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最近真沒什麼變美榜樣好寫,可能,除了楊采鈺——
她最近穿著的DIOR紅裙很是激起了一番討論:
精修圖兼備質感與氣質,甚至有人說可以直接拿去當雜誌封面
難得的是,好看的不只是精修,現場實拍效果也相當不錯:
她之前有個紅裙造型也挺好看的,當時就有很多好評
之所以大家這麼關注這條裙子,不僅是因為楊采鈺穿得好看又合適,更是因為隔壁有對比——
韓國的國民初戀秀智也穿過這條,但論精修,感覺還是楊采鈺更適合點:
秀智穿得還是有點小女生,楊采鈺則很女人味
而要論現場效果,那差距應該更明顯:
就……大家自己看
在很多人心目中,楊采鈺的關鍵詞可能還是「芳華」和 碰瓷「撞臉劉亦菲」:
找圖的時候發現,左邊這張還真有點像
但其實,比對她的早期,會發現近期的她不僅 變美了很 多,而且變得 更有氣質, 風格和氣場也出來了很多:
從左到右,氣場狀態從小美女到大美女,好鮮明的進化
除了濃眉紅唇 女人味外,她最近的 穿搭風格也廣受好評:
很多人歸納為法式,但其實並不完全是,但反正挺好看也挺適合借鑑的
也難怪我們的讀者總是能慧眼獨具,7k贊催更楊采鈺的變美分析——
雖然之前沒太留意,但研究完之後覺得確實挺有意義的
從有點 土糙的清秀女孩,到 風情洒脫的時髦女郎,楊采鈺的變美路,關鍵點是哪些?
對普通人來說,能借鑑的 思路和技巧又有什麼?
今天簡妮我就跟大家聊聊看吧!
01 找方向:高能量 vs 低能量?
就簡妮我總結,「變美之道」其實可以粗略分為兩種:
一種是 硬體缺憾型:整體雖不乏亮點,但往往短板明顯且制約整體效果,變美提升往 往圍繞「 弱化短板」進行,更多是 硬體改造,著重於調整技巧。
比如鞠婧禕的初始bug就是面中扁凹,後期所有改善基本都是圍繞這個點進行的
而楊采鈺顯然不屬於上述這種——
兩張較客觀的前後期對比,可以發現,五官輪廓之間雖有變化,但變化幅度並不大:
眉毛長了、笑法改了、鼻子更有型了、輪廓感更強了,但沒有哪裡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用我們更熟悉的表述,楊采鈺的進化,更多像是「 說不上哪裡變了,但整體好看了不少」。
而能達到這種效果,往往更需要藉助 風格轉變,從而對原有硬體進行 四兩撥千斤式的精調,來大幅度提升整體效果——
對她這種類型來說,分析硬體改變只是皮毛,精髓其實更在於理解她為什麼要這麼改。
楊采鈺為什麼要走現在這個風格,而不是清純?溫婉?英氣?歐美ins?
不得不說,楊采鈺進化出今天的風格,確實是一招妙棋——
論初始硬體,其實她撞臉很多人,從劉亦菲:
但劉亦菲五官比她有辨識度,還好看
到章澤天:
右邊是楊采鈺,這角度是不是也挺像?
再到劉詩詩:
嘴巴不太像,但早期整體也有點像
敏銳的讀者可能已經get到一個問題:
上述拼圖不僅說明她高度撞臉 (初始辨識度不算強),而且跟她撞臉的人,基本都是 良家清純掛,跟她如今的 風格差異頗大。
而跟很多懵懂找風格的妹子一樣,初期的楊采鈺,也基本在往類似臉 清純鄰家的方向用力,效果嘛:
說一句土土的不過分吧?這風格下她不如上面三位合適
當然,早期探索也不少, 濃妝有之:
右邊顯得好髒
嫵媚性感有之:
右邊不知為何有點像島國女明星……
但效果嘛,大家都看到了,不僅 不對味,而且頗為 臉盲——以普通人為標準當然算美女,但如果換到美女如雲的演藝圈,也真達不到眼前一亮的程度。
在查找楊采鈺早期照片時,發現很多都帶著「校花堂」的水印,還蠻有趣的:
這兩張也是早期
早期的她,真的頗為適合用於詮釋「 校花」:漂亮肯定是漂亮的,但 接地氣或者說 沒星味,雖然打扮了但感覺很 生搬硬套,也幾乎說不上什麼 個人風格。
對於這類人來說,由於硬體上沒有很影響整體效果的大短板,她們的提升核心往往在 找到和塑造風格,從而提升辨識度和質感。
雖然沒有完全成型,但她現在的妝面造型已經有一些穩定的楊采鈺style感了
看到這,如果你認同她提升的主要思路是「 找風格」,那麼,不妨討論前面那個關鍵問題:所以,她為什麼是現在這種風格?
