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學生在雲平台上課了嗎?2月17日,教育部推出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為「停課不停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在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看來,這一雲平台也再次激發了人們關於學習本質、學習價值及學習方式的深度思考。她還有哪些深刻見解?快來看看吧。
近一個月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明確「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總體要求,各省市、各學校也積極響應落實。但面對新生事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層層出現了一些問題,面對實踐中的問題,教育部多次及時回應、引導,以減輕孩子負擔、減少社會焦慮。
2月17日,教育部及時推出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以下簡稱「雲平台」),緊緊圍繞當前最重要的抗擊疫情任務,將目前無序狀態引入有序狀態,為各省市地區學校科學開展「停課不停學」引導方向、提供策略。對此,我有以下三點思考。
到底什麼是教育?
「停課不停學」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內涵蓋大中小幼各個學段的教育本質討論,在這個過程中,為大家重新思考「什麼是教育?」「怎樣的教育更有利於孩子成長?」「教育內容應該基於怎樣的立場來思考定位和部署操作?」「學習就只局限於眼前一本教科書嗎?」等深層次的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當來自不同學段的孩子們、家長們、老師們熱情洋溢地投入到「視頻主播式的線上教學」中時,卻發現孩子們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家長負擔倍增、視力受影響時,家庭背景、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等相關因素影響著孩子們學習效果,也生動地促進了社會各界對教育規律的再認識和教育常識的回歸。
教育部推出的雲平台,涵蓋「防疫教育」「品德教育」「專題教育」「課程學習」「電子教材」」影視教育」六大內容豐富的板塊,將「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偏差視角拉回到教育軌道,引領大家展開另外一種關於學習本質、學習價值的思考。從具體課表中也能看出,除學科學習外,人文歷史、國學經典、藝術欣賞、生命安全等內容涵蓋其中,態度鮮明地傳遞著社會與生活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資源,孩子們的世界也不是一張白紙,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味地灌輸,而是師生之間不同生活經驗背景與豐富的學習素材之間的多元互動。
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學習?
此前,大部分人似乎對「滿堂灌」為主要授課方式並不反感,因此對部分「線上授課」的教學方式只是把教科書照搬上網絡的做法也欣然接受。但當孩子們在沒有家長管控、老師監督的情況下,開始各種「開小差」的時候,大家才猛然醒悟,原有的備課教案已經不適應今天的教學空間,教的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成為共識並得以加速。
雲平台充分考慮小學生上網時間不宜過長、視力保護、防止網絡「擁堵」等因素,將小學生學科學習內容安排至中國教育電視台第4頻道播出。雲平台的精品課程引發了大家對課堂效益的新認識,明白並非課堂時間越長就越有效,特別是在網絡授課的大背景下,老師應減少「講」,多指導「學」。家長和學生紛紛表示「小學20分鐘左右的授課時間很合理」,實踐證明,對於小學生而言,無論什麼樣的精品課,都只是孩子們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層面的「之一」,並非「全部」和「唯一」。由於地域、文化、授課對象的不同,效果都會差異巨大,預想與現實必有落差。
因此在雲平台在一些課堂中,通過精心設計學習單,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素材,學生由被動灌輸到主動通過網絡平台獲取素材,了解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學習空間和學習方法,儘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感受,引導家長們、老師們,通過雲平台轉變教育觀念。
如何踐行開放共建的課程理念?
過去大家都習慣了一套教材一份教案,多年不變,一以貫之,以文本為重的教育思想在某些領域根深蒂固。但是,在這次「停課不停學」探索進程中,教育部雲平台自1月17日以來,中學學科學習資源由網絡雲平台主要提供,而小學課程、初三高三課程不僅在各大APP上開通課程學習通道,還通過直播衛星平台向全國傳輸電視信號,特別覆蓋偏遠貧困地區和網絡信號比較弱及有線電視沒有通達的地區。
在雲平台上線後,教育部也持續向各方收集意見,不斷整合課程觀念、方法和資源,以實時動態調整課程內容及實施。這種以學生主體性出發的課程理念,使平台課程在持續優化中具有很強的多元性、適切性和創造性,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一線校長們教師們的課程研發熱情,促進教師群體專業化發展,真正在減輕師生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益與質量。
這樣的理念如果能夠持續跟進落地,雲平台的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課程實施,都將動態性地回應教育人對網上在線學習的期待與要求,更加注重不同區域、不同背景的學生個體生活經驗與課程之間的化學反應,更加注重開放、接納共建共享的課程建設理念,推動課程建設的良性發展,引領大家樹立「從教材是我們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們的教材」的觀念。
有人說,沒有好的教育,就沒有國家的安全。在這一場巨大的新冠肺炎災難中,教育部、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校長和老師們都主動參與、積極作為,體現著教育人的覺悟、擔當、反思與調整,這期間關於教育的本質意義、核心要素、實施路徑的探索、論證、優化,也是這場災難為我們上的一節社會課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fCReXABgx9BqZZIH6fe.html