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中困惑、糾結的你,不妨讀一讀這本書

2019-08-28     亞馬遜Kindle

「當你在一個部落里待了差不多兩個月時,你終於覺得自己對這個地方有那麼一點了解。突然間,你覺得它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可其實那是一種錯覺,你在那裡才待了八個星期而已。接下來你會遭遇徹底的絕望,你會覺得自己其實什麼也不懂。可當你親身經歷那一刻的時候,你真的會覺得這個地方完完全全屬於你。那是一種最短暫、最純粹的歡愉。"

今天Kindle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是一本讚譽無數的作品。

它是《紐約時報》的暢銷圖書;

獲得過科克斯書評獎、新英格蘭圖書獎等多項圖書大獎;

被《時代周刊》《紐約時報》《娛樂周刊》《VOGUE》《出版人周刊》《華盛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奧普拉雜誌》評為「年度好書」!

這本書就是《歡愉》。


《歡愉》用理性與激情的衝撞,構建出一個性感而優雅的故事。

《無聲告白》的作者伍綺詩這樣評價本書:

我很喜歡並向朋友推薦了莉莉·金的《歡愉》。它文筆優美,發人深省。這本書具備了一部優秀小說應該具備的所有特質。

而美國備受尊重的短篇小說家安德烈·杜勃斯則直言道:

這是我今年讀過的最好的小說之一,它將金牢牢鎖定在頂級小說家之列。


一個優雅而性感的故事

本書基於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真實人生故事寫就。

20世紀30年代,三位年輕的人類學家前往紐幾內亞考察,他們之間發生的一段三角戀情,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觀念、學術生涯,乃至命運……

安德魯•班克森出身學術世家,其父熱切地希望孩子們能繼承他的衣缽研究生物學。他的兩個哥哥卻相繼意外殞命。班克森追隨父兄腳步前往劍橋學習生物學,卻被人類學吸引。

父親死後,班克森回到曾實地考察過的紐幾內亞。學術研究上的無力感和親人死亡造成的陰影令他心灰意冷,試圖自殺。

內爾和芬這對人類學家夫婦的到來打破了班克森死水般的生活。

班克森也緩和了內爾與芬之間因研究方法與學術聲望的差異而日益緊張的關係。

班克森被內爾吸引,理智令他選擇壓抑自己的感情。

三人都對班克森與內爾之間日益滋長的情愫心知肚明,掙扎於慾望與自律之間的他們小心地守護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一次三人交談時的相互激發催生了人類學研究領域的一大創見

一天早上,芬突然駕著小船獨自離開,帶走了部落里最有名的少年首領。他要去搶劫臨近部落的聖笛。他相信那笛子能幫他建立學術地位,但這一冒險之舉徹底改變了三人的人生軌跡……


近乎極致的閱讀體驗

簡單地轉述《歡愉》的情節,只會令這個故事的魅力消減大半。小說於字裡行間蘊藏的氛圍和情緒,具有令人心醉神迷的魔力。

莉莉·金採用了一種充滿想像力的敘述策略,打破了時間和人物視角的限制,營造了充滿迷幻感的文本體驗。

作為小說的敘事主人公,班克森擁有近乎全知全能的視野,小說開篇,內爾和芬在他的講述中完成了登場亮相,他本人卻還沒有在小說中出現過。

邏輯上講不通的蒙太奇製造出了強烈的宿命感,仿佛這一切都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宇宙中上演,主人公對此早就瞭然於心。

具有相似效果的還有班克森在多個破碎時空中跳躍的敘述,從故事開始的上世紀30年代,直到70年代,讀者很難預測他的下一段講述會從哪個時間節點開始。

然而,這種跳躍並不會讓讀者費解,無論時間是向前推進,或是向過去回溯,它們永遠指向共同的焦點。

於是讀者明白了,班克森永遠地滯留在了故事發生的那幾個月之中,「當下」變為恍惚可疑的淺夢,記憶卻成為永恆的現實,一遍又一遍地循環上演。

莉莉·金在《歡愉》中還嵌入了另一個文本——班克森意外獲得的內爾日記,這既從邏輯上完善了整個故事,又豐富了班克森的敘事層次。

我們可以推想,在經年累月反覆閱讀那本日記之後,其內容已同班克森自己的記憶融為一體,他的敘事也因此具有了雙重視角,他的視角,內爾的視角。

視域的交錯賦予故事強大的張力,給小說中如夢幻一般的片段和細節提供了棲身之地,它們只有在這部小說獨特的情境中才能成立:

班克森為在田野調查中留下滿身傷口的內爾包紮時的情慾涌動;內爾夫婦和班克森在湖中夜泳深談,凝望星辰;班克森和內爾在細雨中跳起求雨的舞蹈,口中呼喚他們知曉的語言中所有代表「雨」的單詞;三位人類學家在一個嶄新理論初現雛形時內心的悸動和高於語言的默契……

這些情節帶有強烈的超現實的美感,它們令小說的愛情主題掙脫俗套的窠臼,呈現出詩性特徵。

就像BBC出品的短劇,緊張,性感,卻又優雅克制。充滿了20世紀30年代獨有的自由氣質。緊張感不動聲色地上升,結局像是平靜良久之後的爆炸。

搜索訂閱Kindle,回溯時間,剝開一層一層的故事原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wB452wBJleJMoPMSs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