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假期已經沒有餘額
顏姐掐指一算,這個點,應該有99.99%的人正陷入焦慮的循環吧——
「休完7天,卻比休假前更累了。」
「一想到明天就要上班,整個人都喪了。」
所以讓我想起了英國作家Elbert Hubbert的那句話:
「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去了浪漫的土耳其還有東京和巴黎,世界那麼大,你去看了,吃喝玩樂全都安排過了,這時候不應該滿血復活,對工作產生新一輪的熱情嗎?
可為什麼越來越累?
為什麼精神越來越差?
為什麼對捲土重來的工作更加牴觸了?
1
不會休息的人,休再多也是白搭
清華大學做過一則調查:
放假回來,你的狀態怎麼樣?
占據榜首的答案是:累。
為什麼累?因為大多數人的假期都是這樣度過的:睡到昏天暗地、急行軍式旅行、胡吃海喝、打遊戲、泡酒吧KTV......
這樣的休息,看似輕鬆快樂,但實際卻毫無計劃。「假裝充實,持續空虛」成了大多數人假期最真實的狀態。
30號那天,顏姐有個朋友信誓旦旦的說,這個假期絕不辜負,列了書單,買了瑜伽墊,看那架勢,我還無比欣慰的露出了姨母笑:這屆年輕人,假期還能做計劃的不多了。
結果整個假期,她朋友圈的畫風是這樣的:
「三場酒局不斷,黑白顛倒的生活,我要吐了。」
「吃完火鍋回來,我不敢上稱了。」
「一覺睡到現在,錯過了日出,只能看夕陽。」
就在今天上午,還跟我發了個消息:放假太累了,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能不累嗎?這不是放鬆,是放縱。
假期本質上是為了休息,而休息的意義在於放鬆神經,重燃生活的熱情。但大家卻習慣性的將這种放松等同於放縱,用那些觸手可及的垃圾方式滿足自己及時行樂的需求,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放鬆和滿足,純屬浪費時間。
周國平曾經發過一段博文:
人=吃飯+睡覺+上班+玩
豬=吃飯+睡覺
代入:人=豬+上班+玩
即:人-玩=豬+上班
結論:不懂玩的人=會上班的豬
不會休息的人=會上班的豬
很詼諧,但也印證了一句話:
不會休息,才讓假期變得又累又無趣。
2
職場新型抑鬱情緒
除了不會休息,還有一個更為普遍的現象:
「自從上班以來,就再也不想上班了。」
日本NHK紀錄片《侵襲職場的新型憂鬱症》里,記錄了一個現象。
NHK對2200家上市公司進行問卷調查,有65%的企業反映自己的公司存在患上新型抑鬱症的員工。
具體表現如下:
1、完全沒有原因,突然要求休息,即使復職,也反覆發作;
2、失眠、食欲不振。有強烈的憂鬱症、無法集中精力工作;
3、喜歡責備同事和上司,除了工作其他活動都很積極。
與傳統的憂鬱情緒一樣,有失眠、心情低落等症狀,但最大的特徵是不會總陷在憂鬱情緒里,離開職場就能恢復心情。
這種抑鬱症狀不僅出現在白領群體,也逐漸擴展到越來越多的工種。
工作內容枯燥、KPI考核壓力大、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等等,都成了他們不願上班的理由。
前段時間,#當代年輕人頻繁離職的原因#又上了熱搜,儘管大部分人坦言,工資少是他們離職的首要原因,但仍舊有不少人認為跳槽是一種對自我的忠誠,「上班成了一件不開心的事,為什麼要委屈自己?」
就像韓國短片《就算微不足道也沒關係》,裡面的女主角一樣。最開始對職場滿懷期待,最後也對工作沒了精神頭。
「我喜歡睡懶覺,不喜歡鬧鐘,我的優點是5分鐘內就能準備好出門,所患的疾病是周一病,缺點是即便如此也還是要上班。」
這種抑鬱情緒,在假期過後更加明顯。本身對工作就有牴觸,而假期的放縱又會帶來加倍且持續的快感,人的惰性一旦被激發出來,可沒那麼快消失,所以假期結束,開始新的工作時會更難過。
3
如何不費力的擁有優質假期?
