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我家孩子13歲,動手打了我,這麼小就打父母,以後還可怎麼管呀?」
「我家孩子小學成績挺好的,一上初中,進入青春期,成績就開始下降,怎麼辦?」
「兒子今年12歲,在學習上有點小,摩擦,不願意上輔導班,我說了他兩句,他既然罵我,說我是」啥熊人「,我好崩潰,怎麼辦?
」我家女兒,上高二了,只要有假期,回家就手機遊戲,一管就吵,成績差,又要讀書又不努力,怎麼辦?「
」我家女兒,14歲,整天就是追星,買一堆海報,穿衣服不倫不類的,手機整天不離手,還交一些品德不端的朋友,怎麼辦?「
"我家兒子,剛上高中,就開始戀愛,還不許管,整天拿個手機上廁所,說幾句,就楊言要把我打死,我都快被氣死了,怎麼辦?」
」我家女兒讀初一,昨天被我吼了,不要我送,錢也不要,理都不理我,我好難受。「
......
做為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我經常會收到剛進入青春期父母的私信,說孩子變了,不再是以前那個千依百順的孩子,凡事都喜歡對著干。
於是,陷入無盡的迷茫,焦慮,委屈,擔憂,煩悶中,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您正好有著這樣煩惱的家長,請先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跟著我一起看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說到青春期,就不得不說叛逆這兩個字,其實以上家長描述的那些行為都是叛逆的行為。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為什麼要叛逆?
其實孩子的成長要經歷兩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是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叛逆就為了跟爸媽說:」我是一個獨立的人。「
第二個叛逆期是在孩子12歲左右開始,這個時候的叛逆是想跟爸媽說:」我長大了,你要允許我長大。「
那什麼叫長呢?
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就是擁有選擇權。
但是,因為在童年期孩子對大人的依賴,大人需要幫孩子做大部分的決策,導致家長習慣性的幫助孩子做決策,而忘記當孩子到了青春期,要把選擇權還給孩子,繼續幫助孩子做選擇,從而限制孩子長大。
而當孩子感受他所生活的環境無法讓他擁有選擇權的時候,叛逆就他的選擇。
所以,說到底,叛逆其實一場選擇權的爭奪戰。
而這場戰爭主要有兩種形式:
什麼是硬抗呢?
就是家長說東,孩子一定要說西。
因為如果家長說東,孩子往東走,那選擇權還是在家長手裡,所以他必須往西。
比較常見的例子是,家長說,你要好好學習,考一個重點高中,孩子說,不,我喜歡職業學習,我要考職業學校。
還有,你不讓我玩遊戲,我偏要玩遊戲;
你不讓我談戀愛,我偏要談戀愛;
你不讓我和成績不好的孩子玩,我偏要和他們玩;
.......
而且家長越要堅持,孩子越逆反,這就是硬抗。
那什麼是軟抗呢?
就是不跟家長正面衝突。
軟抗多發生在家長比較強勢,孩子比較弱的家庭。
為什麼要採取軟抗呢?
因為他覺得根本沒有可能擁有選擇權,甚至往後走10年都不可能擁有選擇權,那這麼這個孩子就會採取軟抗的形式。
具體表現為對學習沒有動力,隔三差五不想寫作業,到不寫作業,到不想上學,到不上學,嚴重的情況可能會產生神經症,抑鬱症,強迫症,最嚴重的可能就是不想活了。
所以,當孩子出現叛逆的情況的時候,家長要檢查一下有沒有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如果沒有,請試著慢慢的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那如何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呢?
就是你不說東,東西由他自己來說。
你不說你要好好學習考個重點高中,由他自己來說。
一旦是他自己的選擇的話,那麼,他就不會叛逆了,並且因為是自己的選擇,他就會認真的做好,在做事的過程中獲得力量感。
所以,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注意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不過也要注意的是把選擇權交給孩子的時候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而不是直接跟孩子說,以後,你的事情你做主,我不管了。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還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具體來說有5個步驟:
1.共情式傾聽;
2.開放式詢問;
3.建設性引導;
4.自主性選擇;
5.社會性體驗。
我們可以用一個案例來說說如何應用這5個步驟:
不想寫作業幾乎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
有一天,小語回到家後,跟媽媽說,我不想寫作業。
小語媽媽用共情式傾聽並且開放式詢問回復小語說:」你不想寫作業,為什麼呢?「
小語說:」那些數學題都重複寫了好多遍了,有點想吐。「
小語媽媽 問:」那知識點你都掌握了嗎?「
小語說:」當然,不然怎麼會做到想吐呢。「
小語媽媽建設性引導說:「我覺得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鞏固知識點,如果你的知識都掌握了其實可以不用做,不過如果不做的話,你們老師會懲罰你嗎?」
小語說:「我其實也挺矛盾的,做作業很難受,不做作業老師又會懲罰。」
小語媽媽說:「嗯,我能體會到你的難受,我也時常會遇到你這種情況,就是要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很多時候我也不想打掃衛生,那我通常有會有兩種選擇,一是告訴自己不打掃衛生家裡很亂,還是得打掃一下,另外一種是如果太累了,我也會選擇一兩天不打掃。
小語自主性的選擇說:」媽媽,明白了,我想我還是去寫吧,雖然寫作業想吐,但是總比被老師批評好,而且就只有兩題,很快就可以寫好。「
最後,就是社會性體驗,孩子寫了,自然不會受到老師的責罰,如果沒有寫,就會想到受老師的批評的後果。
如果受到老師的批評,對於一個從小自尊心被父母保護得很好的孩子來說,這個是很難接受的,自然他會選擇寫作業。
其實不止寫作業這件事情,還有叛逆這件事情也是,沒有孩子願意做個叛逆的小孩,惹父母不高興。
精神分析醫師溫伯格曾說:
每個人在孩童時期都希望獲得周遭人們的好感,那麼要如何才能取得他人好感呢?孩子會想辦法摸索、學習。
社會心理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卡倫霍妮曾經在她的著作《神經症與人的成長》中也寫道:
人,生而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
只要移除了障礙,人就會自然地發展為成熟的、充分實現自我的個體,就像一顆橡樹籽,會成長為一株橡樹。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阻礙他長大的因素可能就是父母沒有將選擇權歸還給他。
所以,爸媽們,如果家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請注意,不要和孩子較真,把選擇權還給他們,同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選擇能力。
龍芳:家庭教育指導師,自媒體【花姐姐家庭教育】創始人,兩孩媽,從中國到美國,從美國到中國,親歷中西教育的不同,從全職媽媽到職場媽媽,分享家庭教育以及女性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