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話嫦娥:神話中隱藏的玄機,可能是西王母轉嫁月神格的過程

2019-09-13     潘不安講究史

每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往往都伴隨有一個專屬神話。當過節時,孩子們圍繞著老人,聽他們講述那些傳說中的故事,是傳統節日能夠千萬年來不斷延續的奧秘之一。

那麼中秋的專屬神話是什麼呢?

想必所有人都會回答,嫦娥奔月!

當嘬一口清茶,化開口中蓮蓉蛋黃餡月餅的甜膩,回味著淡淡的余甘,望月吟出唐代李商隱的那首《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仿佛情感穿過一千多年的時光,與古人產生清晰的共鳴,不禁想要問一問,嫦娥究竟有沒有後悔呢?

翻開史籍,追尋嫦娥的故事。

在兩千多年前,淮南王劉安召集方術士數千人,編寫出一部雜家巨著《淮南鴻烈》(又稱《淮南子》),在其《覽冥篇》中寫道:

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何則?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

東漢高誘為之作注曰:

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

這是目前中國傳世文獻中,關於嫦娥奔月最早的記載。但是大家有沒有感到疑惑,這個故事在之前為什麼從未有任何記載,卻突然被《淮南子》取作例證。難道也是如蘇軾「想當然耳」,自編出的一個典故嗎?

其實嫦娥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一個更早的記載。在唐代李善注《文選》,謝希逸的《月賦》中有這樣一段註解:

《歸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藥奔月。

王僧達《祭顏光祿文》:

《歸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如果李善所說為真,那麼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可以推至前秦時期,也驗證了《淮南子》中這段是根據確有流傳的神話,而非是杜撰。

可是《歸藏》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連兩漢時期的古人都沒有見過,只記錄下了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唐朝的李善究竟有是從哪裡看到的呢?且常娥這個名字是西漢之後才開始流傳,不可能出現於前秦典籍之中。

所以,一直以來,李善關於《歸藏》的註解都被認為是偽作。

這種觀點,從古至今,一直到1993年,隨著湖北王家台發掘出大量的秦簡而出現了驚天的逆轉。此次出土秦簡共有813枚,包含有《歸藏》、《效律》、《政事之常》、《日書》和《災異占》等等,無數將改變以往歷史記載的珍貴內容。

其中307號簡文是:

《歸妹》曰:昔者恆我竊毋死之×。

201號簡文是:

××奔月,而攴(枚)占×××。

這兩枚竹簡的記載雖與李善註解的《歸藏》在描述上有較大的不同,可能是後世在流傳中產生的變化,但至少證實了,嫦娥的傳說前秦之前便已經存在。

如此看來,反而東漢張衡《靈憲》中的記載,更接近於《歸藏·歸妹》,比《淮南子》更詳細,更貼近早期神話: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其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從中我們可以歸納出:

1、早期神話中有四個人,后羿,西王母,姮娥,有黃。但是和後世神話中不同,這裡並沒有交代后羿和姮娥是夫妻關係。

2、不死藥來自於西王母。

3、嫦娥原名姮娥,而在竹簡中稱為恆我。

4、嫦娥奔月是有計劃的,甚至還提前找了有黃占卜,並非後世一些傳說中的被逼無奈。

5、嫦娥奔月前曾經找有黃占卜。其內容應該正是《歸藏·歸妹》所遺失的內容,其結果是吉。

6、嫦娥奔月,變為了「蟾蜍」。

通過這些觀點,我繼續追尋歷史的記載,竟然又發現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嫦娥不是美女,更不是女人

通過秦簡我們可以發現,嫦娥最早的名稱是「恆我」,永恆的我,也就是長生不老的我,這個名字看起來非常的抽象,且有著很明顯的含義。也就是說,最早的嫦娥,可能就是一個抽象的含義,不是具體的一個人,甚至也沒有性別。所謂的后羿之妻,很可能是後人為了豐富故事所做的增加。

而嫦娥從「恆我」變為女性,正是從漢文帝時期開始。漢文帝,名劉恆,因此需要避諱「恆」字。所以我們看到,在《淮南子》和《靈憲》中,「恆」字已經變成了「姮」字,經過這次更改,明顯從中性變為了偏女性。

