積累的方法。

讀到作者的文字,我們會產生思考和靈感,也會有共鳴感。這時就需要我們及時把思考和靈感記錄在筆記本上,讓它們脫離之前的抽象和混沌狀態,讓腦中的思考和靈感呈現在紙張之上,保存在筆記里,就如同把這些靈感和思考裝進塑料袋緊緊紮好,把這些新鮮的想法打包以後,再過多久也不會輕易忘記,同時也讓我們更容易將書中內容理解消化。

通過手寫筆記,讀書就成為一次看得見的體驗。而讀書體驗比讀書本身更為重要,這是可遇不可求的經歷。

2.積極輸出,促使思想內化

當我們手寫讀書筆記後,不會置之不理,而會時不時地翻看。因為書寫是一道費時費力的工序,我們在其中花費了時間和精力,自然會期望能產生積極的效果。此時,我們會注重讀書後的「輸出」。手寫筆記就成了一種升華工具

而寫作書評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輸出方法。

平日,我們和同事朋友閒聊時,說話內容基本都是漫無目的,沒有邏輯,毫無章法。

但是,當我們遇到寫文章時,就需要事先做好萬全準備,包括確定主題、搭建框架、觀點闡述、論點論據等,任何想得到的細枝末節都會仔細考慮,妥當安排。

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通過讀書筆記,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反芻回味一遍,原本很多模糊不清的想法,經過不斷查閱求證,在頭腦中逐漸變得無比清晰。

寫作書評的過程,相當於再次系統性學習的積極輸出,幫助我們提高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升思想輸出質量,這樣就形成了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手寫讀書筆記能夠積極促進我們做思想輸出,激發思想的火花,從而促使思想內化。

如何有效做好手寫筆記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日本筆記作家奧野宣之,介紹了一種十分實用的讀書筆記法:"蔥鮪火鍋式」筆記法

這種筆記法取名自日本料理蔥鮪火鍋:

蔥鮪火鍋=蔥段+魚肉

「蔥鮪火鍋式」筆記=摘抄+評論

「蔥鮪火鍋式」筆記法要點: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名

摘抄: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

評論: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

摘抄部分用「」,評論部分用「」,以此作為區分,交替標在每個段落之前。

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是為了在摘抄後趁著印象還鮮明時,寫下自己的感想。

以我在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時做的一個筆記為例:

一定要摘抄讓自己心動的語句。(摘抄)

讓自己怦然心動的語句,就是一見鍾情的感覺。這是一種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和共情,讓我覺得作者很親切。(評論)

摘抄:主要為了加深對書籍的記憶和對所讀內容的理解。在摘抄的過程中,我們只選擇那些讓我們心動、能產生共鳴的句子。書中有些句子是作者自己覺得重要,但沒有真正打動我們,這些就不必抄錄下來。

評論:這個步驟必不可少。評論主要是記錄下當時讀書時的心情、感想和思考,這個過程也是整理自己想法的一個工序。

讀書時所產生的思考,才是我們自己的思想,才能成為我們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

評論所得的內容,會融進我們的思想和認知,影響我們的處事習慣和態度。

日後,當我們翻看筆記時,也就能看出自己讀書時的思考軌跡。

奧野宣之在書中寫道: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存好讀書過程中獲得的思考,防止與好點子失之交臂。好主意不是憑空出現,無論是什麼想法,都一定是對某種刺激作出的回應。」

讀書時獲得的感想,正是我們思考時獲得原創內容的源泉。

好點子或創意其實已經存在,只是需要我們去尋找到它們,手寫筆記就是讓我們找到創意的有效方法。

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是以書為媒介,激發思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思想。

除了用來激發創造力,讀書筆記還能幫助我們提升思考力,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在書中,奧野宣之舉了一個他遇到的實例。

當奧野宣之在研究「工作與結婚」這個主題時,他選取了3本這個主題的書進行閱讀,並採用「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分別做了筆記。之後他再把這3本書中針對某個論點的信息記錄下來,再參照自己的評論思考。經過這樣的整理,他就得到了一個假設,接下來再重讀筆記與重點內容加深理解,反覆修正之前的假設,最終得出讓自己信服的結論。

書只是啟發,而非正確答案。

通過書寫自己的讀書筆記,我們可以營造一個思考的主場,不被外界左右。遇到困難的時候,回到這裡重新思考一遍,問題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梳理和解答。

亞瑟·叔本華說過:讀書最重要的是「不讀死書」

無論我們看過多少本書,書里的內容都不會自動保存在我們的腦中並轉化為身體的一部分。

讀書只是讓我們「知道知識」的手段,讀書筆記則能讓我們把「知道的知識」轉換為自己的思考結晶,其結果是實現態度的轉變。

手寫讀書筆記,只有當我們親自實踐過,付出時間和精力,才能真正體會到它帶給我們的變化。

如今,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信息,各類言論和觀點。思考力已經成為一個人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

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身的思考力,在信息洪流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掌握人生主動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O9OGWwBmyVoG_1Z0P_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