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梯田,一種罕見的完美



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元陽縣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境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山地連綿,無一平川。哈尼族開墾梯田已有1300年的歷史,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



尼人出生時,家人要舉行梯田勞動儀式, 在院子地上畫出象徵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男孩用小鋤頭在方格內表演挖梯田的動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螄拿黃鱔的動作,經過這一儀式才能擁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為村寨里的一員。哈尼族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祖祖輩輩永不中斷,用整個民族的心力,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萬壑都開墾成片片田山。




說元陽,我們第一印象就是「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田水連天」的景象。不錯,那是冬天的梯田,秋收之後,春播之前,梯田放水,明晃晃的鏡面效果。有言道:一陽動而萬物茲始。冬天的水田,蓄的是來年的希望。



了三月底,梯田開始播種,四月中到五月中,是插秧的時節。五月的元陽,梯田全都插了秧,翠綠色的一片,煞是好看,儼然一個大自然營造的大高爾夫球場。和未插秧的水田相比,又是另一番的韻味。偶爾一束陽光照射到梯田上,這翠綠色的原野,一片生機盎然,使人陶醉,使人們感受到了新的希望。



到元陽梯田插秧的季節,往往是由男人們負責將秧苗運送到田間,一把把均勻地丟擲在水田裡,婦女們則負責插秧。她們用手一小撮一小撮地把嫩綠的秧苗分插在水田中,仿佛在編綴一片新綠的被子。小魚們聽到了農人的腳步聲,嘩啦一下就鑽進了稻田深處。一隻鷺鷥出其不意地飛來,踏著舞步一樣的長腿,小心翼翼地尋找著水田裡的魚蟲,不時昂首瞥周圍一眼。



以後的日子裡,農民們起碼要將自家梯田的小徑細細地走上兩遍,薅除掉混在秧苗間的雜草,同時趟渾秧田水,促進水稻的分櫱。男人們扛著鋤頭,把田埂和水渠的邊緣修整得比自家的院牆還平整光滑。



尼族就這樣與大山相依相伴,和諧相處。從遙遠的古代直到今天,不知經歷了多少年的愛、勞作和溝通,他們在大山上開出了無數的梯田,只要有水源,他們就能將大山變為梯田,無論山有多大多陡。那一片片梯田依山形而流轉,線條明暢,肌理穩沉,銀光灼眼,自具一種罕見的完美。



少見哪個民族如此奇妙地與大山結合在一起。他們祖祖輩輩用赤腳、用雙手觸摸大山,像傾注了自己所有心血的藝術家,一代又一代構築著綿延不絕的梯田,雕塑著那大山的輪廓和形象,同時也雕塑了自身。哈尼族從來就沒有把梯田看作是自己生命外的存在,他們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梯田,像愛惜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一樣愛惜梯田。梯田不僅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也是他們生活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