初始條件的楊采鈺,撞臉劉亦菲劉詩詩這類淡顏,但其實並不太適合淡妝優雅:
類似妝面,劉亦菲要適合的多
當然,公平點說,如果做濃妝比拼,楊采鈺又明顯比劉詩詩更有風情:
左邊還是感覺一臉良家
這種情況其實還有更好的例子,張雨綺與宋慧喬,被說撞臉的兩人,一個一清純就奇怪:
右邊宋慧喬明顯更適合這種風格
一個一濃烈就變醜:
這種風格是張雨綺的勝場
老讀者可能已經get到「 不能因為跟誰像就copy誰風格」,需要更敏銳的感覺,或更精細的分析。
而具體自己適合哪種,我們之前從 成熟/幼態 、男性化/女性化 、柔和/氣場 、講究度精緻度 、濃顏/淡顏 等維度分析,嘗試幫大家找到感覺——
但對於上面這種高度撞臉的情況,以上模型可能都不太實用:雖然有濃淡等差異,但上面幾組也真的 沒差很多,為什麼 適合的路線這麼相反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今天不妨再換個角度分析——核心問題一,你有沒有 給人印象深刻的點?
先看淡顏標杆劉詩詩:
早期的詩詩,真的一臉人淡如菊
劉詩詩的臉真的很有意思——她 沒有什麼突出的局部,具體說來,看完划過後,很可能並沒有什麼部位特別深刻地留在你腦海中 (vs王祖賢的嘴角)。
但恰恰是這種 低衝擊力,構成了她最核心的魅力: 淡雅舒服。你可能並不記得她具體長啥樣,但那種淡而舒服的總體感覺是 有辨識度的。
而同類型的再看章澤天:
她跟詩詩相似點在短眼大眼珠,不過因為臉型差異,這倆很少被說撞臉
比起劉詩詩,她臉上的「內容」要 更突出一點——
更具體地形容,看完她的臉後,你腦海中可能會記得她飽滿的臥蠶笑眼,和她甜 甜的笑容。
而劉亦菲雖然常被說木,但其實她的長相是 最有辨識度和層次感的:
所以她基本沒有真的被撞臉過
仙氣純真又帶點嬌憨的眼睛、敦厚溫柔少女感的果凍唇、側面高冷又精緻的鼻子……這些 局部多少會留在你記憶中,沉澱成她的 風格與辨識度。
當然,辨識度與美不完全畫等號,有人不好看但有辨識度,有人好看但一張過目即忘的流水線臉——普通人和明星都很常見。
如果你本身長相 無明顯特徵和風格指向,不妨 把 舒服標準作為努力方向,無須特別追求強烈特別的個人風格,容易弄巧成拙。
宋慧喬就還是鄰家溫婉風最好看啊!
但對那些臉上有 較突出的局部或風格的人來說,不妨進一步分析,自己的鮮明局部,更多是哪種指向——是 內斂低能量型,還是 外放高能量型?