於是在繼續流傳的過程中,便被乾脆塑造成了一個女性角色,稱「姮娥」,還是后羿的妻子。同時《說文解字》曰:「恆,常也。」因此為避諱「恆」,寫成「常」,也是非常普遍的方式。於是恆我,又有另一個我們更常見的名字「嫦娥」。

這種女性化的改變,雖然與神話本身相去甚遠,但不得不說是一個成功的改變,正因為嫦娥是變成了美麗女性的形象,才得以廣泛的流傳。

試想一下,如果依然是恆我,然後以一個如鼓上蚤時遷一樣的小偷形象流傳,誰又會對這個神話感興趣?

變成了一隻蟾蜍?是嫦娥的神格化

在民間傳說中,嫦娥偷取不死藥奔月後,也許是因為悔恨,或者是因為懲罰,便成了一隻醜陋的蟾蜍。

其實在中國神話中,人變成某種動物,或者植物是非常常見的,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精衛填海。炎帝之女,女娃,溺死於東海,於是變成一隻精衛鳥,每天銜取西山的木石,想要填平東海。

可問題是,傳說中的美女嫦娥,為什麼會變成一隻蟾蜍呢?

其實這還是我們用現代人思維,去理解古代神話所產生的斷章取義。看到張衡《靈憲》中寫:「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就想當然的認為嫦娥變成了蟾蜍。

但是我們以古人的角度來觀察一下:

1、蟾蜍晝伏夜出,和月亮是一樣。

2、蟾蜍成長需要經過從蝌蚪到外貌完全不同的成體過程,另外它在呼吸過重中,肚皮會一鼓一鼓,就要月亮形態的變化一樣。

3、蟾蜍生活在水中,陸地上也總是呆在潮氣重的地方(因此古人認為是蟾蜍的呼吸帶來了水汽),叫聲會隨著雨水變化。

尤其是第三點,讓古人認為蟾蜍是水的使者,所以在殷商時期盛水的青銅器上就有大量的蟾蜍紋。因為在中國的五行觀點中,日屬火,月則屬水。《淮南子·天文訓》曾寫道:

水汽之精者為月。

如此,都作為水之精,又與月亮有諸多相似的蟾蜍便成為了月亮在人間的代表。

上文李善曾寫道:「(嫦娥)遂奔月,為月精。」很顯然,嫦娥奔月並非是單純的居住在月亮上,而是和月亮神格合一,成為了「月精」。那麼兩者都為月亮的代表,嫦娥自然也就和蟾蜍聯繫到了一起。

所以,嫦娥奔月並非是變成了蟾蜍,準確說是變成了月亮。

類似的故事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窫窳被危與貳負所殺死,黃帝於心不忍,命十巫用不死藥將其救活。結果復活的窫窳失去人性,變成了一種居住在弱水之中,吃人的兇殘怪物。

將兩個神話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服用不死藥後都會出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被某種自然事物所同化。嫦娥變成了月精,無法離開月亮;而窫窳更慘,不僅失去了本性,更成為弱水中的吃人怪物。

而窫窳吃人的變化其實更好理解,弱水三千「鴻毛不浮,不可越也」,不知道淹死了多少人,不正是吃人的怪物嗎?而其殘暴的性格,不正是暗示了水火無情,不時泛濫嗎?

所以,這就又有了一個問題!

不死藥究竟是什麼?

從神話中,我們得知不死藥來源於西王母,而西王母持有不死藥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可以說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可從來沒有記載過,西王母的不死藥究竟是什麼?

所以我們不妨繼續從文獻中查找線索。

《山海經·大荒西經》:

……有曰崑崙之丘……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淮南子·墜形篇》:

西王母在流沙之瀕,樂民、拏閭,在崑崙弱水之洲。

……掘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在其西,……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

可見西王母居住的崑崙之丘,既有不死樹,也有「飲之不死」的丹水,還有「登之不死」的涼風之山,皆有可能是傳說中的不死藥,且種類和數量眾多。

可又為什麼在嫦娥盜取不死藥後,后羿會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再去向西王母請不死藥,不就好了嗎?

