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戰場,一個公司就算有一大群優秀士兵,但如果沒有一個得力幹將在背後運籌帷幄,那麼這場戰役也不能說穩操勝券。
俗話說得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每個厲害的領導,都有出色的管理能力,不僅能帶出一群優秀的下屬,還能調動團隊的力量完成目標,為公司創造超額價值。
然而,大多數的公司,對於管理人員缺少科學合理的選拔和培養機制,往往遵循「學而優則仕」的古老規則: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專業紮實,態度認真,工作能出成績,於是就提拔成為領導,讓他帶領一個團隊。而這個過程中很少考慮一個人的管理能力、影響力、領導力等指標。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管理能力,或者說一個管理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素質才能真正地做到「德配其位」?
但凡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思維方式都和一普通人不一樣,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兩種思維:
第一,具備逆向思維,善於創新
我有個發小朋友,小王,他在上大學的時候就跟別人不一樣,他做事總是不按常理出牌,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他就用到了短視頻,和三維動畫表現,非常炫酷,要知道那年還是2005年,國內很多人都還沒這概念。
畢業後他當了運營專員,不管是寫文案,還是做策劃,在業內都是很具影響力的,他的工作始終都富有創意,他做任何事都跟別人不一樣,別人的自我要求是完成,他的自我要求是創新。
後來他去了一家大公司當創意總監,幾年時間年薪就過百萬了。一個具有管理能力的人,他總是具有逆向思維,他總是能排除大多數人,日復一日重複機械式的工作,而優先選擇少數人都考慮到的,有價值的,有創新性的工作內容。
最具有創新思維的大概就是喬布斯吧,他不是把手機做了局部革新,而是重新發明了手機。我們每個人在職場上需要創新。每個品牌也需要創新。創新就是自我顛覆、自我重建、自我更新,這樣生命力才能更持久。
很多有逆向思維的人更能取得成功,往往是因為他們參與的工作是「富有創意的」,需要他們轉換思維,因此思維變得活躍,也能得到和調動更多的資源。
第二,結構化思維
一個有管理能力的人,必然有結構化的思維。不成體系,不成結構,丟三落四,思維不密,都無法把管理做好。
我們判斷一個人的管理能力,主要就是要看他在處理一個事情的時候,有沒有結構化思考能力,有點類似於舉一反三,比如你做一個事情A,能不能想到A1、A2、A3,甚至是能不能考慮到B1、B2、B3。以及A和B之間的關係。
普通員工的思維能力都局限在了一個點上,出了問題也只是想著能把當前問題解決就行,並不會深度考慮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是員工的能力問題,還是機制的問題?這個問題會引起哪些連鎖問題?採取什麼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問題再次出現?
而具有結構化思維的人,能從全局、長遠、整體來解決問題,他們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思維能力對於管理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作為管理者,不僅要解決現實的問題,還要兼顧解決長遠的問題。
否則,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每天都只能充當消防員到處救火,這都不是管理能力的體現。很多人名義上是管理者,其實並不具備管理能力。
比如我以前所在的部門,有一年開始有人辭職時,部門主管就只懂得去解決這個人辭職的問題,看不到更深層的原因,也不去找解決辦法,於是最後部門的人全走完了,她變成了光杆司令,那就是沒有管理能力的表現;當有一個人辭職時,有管理能力的人,總是能從中得出一個結構性的解決方法,防止類似的問題再發生,那才是真正的管理能力。
作為一名有管理能力的人,其最大的價值,不應再是逞自己的「匹夫之勇」,而是要通過帶領自己的團隊獲得成績。很多普通員工,在工作中能表現出管理天賦,其核心能力就是決策力。
一定會有人說:「我只是個普通員工,自己都是靠技術幹活的,做決策和定策略這麼高大上,輪不到我來確定吧?」錯!其實任何一個公司,甚至上到國家層面都一樣,在設立目標後都會將目標細化為一項項指標,然後逐層向下分解,直到分解到公司的最小單位,也就是員工個人身上。