左邊一臉清心寡欲,被我歸類為低能量內斂型;右邊性感氣場,明顯高能量外放型。
要一下找到具體風格有點難,但從整體感覺或突出局部,大致歸類自己偏內斂低能量還是外放高能量要簡單很多——男女都可以按這個思路。
左邊小薄唇清心寡欲感,右邊濃眉厚唇性感高能量
注意,這裡說的高低能量跟我們平常說的冷熱倒不是一回事,更像是「 表達內容的強烈程度」——
打個比方,後期李棟旭很明顯是冷感的,稜角分明的輪廓,幽暗的眼睛,薄而寬的唇部——
但這種 強烈的冷感,對應的是我說的「 高能量」,因此他並不適合低能量式的低調舒服,反而是越艷麗越作妖越快樂:
整體氣質是攢著勁要作妖的帥氣變態,可以對比劉詩詩的那種淡
反例可以看章澤天,前面說過,她較鮮明的局部是臥蠶與笑顏,這兩點對應的是 乖巧、文靜、甜美,算是 偏中低能量的狀態。
這種狀態就很適合她
而可以想像, 中低能量所對應的顏色,顯然 不會是艷麗或撞色;對應的款式,也一般 不是貼身妖姬款或大露膚款。
她顯然更適合上面那組顏色和款式,下面這兩組衣著能量都太高了,她臉hold不住
當然,除了 長相和妝面, 表情也會影響我們的狀態:
比如劉詩詩,你要說她絕對不適合濃粗眉紅唇也不是。但她的表情總體 良家感太重,端著收著約束著,跟濃粗眉紅唇要的那種 發散熱力恰好相反:
左邊雖然是濃眉紅唇,但項鍊款式都很規整,表情也很收斂,跟右邊形成鮮明對比
好了,看到這你應該大致對高低能量有了那麼一點感覺,是時候回到楊采鈺了——
雖然不乏撞臉,早期也更多是清秀掛 (她五官不算大),但楊采鈺其實跟劉亦菲劉詩詩本身就不是一個路數。
即使從早期圖片看,她也是有 頗具辨識度的局部的,一處是 挑而嫵媚的眼睛:
不過這個階段眼睛短,嫵媚感不明顯。
另一處是厚而飽滿、笑起來又兼備女人味與甜美的 厚唇梨渦:
雖然右邊的唇彩很emmm,但笑容和嘴唇的風情當時就有了
也就是說,不同於沒有鮮明局部的劉詩詩,楊采鈺的不同點之一,在於她其實 有風格鮮明的局部。
而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除非這一局部從任何角度都不好看,否則 沒必要過度追求規整——不僅容易抹殺特色,還容易顯得人怯場土氣。
早期楊采鈺,妝容表情都在努力把嘴唇畫薄,顯得人怯不說,嘴唇也沒多好看
比起 標準化處理,有這類局部的人,其實更適合借力打力,以這一 深具辨識度的局部為核心,構建整體風格。
比如後期楊采鈺,不僅沒有逃避自己的厚唇,甚至 畫得更厚,加紅唇強調後,反而讓她有了 別樹一幟的風情感:
當然,強調厚唇不代表沒修飾隨便畫,具體調整後面會說
至於構造哪種整體風格,可以參考前文說的「 高低能量」標準:
以楊采鈺為例,嫵媚感的眼睛、嬌俏風情的嘴唇與笑容,都很明顯是 高能量指向的,需要整體 濃烈化誇張化外放化。
所以她後期五官也變大了、輪廓也變立體了,配合整體風格更熱烈外放(劉亦菲就不這麼畫)
類似的還有鍾楚曦, 大骨塊大五官的她,早期也是在努力 甜美化標準化,但顯得 土氣還露怯。
後期接受自己「 硬朗」的大特徵,借力打力,以此為基礎,塑造 力量艷麗的新風格,反而成就了一種 高級感。
即使不一定欣賞她後期,但肯定比前期舒服多了,沒那種削足適履的憋屈勁
再次強調, 辨識度是否強烈與高低能量是兩回事。
劉亦菲有辨識度,但她的指向是仙氣嬌憨的,偏向中低能量,所以她更適合中低能量的風格,過於濃烈的顏色、過於熱情外放的裝扮都並不太適合她。
雖然都是冷感,但她跟李棟旭不是一種冷感,一個低能量一個高能量
由此,大致解讀完楊采鈺風格進化的第一個關鍵,為什麼選擇感覺 強烈的風情風,而非氣質淡雅風——
而接下來的分析,可能對 普通人更實用,所以現在的風格,關鍵是什麼?
02
土糙女生提升的黃金法則
前面放了不少楊采鈺早期的圖片,相信有不少人會同意,雖然漂亮,但她早期確實有點土糙——不過很多女明星普通人都會啦!
