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歌唱的「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歌詞很好,但現實生活中,不管家產多還是少,只要老一輩的有套房,就能讓兄弟姊妹反目成仇。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三言二拍里一個講孝悌的故事,《三孝廉讓產立高名》,看看這三位兄弟,面對分家產是怎麼做的。
故事說的是漢光武年間,也就是劉秀當皇帝的時候。那時候天下初定,朝廷缺人,所以鼓勵大家積極推薦能人。這個能人,並不是說書讀得多厲害,而是一定要孝廉。孝,就是孝順長輩,友愛兄弟。廉,就是廉潔自好,一心為民。
如果有人為了被推薦,假裝自己很孝廉,當了官之後又不是那麼回事。那麼推薦人和被推薦人一起論處。所以,大家在推薦時,都會十分小心,經過多方觀察,確認無誤後再推薦。
在會稽郡陽羨縣,有一戶姓許的人家,父母早亡,留下了三個兒子。老大叫許武,15歲;老二叫許晏,9歲;老三叫許普,7歲。
因為兩個弟弟都還小,許武作為長兄,理所應當擔起了家裡的擔子。
許家有些田產和童僕,但也談不上富裕。因為雇不起多的人,許武就自己帶著家僕去種地。但同時,他也沒放棄讀書,基本就是日耕夜讀。
兩個弟弟,白天就跟著他一起去田裡,看他們如何耕種。晚上則跟著許武一起讀書,由許武教他們禮讓之節,做人之道。
許武以身作則,把兩個弟弟教得安詳恭敬,努力勤勉。沒幾年,兩個弟弟都長大了,家裡的家產也慢慢豐盈了。
鄉里鄉親覺得許武真的太不容易了!簡直是世間難得的好哥哥!「孝悌許武」的名聲便越來越大,越傳越遠。
州牧郡守聽聞了,就向朝廷推薦了許武,朝廷看到了,就決定招許武為議郎。
許武沒辦法,只得再三叮囑兩個弟弟,一定要繼續學習,一定要勤勞耕作,一定要好好做人。然後,他就啟程去了長安。
到了長安,許武受到很多達官貴人的歡迎。大家都想看看「孝悌許武」是個怎樣的人,結果發現,還真是個有才有德的大好人,紛紛與他結交。得知許武還是單身,大家又都紛紛把自家未出嫁的女兒介紹給他,但許武覺得,我兩個弟弟都沒老婆的,我怎麼能急著脫單呢?何況我就是山野村夫,雖然現在在朝廷做事,但和那些大家小姐還是不一祥,人家嫁過來,我鐵定是養不起的。
於是,就婉拒了一切說媒,對外宣稱自己在老家已經訂了一門親事。弄得那些達官顯貴無不惋惜。
因為許武口碑好,人品好,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哪位有個什麼難題,都會找他商量,連皇帝都喜歡找許武聊天。每一次許武都引經據典給建議,又在情又在理,大家無不信服。沒幾年,許武就做到了御史大夫。
有一天,許武想著自己出來這麼久了,也不知道兩個弟弟在家怎麼樣。就寫了個請假條,說自己想念家人,想回去看看,隨便把自己的婚事辦了。畢竟已經30歲了,算是大齡剩男了。
皇帝看了,覺得在理,就批了許武的假條,還賞了一堆東西,外加20兩黃金的婚禮紅包,讓他衣錦還鄉。
許武一回到老家,就告病不回去當官了。
兩個弟弟在這些年也很爭氣,不但學業大漲,家裡的田地也比許武走的時候擴大了好幾倍。
許武看了心裡別提多高興。
接著,許武就給自己和兩個弟弟找了老婆。等三個人都成親了,許武就提出來,是該分分家產了。
於是,許武擇了個吉日,把鄉里鄉親都請過來,開始分家產。
先分房產。
許武說,我好歹也是朝廷里當官的,得有些東西撐面子。那個正屋就歸我了吧,兩邊的茅舍,你們拿去隨便整整就可以住了。
再來分地。
許武說,我好歹也是朝廷里當官的,來往的賓客朋友多,開銷大。那些好的田地就歸我了吧,你們拿個幾畝偏田就行了。
最後是分僕人。
許武說,我好歹也是朝廷里當官的,出入總得有幾個像樣的隨從,那些年輕體壯的,就歸我了吧!你們年輕,自己辛苦點沒事,分幾個年老的,幫忙打理一下雜田,做些雜事就行了。只要勤勞耕作,後面還是會好起來的。
