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處於黑暗,越要嚮往光明

2019-10-10   二丫的小窩

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早上起床上班後,就在等待家裡人能發個祝福之類的,可是等了一天,杳無音訊。我不禁反覆確認:今天是我的生日嗎?難道我記錯了?在懷疑了自己一番之後,得出了一個心寒的結論:他們應該都忘記了。

於是到了晚上,給姐姐發了一條微信:「你們太讓我心寒了,今天是我的生日啊,你們居然都忘了。」沒過幾分鐘,紅包、祝福紛紛發來,收到了老爸、老媽的道歉,說因為農忙忘記了。

其實我對於他們的忘記,並沒有太大的情感波動,身在大城市,即使收到滿滿的祝福,也依然消解不掉獨自一人身在異鄉的孤獨感,不禁想:「如果此刻自己在老家,最起碼身邊會有家人、朋友在身邊,不至於像現在孤單一人,還趕上加班」。

捫心自問:來大城市遠離親人朋友,獨自闖蕩,到底為了什麼?

為了趁年輕,讓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歷練?為了每月固定的工資?還是為了大城市的繁華和喧鬧?

我回答不上來。

不過在這裡很吸引我的一點是隨時能看自己喜歡的書,隨時可以看一場好的電影,能接觸到很多優秀的人,能學到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在這裡還有自己的夢—希望寫出更多有價值的文章,成為更優質的寫作者,有一天能出一本自己寫的書。

哪怕這個夢永遠都不會實現,但是在擁有它的漫長歲月里,讓我在面對那麼多人生中的至暗時刻時,一想到它,就渾身充滿力量。

它是什麼?它是希望,是燈塔,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生的意義正是在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尼采,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1844年出生在德國的一個小村莊,5歲父親去世,沒多久弟弟也生病意外去世,尼採為此備受打擊,之後與母親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但是和她們的關係一度曾經非常糟糕。

尼采少年得志,24歲就被推薦到瑞士巴賽爾大學任古典語文學教授,一直到34歲因為精神疾病的困擾,才辭職開始了漂泊的生活。他被認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在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等領域引起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

可能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尼采生性悲觀,從小就對人生的意義產生質疑,認為人生很虛無,感覺生命像樹葉輕易就飄走了。在大學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尼采讀到叔本華的著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深深擊中了他的心靈,他覺得這本書就是為他而作。

叔本華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認為人生毫無意義,人生來就註定是不幸的,他認為「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

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尼采,在尼采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一個根——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幾乎成為尼采心中不容置疑的定論。

但尼采並沒有就此止步,消極頹廢度日,反而激發了他探索人生終極問題的動力,他開始用各種辦法去為無意義的人生尋找一個出路,他雖然悲觀,但反抗悲觀,他的著作《悲劇的誕生》就在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這本書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主要哲學思想的誕生地,書中尼采引用了兩種藝術形式: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俄尼索斯。

日神精神代表人類對美的外觀的追求,認為人生是一種現象,無需去看本質,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而酒神精神則要我們打破現象,進入本質,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

尼採用這兩種藝術形式,向我們展示了他對於人生的態度:勇於直面人生的痛苦,並且不要放棄那些美好的事物,人生的歡樂正是在於對美好的嚮往

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尼采認為人類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開創了哲學、宗教、藝術等領域,而這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這就是所謂的「意義」。雖然生命最終都會歸於虛無,但是在擁有生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以何種方式度過。

身處逆境,不妨給自己造一個夢: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當我們處於人生逆境的時候,會很容易感到悲觀絕望,覺得人生充滿灰暗,那些美好的東西總是離自己很遙遠,有這樣一句話:不是因為看見了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所以才看得見

相比尼采所處的環境,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要比那時候簡單很多。相比戰爭時期,在和平年代,沒有人敢肆意砍下我們的頭顱,也沒有人會把我們放在柴堆上燒死,在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我們這裡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和饑荒。

相比於從前,實現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容易,身陷艱難困苦,我們要敢於給自己造一個夢,要從心底里堅信它有一天會實現的那種。

馬雲,阿里巴巴創始人,曾經應聘了30次工作,卻全都被拒絕,他去肯德基應聘服務員,結果他是24個人里唯一被拒絕的,但從未放棄尋找自己的出路。1995年,網際網路開始爆發,當他在網上輸入「啤酒」後,發現沒有一條來自中國的信息,他震驚了,覺得這是個巨大的商機,於是,建立一個在線交易市場的想法在他腦海里誕生了,他深信網際網路會是今後的大趨勢。