如何 擺脫土氣和糙感,算大家的高頻提問之一。而這兩年常聊的變美榜樣,很多也贏在對這一問題交出優秀答卷:
比如這倆,早期都挺土糙的,後期大大改善
這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要看黎姿石原里美的答卷,回答「 變精緻就不土氣」就可以。
但說簡單也沒那麼簡單,也有人先天 硬體偏土糙,但後期反而 越糙越美麗,糙出了氣勢風情生命力。
不同於上面那倆,這倆屬於越糙越有范的
看到這是不是有點憋屈,所以思路一是精緻化,思路二是糙化——那我到底要怎樣?
當然要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土糙感的來源 我曾詳細分析過,有些人的土糙感來源於 毛髮濃重雜亂、皮膚暗淡顯髒、造型妝容濃而不搭等等:
比如早期黎姿,其實問題主要在眉形、髮際線、皮膚等方面
但毛髮皮膚甚至髮際線,都是 相對好改變的部分——
以黎姿為例,與其說她的變美成功在精緻化去土糙,不如說關鍵在她 本身五官骨骼都很精緻,造型精緻化讓她本身的硬體優勢發揮了出來。
看後期就能感受到,她能hold住高度精緻的造型,一般說明五官輪廓都精緻
對比鍾楚紅,她早期的糙感固然也跟妝容皮膚毛髮有關,但她本身方臉、骨塊大、鼻骨粗、人中長下巴短比例不規整等特質都會 加強糙感——而這些地方是 很難根本性改善的。
一般來講男生比女生長相糙些,但跟張國榮合照,明顯鍾楚紅更糙些
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可能是鍾楚曦:
看她早期的圖,皮膚毛髮沒處理好當然也是原因,但她鼻骨粗、鼻翼寬、顴骨大塊、下巴後縮骨相不端正等特徵都會 加重糙感,而這些很難根本性改善。
要走精緻風,大體上來說,硬體起碼要變成右邊那樣
照顧眼殘的讀者,動圖說明下「精緻化效果」:
別看變得不多,這起碼是好幾個動骨頭的手術,手術後也未必能達到P圖效果
而對於後者這種「 糙在難改變的地方」的情況,比起硬要精緻化,其實 更適合把「糙感」優勢利用起來,構建自己的獨特風格——
有人可能會說了,什麼,糙感還能是優勢?還能利用?別吃驚,真的可以。
「 難改變的糙」往往基於鼻骨粗、骨塊大、骨骼感重等,而這些特徵往往會帶來 更鮮明的輪廓感,從而讓人具有 英氣大氣的特質:
雖然紅姑以風情著稱,但別忽視她其實蠻英氣
簡而言之,糙要處理得好,往往需要往英氣大氣方向引導,而作為反義詞, 甜美和鄉村都容易顯土。
過於休閒的碎花左邊和過於甜美的右邊,反而會襯出本身糙
一英氣一大氣,感覺就來了,反而顯得 糙得有氣勢:
梅艷芳不是標準美人,但她那種氣度真的很值得回味
呼應前文說的高低能量, 糙感美人更可能是 高能量的外放型,這類人反而是 越誇張越跳脫越有范:
這麼誇張的裝扮,居然也這麼搭
當代例子繼續cue鍾楚曦,前期逃避輪廓感,後期 利用輪廓感,大氣+英氣幫她更好hold住誇張造型, 越誇張越有范:
可千萬別甜美幼齒
簡單總結下,因為「 難改變的糙感」往往 基於骨骼,比起精緻化,這類人更聰明的思路是 走英氣路線,往大氣上捯飭。
而說回楊采鈺,她的情況其實略微複雜: 論骨骼她不算糙,早期糙感主要來源於 無唇形的厚唇與皮膚、毛髮。
右邊把眉毛處理後就不太糙了,但還是有點土
雖然眉毛可以剃,但 嘴唇厚度和形狀很難根本性更改,而且即使嘴唇薄了,她的提升也沒有非常大,所以她很聰明地選擇了另外一條非精緻化的道路—— 英氣化。
提起英氣,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濃眉,但其實 更重要的是輪廓感:T區的輪廓要鮮明,整張臉也不能有太多的膠原蛋白。
比起前後期,即使都是濃眉,後期的T區輪廓也要立體很多
要我說楊采鈺的前後期變化,比起臉小了眉毛長了這類表象,更核心的在於 輪廓感加強:
左邊輪廓感弱,感覺還是不對勁,右邊從妝容到光線都在加強輪廓感,英氣大氣感就出來了
要加強輪廓感,說難也沒那麼難, 眉毛眉峰更有型些、鼻影特別是眉心區 鼻影給力些、面部脂肪少些:
控制變量對比
動圖感受下:
輪廓有型之後,整個人從甜美變英氣,氣質也更大氣些了
也可以反方向嘗試下,弱化輪廓感:
是不是又顯得有點太女性艷麗了,氣質感降低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說,本身長得就糙,完了還要英氣化,會不會變得很像男人?