而且不死藥如果是這些尋常的東西,嫦娥為什麼在盜取後不馬上服用,而是找有黃占卜,在得到結果是吉後才吃下不死藥。

那只有一種可能,嫦娥所吃的不死藥,是獨一無二的,並非是尋常的不死藥。再結合上文提到,嫦娥吃藥後奔月,化為月精,其所吃的,可能和窫窳類似,是一種神格,或者是從西王母身下分離下來的月神神格。

西王母「嫁出」神格

中國的月亮女生是誰?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於是常羲就成了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月亮之母,更以此被現在認為是中國傳統的月亮女神。到了《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

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

羲和和尚儀成了分別觀察預測日月運行規律,制定曆法的人。

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曆書》便有:

《系本》及《律曆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

在這裡,常羲、尚儀、常儀,其實是一個人,只是古代讀音相通導致,如《說文》:

「常,從巾尚聲,市羊切。」

可見常和尚是通用的。所以明代大才子楊慎在《丹鉛總錄》中寫道:

月中嫦娥,其說始於《淮南子》及張衡《靈憲》,其實因常儀占月而誤也。古者羲和占日,常儀占月,皆官名也,見於《呂氏春秋》。……後訛為常娥,以「儀」、「娥」音同耳!周禮註:「儀」、「羲」二字古皆音娥。

認為嫦娥和常羲是一個人,只是兩者讀音相通,在後世神話流傳中,將常羲訛傳成了嫦娥!

如果在秦簡沒有出土前,以傳世的文獻判斷,楊慎的觀點自然是非常有見地的。但是隨著竹簡的出土,證實了嫦娥的傳說源於前秦時期,且原名為「恆我」,這就無法和這個觀點聯繫起來了。

相反,在神話傳說和歷史文獻中,其實沒有確切的常羲為月神的記載,反而是在後世逐漸與嫦娥的傳說合二為一,獲得了月神的神格。

那麼中國神話中的月神是誰呢?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狌,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有一種觀點認為玉山和崑崙都是月山,西王母為月神,所以可以居住在月山之上(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甚至現在還有人遐想其實崑崙就是月亮,並不是沒有依據的。

除了這間接證據,在出土殷商時期的卜辭中就有將日稱為「東母」,月稱為「西母」的記載。

而在《吳越春秋》中也有:

(勾踐)乃行第一術,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曰西王母。

古人以日為陽之主,月為陰之宗。勾踐所行的正是周代朝日夕月的祭禮。可見最早從殷商時期開始,西王母便是以月神出現。

這樣一來,有黃占卜所得的《歸妹》卦就別有深意了!

雷澤歸妹卦為六十四卦中的五十四卦,代表的是嫁女之像。

那麼是否可以理解為,嫦娥奔月講述的是西王母將自己月亮神的神格嫁接給他人的故事,所以我們現在一說起月亮神,第一個想到的是嫦娥,卻不再是西王母。

大膽猜測

文中提到神格,大家可能會覺得是一種很現代的東西,但是神格一詞很早就有,如隋代《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中就有:

皇矣上帝,神格無方。

代表的就是神明的本身,如月神,無論是西王母,還是常羲,嫦娥等等哪一個,神格都是月亮本身,人們存在對月亮的崇敬和祭祀,那麼其對應的神明才有存在的意義。

而在最初的傳說中,將「恆我」,「不死藥」,「奔月」三者串聯起來,我不禁推測,所謂的嫦娥奔月,不就是「奔月之後,和月亮融為一體,化為月精不死,成為永恆的我」。實際可能是古人追求長生不死的另一種嘗試。

古人曾經有外丹派通過丹方使自己不死,內丹派通過修煉使自己不死,也有精神不死等等追求長生的探索,「奔月」只能說是其中的一種。顯然古人發現這個方法副作用巨大,例如窫窳反被弱水的神格同化,失去了本性。

其實從現代科學分析,所謂的奔月是不是很像現在正討論的將思維上傳AI,以達到永生的方法?可是當思維成為電腦中的一堆數據,你是否還會是你?或者被AI同化,成為只是擁有你記憶數據的人工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ukyVW0BJleJMoPMh3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