當他創辦中國黃頁的時候,向人們普及網際網路的概念,卻被人們當作騙子,但他深信自己走的是正確的路。當阿里巴巴誕生的時候,沒有辦法盈利,隨時可能讓他破產,所以他請來了17位朋友加入,他始終相信阿里巴巴會成功,這個信念不曾動搖過,無論遇到何種危機,正是因為這個堅定不移的念頭,支撐阿里巴巴一路風風雨雨走過幾十年,成為今天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阿里巴巴有很多的價值觀,其中有一條就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如果問你一個問題:3年後,你想每個月賺多少錢?

如果你是這樣思考的:回顧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擁有的能力,目前的狀況,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一個目標,那麼通常你的生活不會有太多改變,一切一如既往。

而那些成功的人對此的做法完全不同,他們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而是在一個特定的幻想。他們描繪出自己想要追求到的事物,然後思考變成怎樣的人才能夠使這番幻想成為現實。他們不將目標依賴於目前狀況,他們知道,如果我們的目標是以我們自己為導向——那麼我們就停滯不前。而如果我們以目標為導向——那麼我們就註定要成長。

不妨現在腦海中想像一下未來的最好的自己是什麼樣子?那麼你最需要克服的障礙是什麼?又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呢?現在怎麼辦?

當我們能認真坐下來,將每一個問題都深入思考,並寫下自己的答案後,你會更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那些願望,同時對當下的困境會多一份信心和勇氣。

身處光明還是黑暗,完全是自己的選擇

無論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還是給自己造一個閃耀的夢,都是為了能讓我們更有勇氣直面人生中灰暗的時刻,而最根本的其實是為了改變我們對待逆境的心態。

古有安貧樂道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物質匱乏的年代快樂從不打折;

亦有樂觀豁達的蘇東坡——被貶黃州,卻為「江上之清風與山上之明月」慶幸歡喜,因為這些無主,故閒者得之。不為他人誣陷怨天尤人,只一心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

更有知行合一的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面對殘酷的生存環境,將逆境當作生活的訓練場,處境越艱難,越是向內求道,最終龍場悟道,創立心學。

原來身處光明還是黑暗,完全是自己的選擇。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選擇你的行為,朝向你所認為的「好」的方向。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它是IMDb《史上250部最佳影片》和豆瓣電影排行榜的雙料第一名,它曾給予無數人勇氣去度過人生中那些灰暗的時刻,時至今日仍是眾多影迷心中的希望之光。每次在迷茫、疲憊的時候刷一遍,總能給予人一種力量,尤其被男主角安迪的堅韌不屈所折服。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一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等待他的將是終身監禁的懲罰。儘管安迪是被誤判,但面對強有力的政府機關,安迪孤身一人,翻身的希望虛無縹緲。

但安迪入獄後沒多久,便表現出與眾不同:相較於其他人對獄中生活的麻木、屈服,安迪始終在尋找生活的希望。

剛入監獄時,他常常遭受獄友的毒打,但他從不屈服,拼盡全力反擊;

他想改善獄友的精神狀態,希望能在監獄建一座圖書館,增加藏書,就給政府寫信請求撥款,但卻石沉大海,安迪並沒有就此放棄,整整堅持寫了六年,終於獲得了政府的許可,如願以償;

他教願意悔改的人知識,鼓勵他們擺脫麻木、悲觀的心態,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當下的生活;他還送給瑞德一個口琴,鼓勵他不要放棄自己的愛好,他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身邊的人。

即使身在監獄中,安迪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對自由的渴望。相較於其他獄友的沮喪、頹廢,他始終都在尋找掙脫命運牢籠的機會,他甚至徹夜不眠地用一把小錘子在牆上挖越獄的小隧道,一挖就是二十年。他對自由的嚮往,對希望的堅持,最終迎來了對自己生命的救贖。

柏拉圖說過:「有理想的地方,地獄就是天堂,有希望的地方,痛苦也成歡樂。」每天挖的那條小隧道,記錄著安迪的進程;獄友的改變,見證著他的人格魅力;一個個小願望的達成,激發著他的內在力量。那份面對逆境不屈服的心態讓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最終實現了絕地反擊。

沒有哪種經歷絕對的好,也沒有哪種經歷糟糕至極,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無論生活朝我們扔來什麼,我們都要學會從中創造出一些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