幾個操作下來,好的全分到他那裡了,兩個弟弟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
旁人看了覺得不公平,但許武說得都在道理,而且老二老三也沒覺得有什麼問題,這事也就這麼定了。
此後,許晏和許普兩個苦命的娃,又開始了艱苦奮鬥的日子。大家看這倆傻小子,吃了這麼大的虧還毫無怨言,認為哥哥就該拿那麼多,瞬間覺得這倆弟弟比許武這個大哥要寬懷大量多了。
於是,許晏和許普的名聲也慢慢傳開了。大家不再說「孝悌許武」,而是說「孝悌許家」。
正好漢明帝即位,又開始廣納賢才。於是許晏,許普又被推薦了。
因為許武在長安很有名氣,皇帝一看推薦的是許武的弟弟,而且還比許武更孝廉,馬上下詔,讓許晏許普來見見自己。
許晏和許普去了長安,受到了漢明帝的熱烈歡迎。通過吃飯聊天,漢明帝覺得這兄弟倆是不可多的人才,當下就讓他們當了內史。然後兩人一路平步青雲,五年時間就坐了九卿之位。
然後,兄弟倆就收到了大哥的信,告訴他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簡單點說就是,差不多得了,趁著現在還不錯,趕快回來吧!
於是兩人聽話的向漢明帝提交了辭職信。漢明帝很捨不得,但也不想強人所難,就賞了他們一堆金子,讓他們衣錦還鄉。
兩人回鄉後,拜見大哥,並把皇帝賞給自己的黃金全拿出來交給大哥。
許武看了,立馬拒絕,並又找了個良辰吉日,把父老鄉親都請了過來。大家還以為是為老二老三接風,結果許武卻說,今天把大家請來,是為了重新分家產。
大家頓覺不妙。
要說,許武這些年,家業是越做越大。許晏許普這些年雖然沒在家,但他們是在長安做官,帶回來的錢財遠不是種那幾畝偏田能及的。
許武這時候提出重新分家產,怕是許晏許普又要回到解放前了。
許晏許普也覺得奇怪,都分過了,怎麼還分?但轉念一想,大哥永遠是對的,聽大哥的!
於是,許武就開始分了。
首先,兩個弟弟這些年的積蓄和皇帝的賞賜,全部歸他們自己所有。這是他們該得的。
其次,家裡現有的田地的住宅,他們兄弟三人,全部平分。
在場的人頓時傻了,這麼說來,許武很虧啊!
這時許武才說,自己當初回到家,覺得弟弟們學識和能力都在他之上,覺得他們才是最應該去為朝廷效力的。但是,他又不好直接推薦自己的弟弟,這樣就算許晏許普去了長安,也會讓人覺得是沾了他的光。於是決定,趁著分家產,讓大家看看弟弟們的秉性和能力,如果得到大家的認同,那自然會有人推薦。果不其然,沒幾年,皇帝就收到推薦,招許晏許普入朝了。
現在弟弟已經功成名就,也經歷了朝廷眾多人事物的考驗,完全有能力承擔起一個家了。所以要重新分家,把原本就應該屬於弟弟們的東西還給他們。
聽許武這麼一說,眾人才明白他的用心良苦,這麼多年,終歸是他一人背負了所有。
許晏和許普更是感動得一塌糊塗,說什麼都不肯分大哥的家產,最後由村中長輩出面主持,才把這些家產平均分配了。
從此,「孝悌許家」的名聲越發響亮,但任別人怎麼推薦,皇帝怎麼邀請,許家兄弟都不再去當官了。
有人很好奇,就跑去問許武,為什麼放著大好前途和康莊大道不走?
許武回,「朝廷之上,是非相激,勢利相傾,恐非縉紳之福;不如躬耕樂道之為愈耳。」
簡單說就是,官場如戰場,勢利起來六親不認,咱們有房又有田,不如呆在家,生活樂無邊。
這絕對算得上是人生箴言了!
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還是挺多的。
首先,做人要孝廉。
其次,做人要寬懷大量。
這樣一來,就算是吃些虧,後面都會有人主動幫你補回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尤其是身處順境,不要老想著無休無止,不要老算著自己會一直這麼順下去,一直這麼賺下去。
社會套路深,不忘初心,放得始終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gRAlnABgx9BqZZItW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