對於這點,其實很多前輩已經交出優秀答卷: 控制英氣與女性化程度,讓整體 大氣又風情。
微博有個詞叫「英艷同輝」,用於形容這種風格就恰好
強化英氣強化輪廓感的同時,也要 加強女性化部位,如飽滿的嘴唇、嫵媚明亮的眼睛等:
相比於左邊大氣又明艷,右邊就有點太man了,英氣有餘艷麗不足
而說楊采鈺參考前輩真不是沒道理,放大一下,她的妝面其實很像 港風:濃粗帶有毛髮感的眉毛、重眼影輕眼線、標誌性的紅唇:
港風眼線不會太長太誇張,只用來略微調整眼型,眼睛也不著力於放得很大
具體說來,眼影只用淺大地色淡淡一層,為的是 提升眼部輪廓,和 加強眼睛的挑勢:
眼尾的>字眼影,還可以自然拉長眼尾
楊采鈺的初始眼型 夠挑但不夠長,要更嫵媚還需加長,前後期對比下,具體技巧很值得借鑑: 眼妝上下交匯點外移。
雖然很早寫劉詩詩時就提過,不過值得這裡再提一下
看上圖,早期眼線基本 貼本身眼型畫,而且粗黑濃重又生硬,像是「擠著」眼睛,反而 暴露了實際的外眼角。
後期眼線不僅 變細變乾淨,而且順著眼型往後拉,線條流暢就視覺上跟本身眼睛融為一體,搭配下眼影把 交匯點外移,不動刀就開2mm外眼角。
非常實用,注意交匯點的改變,和線條一定要連貫
不僅如此,後期眼線也著力於 強化眼睛本身的挑勢,增加辨識度:
常見畫法是下拉,但楊采鈺的眼線明顯上挑了,不僅走向向上,而且前細後粗顯得更上挑,很有技巧
對比一下眼線有沒有 上挑,這眼線不僅 拉長眼型,而且 增加嫵媚程度,讓整體英氣與風情並存,大氣又明艷。
嘴唇的處理其實有丟丟像港風,因為多為紅唇 (去年好像看到有人把她歸為港風),但仔細看其實不太一樣:港風多亮面紅調,她紅調沒那麼重,而且是啞光的。
跟小圖王祖賢對比,可以看出唇色的不同——反正右邊那種肯定不行
不僅如此,唇形處理也不太統一,有時像法式一樣看似凌亂地 畫圓畫厚,有時又處理得 比較精緻。
右邊唇形處理更精緻些,不完全統一
之所以有這種改動,一個是因為 硬體——
輪廓上來說,楊采鈺跟鞏俐一樣, 中部較凹陷,光線角度不好時很明顯, 嘴厚嘴凸還會加重中部凹陷感。
這兩張應該挺明顯吧?
為了修飾輪廓,她需要讓 鼻子看起來比嘴高,鼻子不高或嘴凸一下就顯得臉癟了:
同角度,左邊鼻子高就沒啥問題,右邊就顯得臉癟
對此,一靠 鼻影加成,二靠 嘴唇不要顯凸:這就需要 啞光質地、暗色調。
左邊只是稍微膨脹一點,就顯得臉癟了,她還蠻適合略微暗的紅調的
也由此,可以發現她的風格 絕不是照搬港風復古或者法式,更接近博採眾長,然後根據自己情況重新調配重組——
這點還表現在穿衣搭配,有些看著 像港風:
其實感覺更像鞏俐坎城那套
有些 像復古但也不是標準復古:
其實她不是特別適合復古
有些 像法式但也不完全是法式:
注意兩者髮型和耳環風格的差異
具體說來,她的 穿搭風格到底是什麼,又如何做到 博採眾長又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呢?
想看的話,記得點個再看啦,1000贊就去碼下期~
—想更好的判斷自己適合的風格?
—想在在自己的風格上找到模板來學習?
商業合作/轉載申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