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潮州潮安古巷的象埔寨,是一座背倚山水面朝東北的方形古寨,其面闊162米,深為154米,占地25074平方米。據說,該寨是南宋景定三年所開創,倚象嶺朝筆峰,寨南寨北是河溝,一面靠山,三面臨水,僅一東大門進出,寨前立有六尖四平十座官旗;寨內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其中大門直進巷道沖煞處即最后座是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0)三間二進的陳氏家廟孝思堂,余有清代祠堂、大夫第、進士第等多座,另寨南北中點各有更樓對峙。據載,象埔寨陳氏在明清間出有進士、舉人、貢生18位,現孝思堂內便懸有諸多科舉牌匾。
象埔寨全景。
關於象埔寨,官方的資料是這麼介紹的(內容有增刪,作者不詳):
象埔寨位於古一村,寨座西南向東北,於宋景定三年(1262)開創,1987年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宣為廣東省古村落。寨呈方形,寬162.40米,深154.40米,面積 25074.56平方米。寨倚象嶺山,古時寨前是川流不息的古港,寨南寨北是護寨的河溝,一面靠山,三面臨水。寨牆厚0.88米,高5.57米。寨設一石砌東門進出,上有寨樓,門石匾刻:象埔寨,落款壬戌之秋、穎川郡立。寨前立著六尖四平十座旗杆石。寨南北中點各有更樓一座。
寨中建築布局嚴謹規整,為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寨門後是一大街巷,直通陳氏家廟孝思堂(陳氏大宗祠),該祠前建有留芳亭(外門樓),頗為獨特。祠左是建於清光緒三十年的西湖公祠(二房祠),右是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松軒公祠(房祖祠),兩祠之外埕左右各建外門(龍虎門)。另,松軒公祠前是建於清道光十七年的雍穆公祠築。象埔寨地靈人傑,歷代科舉名賢輩出,根據潮州陳氏有慶堂族譜記載,有進士、貢生、舉人18人,寨中現有進士第一座,大夫第七座。
象埔寨門樓。
據專家介紹,象埔寨宋明清各年代的建築皆有,在規劃和建築上有四個特點:
一、全寨是經過周密規劃而建成,道路整齊,交通方便;
二、建築規整,平面類型豐富,每座民居造型各異;
三、寨內地勢前低後高,排水系統暢通。喝水靠水井,每座厝都有水井。寨內四角各有水井一口,供公用。
四、建築外觀統一、樸實。但門樓高出,有一定的雄偉和嚴肅感。門簪變化不定,可看出不同年代的建築。
一座古厝內景。
陳氏家廟的外門樓(也稱留芳亭),大概是用於化煞。
這陳氏家廟四字,出自明代萬曆年間澄海縣令浙江龍游進士錢夢松之手。
當然,也有可能是在其他地方拓描來的吧。
祠內。
六角几上的狻猊。
各種柱式。
按資料上說的,象埔寨建於1262年,有千年之歷史。但是放灰機在高空中俯覽,其寨圍格局十分嚴謹而規則,大概1262或是誤傳?好玩的是,寨內陳氏家廟四字,第一眼就可認出是出自萬曆時澄海縣令錢夢松之手。另外,孝思堂建於寨門正對的後包之中,如此開門迎巷納煞,也是真的好少見!無怪乎,象埔寨歷來人文薈萃。
此行潮州,沒有帶上廣角鏡頭,當在車上醒來聽到已抵象埔寨,有點後悔沒帶多點攝影器材,最後只好用一個普通的視覺角度來記錄寨內所見聞。當然,這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念想很久,要重新再去一次象埔寨走訪拍攝,至今卻還未成行。
攝影\\文字整理:安靜聲音、張野
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