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筆下的人物憨拙質樸,不失細膩

2020-06-09     紅鯉魚文化

原標題:他筆下的人物憨拙質樸,不失細膩

王志堅長期從事中國畫創作,藝術主張「人文精神」與「工入意出」,善於民間風貌汲取學養,在花鳥、意象牛與童趣題材上亦取得過重要學術成果。作品具有個人風格,在畫壇頗具影響,被譽為中國書畫百傑。

王志堅:生於1958年,湖南湘鄉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南省花鳥畫家協會理事,湖南省美協工筆畫藝委會主任,湖南省工筆畫學會常務副會長,齊白石紀念館館長,湘潭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1958年10月生於湘鄉,自幼酷愛文藝,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國畫專業。作品多次獲文化部、中國美協、湖南省美協等權威機構的金獎和銀獎。代表作《暖陽》獲得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銀獎。《思》獲中國美協全國首屆花鳥畫展二等獎。部分作品被中華世紀壇、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名家紀念館等藝術部門及國內外收藏家收藏,作品多次在《人民日報》《美術》《國畫家》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近幾年其作品在上海、廣州、山東、湖南、澳門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多次,頗具影響。

王志堅:在社會這個大群體中,造成人與人之間存在明顯區別的是「環境」的不同。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環境、生存方式、文化風俗就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不同的人。

由於社會發展和人生活的需要,派生出各種職業和不同的社會分工。職業對於人本身來說都多是出自天性和愛好。我喜歡繪畫,特別是中國人物畫創作。

20世紀60年中期,我隨家人到農村生活,與農民的接觸也就多一些。那時我雖小,農村生活卻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的記憶。農民生活艱苦而辛酸,農耕時代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局限,幾乎靠天吃飯,淫雨無收、乾旱無收的狀態使農人侷促而又無奈。

儘管如此,他們沒有放棄耕種土地的念頭,寒暑不息,面朝黃土背朝天,如同牛一樣日復一日地勞作。即使心中有苦楚也從不怨天尤人,依舊摯愛著他們的土地,世世代代地沿襲著。

進入現代文明,農村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農民也就悠閒了許多。他們開始追求時代文化的精神,在勞動之餘或勞作之中歌之舞之,作為愉悅和排遣的一種生活方式。廣大農民身上那種從容淡定、勤勞樸實、自信堅韌的精神,常常使我動容,我也情不自禁地想以藝術創作來直抒心懷。

創作者的創作來源就是生活積累,多年農村生活的經歷使我在創作中能大膽塑造,用筆也就洒脫,所畫的人物憨拙質樸,大拙中不失細膩,誇張中不失其度,單純中力求變化。避棄時髦,以求墨、色和諧,造型自然概括。

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妙不可言。每當我深入村寨,總是將速寫本隨身帶,每遇令我動情的場景和人物,我會立即用筆畫下來。速寫可鍛鍊記憶,還能有效提高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和造型能力。或一小時,或一分鐘,或數秒鐘,我都用心專注捕捉,不放過每一次機會。隨著長期的積累,心中就有了丘壑。

在鄉土人物畫創作上,我試圖講究畫味,讓題材、情節、內容與形式儘可能合理化,讓畫面達到藝術的真實性,以求既嚴謹又靈動,既單純又豐富,用筆墨抒寫新時代的農民形象。在我畫筆底下的農民已遠離苦累,更多的是悠閒自在的場景。悠閒自在可以沖刷苦楚,表現勞動就是快樂的主題。

在我的鄉土人物畫中,女性題材居多,畫面的形式有求新求變的思想。現實中,農民女性承受了繁瑣的勞動,對家庭的擔當大於男性,故過早地銷蝕了女性們的美麗青春。從我的母親身上能窺視女人們那種滄桑、慈祥和大愛的品質。農村婦女中的這種美,引我崇敬,禁不住為之歌頌。

我對鄉土人物畫的創作,不是敘述,而是情感的抒發;不是歌頌,而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此番探索,意在另闢蹊徑,尋找新的創作方式。創作的意義大約就在此。

對於繪畫藝術,我始終追求尚真、尚美、尚善。不為獻媚討好,不為他人所左右。追求藝術既是自然的,也是主觀的,即要師法自然,更重要的是創新。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FOYl3IBiuFnsJQVwR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