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美」成就一代繪畫大家——巴蜀奇才鄧惠伯

2020-03-21     紅鯉魚文化


山水大師黃賓虹說過,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此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是「天地之大美」成就了一代繪畫大家——巴蜀奇才鄧惠伯。



在他的筆下,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無論是水墨畫、水粉畫、版畫、油畫,亦或是筆墨語言、色彩、構圖無不洋溢著天地之精華、人文之精神。



他學貫中西,在繼承古今之大成的基礎上,又化西為中,以意運法,法外求法,獨辟捷徑,獨領風騷,以光華絢爛的心胸融入氣象萬千的山川風物,引人入勝,撈發人心,讓人頓生「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之感。




鄧惠伯:1938年10月出生。四川綿陽人。1958年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展覽,發表於各種美術報刊。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留校任教。文學碩士學位,繼之,留學日本京都大學,獲文學文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央美術學院講師、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兼任教授等。


作品《冬日》、《嵐山過雨》等為國內外數十家美術館、博物館以及政府官廳和個人收藏。出版有《鄧惠伯作品集》、《鄧惠伯畫選》、《鄧惠伯水墨畫選》(英文版)、《鄧惠伯專輯》、《畫家鄧惠伯》以及專著《亞洲美術史》、《東方美術史教程》、、《日本美術之研究》、《日本現代美人畫選》、《日本美術略史》、《東洋美術之研究》(日文版)、《世界美術略史》等等。簡歷揭載於《中國美術年鑑1949-1989》、《中國美術家協會大辭典》、《中國現代美術家大辭典》以及英、美、日等各國藝術名家辭典。



他的繪畫藝術是在繼承中開闊的藝術,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創新的藝術;並且,他還是我國美術史論界繼鄭午昌、黃賓虹、謝稚柳之後的又一顆耀眼的明星。這一切,得益於他的良好的家學,深厚的文化功底、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開闊的視野、以及以高尚的情懷對藝術執著的追求。



鄧惠伯來自天府之國,出身名門---他的父親是上海晨旦大學法語專業的高材生,畢業後從事教育,教授英語,並使用俄語和藏語等。他的母親是考上英國華西大學的綿陽市第一女大學生,擅長詩文、音樂、書畫。



鄧惠伯幼時就踮著腳尖看母親畫山水,看三姐鄧元芳畫觀音,誘得心癢手動,才華漸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那個「山河破碎風飄絮」的歲月里,鄧惠伯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家境實屬難得。



青年時期,他曾任報社美編、記者,不僅博覽群書,俄語、英語、日語俱佳,而且他足遍祖國名山大川。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放逐鄉村期間,他自學針灸和中醫,以慈悲為懷治病救人,並且他筆下的畫幅依然是靚麗清新、生機勃發,全無困厄中的苦悶抑鬱與窮愁迷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底明澈,超然物外。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中央美院,他成為中國的東方藝術泰斗常任俠教授的入室弟子,潛心研究東方美術,特別是日本美術,他的繪畫又直接得到吳作人、李可染、朱丹、張安治、黃胄、吳冠中等國學大師的指點肯定。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舉國上下,經濟大潮洶湧澎湃,正當學有所成、名聲鵲起之際,富有遠見卓識的鄧惠伯先生並沒有趕潮流——做宣傳、巧包裝、搞展覽、忙促銷,他不趨炎附勢,不向金錢獻媚,不對名利彎腰,毅然決然地遠涉重洋,求學東瀛,師從於清水善三、吉岡健二郎、佐佐木丞平、河北倫明、加山又造等日本畫壇名宿泰斗,從日本的繪畫與風情中吸取營養。



後來,他又陸續遊歷了亞、美、歐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參觀訪問了眾多的美術館、博物館和藝術院校,廣學博取,兼收並蓄,真可謂吞吐古今,涉獵中外,融貫東西,以至於他率意揮毫,皆成絕妙,「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惠伯先生一系列作品,大到全景式山水,小至一窗一幾靜物世界;都別有會心,喚起觀賞者共感共鳴。「山水,寄寓著鄉國情,是大自然的象徵。花卉,是美的象徵。鳥兒,是自由和平的象徵」——這隸屬東方「文化源」的永恆性美學觀念,如同「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一樣,始終貫穿在畫家鄧惠伯藝術之中。



而那描繪自然一隅一角的風景畫,則情不自禁、流露著一個典型東方人儒雅溫和的情調以及內向的浪漫氣質,還有他個人獨具的渾淪不飾的天性。如《矓月》、《春雨》、《秋思》、《獨旅》,從中不只是看到一片風景,同時也會感悟到一種人生、一種心境。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OLKB3EBfwtFQPkdum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