就像《春嬌與志明》中的一個橋段,大家在短暫的午休時間聚在一起,偷懶小憩,抽煙閒聊,聊工作瑣事,吐槽某個糟糕的同事。聊著聊著直到煙熄滅了,大家也都又各自回到了格子間裡。
每個人面臨的工作壓力都各不相同,而堅持下來的動力與抽煙閒聊的那幾分鐘脫不開關係,因為那些壓力和情緒,都隨著吐槽煙消雲散了。
而優質的假期,也理應如此。能夠讓你趕走負面情緒,獲得滿足感和放鬆感,從而擁有新的能量去面對生活瑣事。
那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假期呢?在這裡,顏姐給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概念——心流。
它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指的是人們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種心理狀態。
關於心流體驗,米哈里是這樣描述的:
你感覺自己完完全全在為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連自身也都因此顯得很遙遠。時光飛逝,你覺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想法都如行雲流水一般發生、發展。你覺得自己全神貫注,所有的能力被發揮到極致。
完全沉浸、目標清晰、內心平靜、時光飛逝、有挑戰性這些都是心流產生時帶給人的狀態,這種狀態又會讓人產生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這恰恰是我們休息中最需要得到的。
根據心流的發生狀態,在假期休息時,可以多去做一些主動性的休閒娛樂,比如下棋、看書、攀岩、打球、插花、手作,總之一些可以讓人專注其中,又具有挑戰,需要動腦子的活動,更容易產生心流,也能達到更好的休息狀態。
4
儀式感操作,滿血復活
不過,上面說到的這些,只能算是亡羊補牢,留給下次休息的時候再去嘗試。面對已經過去的假期和已經產生的疲憊感,如何才能滿血復活呢?
在這裡,顏姐分享一種TED演講中介紹的方法——儀式感操作,快速釋放多巴胺。或許能夠讓你從不想要的懈怠狀態中恢復過來。
拿出一天時間,這一天那些所有你覺得有趣的、娛樂性的活動都不能做。
不能吃東西;
只允許拿手機打緊急電話,但不能進行一切網上衝浪行為,包括看視頻;
沒有任何物質東西,包括酒精、香煙、咖啡因;
禁止玩遊戲、聽音樂、看小說;
不能和朋友出去玩,除了特別緊急的事情,禁止和他人說話。
你能做什麼呢?
喝水、遛彎、冥想、輕微的運動,最重要的是用鋼筆和紙寫字。
這些都是一整天的規定,從你醒來開始到入睡結束,目的就是儘可能少的玩樂。
你可能會好奇,世界上為什麼會有人這樣對待自己,這聽起來太痛苦了。但其實這一切都能快速產生多巴胺,這種儀式感會迫使我們變得更高效。
減少外界刺激,才能激發內在動力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騎著一頭驢,要讓它往前走,一般只需要一根胡蘿蔔就夠了。但如果你讓它吃了一頓美味蔬菜,這時候胡蘿蔔對它就沒有積極性了,因為它飽了。
為什麼要舉這個栗子呢?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每當生活變得一團糟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的沉迷於更刺激的事情當中,比如垃圾食品、喝酒和瘋狂刷劇。這時候的你,就像是吃飽了的驢,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
所以如果一整天你都給身體儘可能少的刺激,那麼當多巴胺快速釋放時,就會因為一點獎勵和盼頭,輕而易舉的去健身房或者多看幾頁書。
逃無可逃,讓你無法掩飾自己的疼痛。
疼痛出現的意義,在於暗示你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並需要解決,所以疼痛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同樣的感覺也適用於情感和工作中,比如拒絕、羞愧和孤獨,這都顯示我們的生活出現了問題。
但大家卻習慣迴避,喜歡用快樂來自我治療,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很多人在心情不好、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會求助於食品和酒精的原因,因為這些事情會驅趕疼痛,至少是暫時性的趕走。
當多巴胺快速分泌,而你周圍又沒有可以讓你隱藏痛苦的捷徑時,就會讓你直面這種感覺,並迫使你解決不知道逃避了多久的問題。這時候寫作就派上了用場。
為了解決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寫作整理你的想法。
有幾個很好的寫作問題可以參考:
1、今天我感覺不舒服了嗎?是情緒還是身體?
2、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不是責怪其他人,而是多問問自己做過什麼。
3、我應該怎麼解決它?明天我能做的第一二三件事是什麼。
4、如果在接下來的五年內,我不去做這一二三件事情,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設想出最壞的情況,並形容。
5、如果在接下來的五年中,我一直堅持做這一二三件事情,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設想出最棒的情況,並形容。
充分利用這些寫作提示,梳理自己的思緒,這樣你會清楚的知道,你要做什麼。
面對工作中的焦慮情緒,也可以套用同樣的方法,寫出你在工作上遇的問題:比如人際關係、業務能力、工作上的收穫、短板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問題,再針對問題去解決,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好啦,想開點,假期沒有想像中那麼開心,工作也未必一定痛苦。收收心,迎接工作日吧。扳著指頭數數,下一次休息是什麼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