當指標一旦確定,那麼如何完成就要看個人的能力了,具有管理能力的人,通常都有超於常人的決策能力,他們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指標。
拿《亮劍》中的人物來舉例:
李雲龍:眼前敵人守著平安縣城,讓6連去後方拖住敵人的援軍3小時,其餘的都跟我去城門樓子,順便讓二營長把義大利炮給我拖上來;
6連連長:我們的任務是阻敵增援。2個排上坡占領制高點,3排負責埋伏襲擾敵人,一定要拖住援軍;
3排排長:敵人一定要走這條大路,其它班埋伏好,1班去埋地雷,炸掉他們的交通工具;
說起來,1班班長這個角色,已經是部隊中最小的建制領導,其實和職場中很多普通員工沒啥區別,雖然目標很明確,但怎麼安排班內的資源來達成目標,這些所有的事情都是1班班長需要確定的策略。如果策略得當,可以用最小的傷亡解決問題,反之,可能全班光榮了任務也完不成。
現在你還會覺得「做決策」是高層領導才要做的事情嗎?現在職場中,很多公司的部門並沒有明確的負責人,尤其是很多是私人公司,幾十個人都在一個辦公室共同做事,很多事情都是共同配合處理,可以說,每個人既是普通員工,也是背後的管理者。
因此,一個具備管理能力的人,一定有決策能力,他能預先把所需分配的工作考慮周詳,設置有序的工作計劃,並對計劃的執行進行有效掌控,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工作的進度,並最終實現工作的目標。
擁有管理能力的人,都是極度自律的人,我有個年薪百萬的HR總監朋友,不管前一天工作到多晚睡覺,第二天一定是早上6點準時起床,然後準時去跑步。他還總說自己也是正常人,也有放鬆的時候。
其實,決定要做某個大事的時候,普通人會說,等我休息一下,等從明天開始,要不過了這周再說。而具備管理能力的人,會爽的說,現在、立即、馬上開始,絕不廢話。
從執行力上來說,普通員工和管理者對這三個字的理解也大不相同,很多普通員工對執行力的理解就是,老闆讓他做什麼,他就馬上做什麼,基本上就是唯命是從、聽話。而具備管理能力的人,絕不會這樣,他們眼中的執行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以前我有個下屬,小杜,人很聽話也勤快,但每次讓他去列印個文件,他去了,然後回來告訴你,印表機壞了,列印不了。
你說,列印不了你去找維修部的同事聯繫處理下吧。他又回來了告訴你,維修部同事挺忙的。他就這樣來來回回,確實挺勤快,你說什麼他就做什麼,但就是解決不了事情。
其實,很多管理者都知道真正的執行力,是建立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的,凡事跑得快,並不是執行力,凡事搞得定,才是執行力。
具備有管理能力的人來說,除了通過管理下屬來達到工作的目標以外,更需要具備足夠的觀察力,要有為公司選拔人才的能力。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做到,「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也就是讓「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
這也要求他們需要準確判斷下屬的能力,並根據下屬的實際能力、擅長領域等等來分配工作任務,從而保證各種任務能夠高效完成,同時又能確保下屬的「人盡其才」,進而調動起底下人的積極性。
舉個真實的例子,我前公司的市場部,有一年招了幾個很優秀的新員工進來,但都是很快就離開了公司。後來人事總監找這些人聊了之後才發現,原來部門的主管,總是安排他們做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雜七雜八的事,即使是一些經驗豐富、能力十足的員工也一樣,他們認為自己是大才小用,價值得不到體現,所以才想離開。
後來,老闆找到了部門主管,溝通後才知道,原來公司之前就有規定,沒有過試用期的員工,不能安排重要工作。老闆明白過來後,立刻讓人事部修改了這個制度,並對這個部門主管說:「你太不懂得變通了,對於優秀的員工要懂得破格去用,你可以早點跟我說的。」
這個部門主管,就是一個相對來說不太合格的管理者,太受制於制度,就會失去很多管理的靈活性,也發現不了優秀的員工。
所以,判斷一個員工,是否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他具不具備管理者所擁有的能力,往往參考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已經具備了上面說到的這4點,基本上可以視作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END
本文來源:公眾號@彪悍貓先生(ID:BHMaoXianSheng), 作者懸崖上的貓。
這裡是100萬職場人的逆襲驛站,運營者懸崖上的貓,資深媒體人、設計師,從思維到技能,只寫最接地氣的逆襲乾貨,讓你一路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